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原罪思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人缺乏懺悔意識”、“我們沒有原罪的觀念”、“原罪說是西方文化中特有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原罪思想”等等,幾成人們熟知的常識、共識。那么,到底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沒有“原罪思想”呢?常識、共識就是真理嗎?——真理往往從懷疑常識開始。或如黑格爾所說,熟知未必真知。讓我們先從西方的原罪說說起。
一、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說西方文化的基礎是《圣經》,西方的原罪說最早就來源于《圣經》的《創世記》中人類始祖偷吃禁果的故事:亞當和夏娃經不住蛇的引誘吃了上帝告誡不能吃的禁果——能夠分辨善惡的“智慧果”。“智慧果”好吃,但代價卻是巨大的:亞當和夏娃失卻了樂園。不僅如此,他們的后人因為他們所犯的罪而不得不繼承他們的“原罪”。——在西方文化中,“十字架”是西方人的宿命。雖然后來有上帝之子耶穌的救贖,但,作為背負著沉重肉身的個人,西方人是從未卸掉過自己身上沉重的十字架的。因為,這十字架是生長在他們的血液和靈魂里的。不言而喻,西方人的所有努力和使命,就是“救贖”。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主旋律就是尋求救贖之道——不管是科學的還是人文的。那么,西方人的這種“原罪”到底是一種什么罪呢?其實,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很普通的、人人難免會犯的罪——違約罪,或說是,失信罪。況且,此罪的獲得是由于“輕信”。記得馬克思夫人燕妮說過,在所有過錯中,她最能原諒的是“輕信”。
二、中國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與西方不同,幾乎沒有人會相信中國文化中有類似西方的原罪思想的。道理很簡單,所有關于原罪的說法,都是與宗教信仰有關的。而中國,是一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的民族。某些中國人的原罪觀念,幾乎都是來源于佛教的業障觀念和迷信性的傷天害理觀念以及基督教的原罪觀念等。此外,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具體道德倫理操守,也往往給人一種缺乏原罪觀念的印象,這在事實上強有力地支持了中國文化中沒有原罪思想的看法。人們看到,現實生活中“慎獨”的道德境界,只有在個別的圣人和士人中才能夠出現。對于廣大民眾來說,唯一的“緊箍咒”來自于他們的現實上帝——統治者。在中國大眾中,“懺悔”現象是極其罕見的,“中國人為什么缺乏懺悔意識?”的質疑就是證明。無庸諱言,中國人缺乏原罪意識,并因此而缺乏懺悔意識。更進一步來說,中國人缺乏救贖的沖動和渴望。——這一切的一切,大大小小的文化學者,幾乎都將之歸因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原罪思想。這是真的嗎?恰恰相反,筆者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一《莊子》中,讀到了與西方的原罪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中國的原罪思想。請看——《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這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特色的原罪思想即原罪說!可是,它卻不是被學者們牽強附會地當成了與物理學上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基督教的“創世說”相類似的具有“科學性”的宇宙起源論的“宇宙論”、“本體論”了,就是被自以為高明地而實際上是膚淺地解釋為人由愚昧而“開竅”的積極的“文明”過程等等!——莊子“渾沌”寓言中所深藏著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被遮蔽了。中國人的原罪,就是從倏和忽合伙“謀殺”(我在課堂上講解這一思想時,有同學說是“過失殺人”)混沌開始的。盡管倏和忽的主觀愿望是善的,但他們是難逃“殺人”之罪的。從倏和忽“善”的主觀愿望來說,中國人的原罪是由于講“情義”而導致的,它與西方被“蛇”引誘是不同的。所以,中國人從一開始其“開竅”即理性智慧就與非理性的“情感”糾纏在一起。這正是中華文明遲遲不能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M·韋伯看得非常清楚,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所說的“理性化”,我們中華民族遲遲不能夠達到。與西方原罪中的“違約罪”相比,中國原罪中的“殺人罪”罪加一等。按理來說,違約罪的懲罰是逐出伊甸園,殺人罪的處罰就應該是償命。——中國人犯的是殺人罪,這罪行太過嚴重,實在是賠償不起,不過,此殺人罪又是出于“好意”的,故而,可以從輕發落——判個“無期徒刑”罷了。可哀的是,這西緒弗斯式的無期徒刑對于人來說實在是“生不如死”,可偏偏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很管用——好死不如賴活著。于是,“原罪”就被我們不了了之并漸漸地淡忘、掩蓋了,即將它逐出自覺的意識層面,埋進潛意識的深層。——這正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中不見原罪的根本原因。間或有人從潛意識中將此原罪挖掘出來,如歷代道家的代表人物和明代李贄的“童心說”等,也終不成氣候。——“我沒罪,我沒罪”。沒罪就不需要懺悔,沒罪就不會受到懲罰,從而也就不需要拯救。
三、其所是,非其所非各民族的文化有差異和特殊性,但從根本上來說大同小異。原罪思想或原罪說對于整個人類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它不獨是西方文化的特有現象,中國文化中理應有它的蹤影。莊子關于混沌開竅的寓言故事,正是亞當夏娃偷吃智慧果而知善惡羞恥的中國版本。西方人能夠從原罪說中發現智慧、理性、文明的雙刃劍性質,而今勇于檢討“現代化”的負面效應,我們中國人當且能夠從自己的原罪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知其一,一無所知。——M·繆勒21世紀,中國人必須重建自己的原罪意識,自覺地、勇敢地背負起自己應該背負的十字架。只有原罪意識,才能最終幫助我們走出世俗的沉淪狀態而走向超越,斬斷伴隨我們幾千年的“夭折的宿命”。而重建我們的原罪意識,首要的工作是復活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原罪思想。——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莊子》,都是我們中國人的“圣經”。——有一位先知在2000多年以前等著我們……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你們看天上的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們……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王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太6:26-28)!——“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人在童年,當天真爛漫,純樸無瑕,童言無忌,無憂無慮,而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過分早熟,失卻天真;人在少年,當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勇往直前,敢做敢當,而不能瞻前顧后,畏縮不前,少年老成,老氣橫秋;人在青年,當認識自我,謙虛謹慎,忍辱負重,臥薪嘗膽,而不能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心猿意馬,胸無大志;人在中年,當勤奮自重,責無旁貸,事業有成,碩果累累,而不能淺嘗輒止,一暴十寒,怨天尤人,功虧一簣;人在老年,當無拘無束,逍遙自在,返樸歸真,返老還童,而不能利欲熏心,貪得無厭,風燭殘年,老牛破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