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寫在建國六十周年之際別忘了我們站在巨人肩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東坡的詩句寫得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在一個發展迅速的新興國家,憑借著俯拾皆是的大把機遇,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所積累的不俗履歷,70后、80后乃至90后的人們,不僅獲得了個人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富足,還為自己可置身于一個大時代、親手參與造就一番大事業,而感到莫大的滿足和自豪。
如果趁著他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當兒,乘興問一個頗“老土”的問題:今天的一切,從哪里來?這些自信滿滿的青年人、準青年人會本能地回答“當然是靠自己,靠99%的勤奮和1%的機遇”,他們中許多人還會提到國家的培養,甚至信仰的力量。
那么,還有呢?
還有?還有什么?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說自己站在了科學的最高峰,那么只不過因為站在巨人的肩頭而已,他所說的巨人,就是科學界無數的先賢前輩。那么,取得不俗成就、過上富足生活的中國年輕一代,又站在了哪一位巨人的肩頭?
是我們的父輩。
今年的年輕人或許會嘲笑父輩們因營養欠缺而矮小瘦削的身材,會不屑他們因經驗不足而走過的坎坷和彎路,但不應忘記,正是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艱苦奮斗,新中國才能從一片廢墟中拔地而起,在近乎封閉的環境和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一整套近代輕、重工業的完整體系,才能依靠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更不應忘記,正是因為父輩們一次又一次地踏坎坷,走彎路,爬起來跌倒,跌倒又爬起來,才能從泥濘荊棘中,摸索出一條又一條通往成功的坦途。當我們穿著父輩們親手縫制的鞋襪,踏上他們用血汗開辟的坦途時,能因自己今天的風馳電掣、一日千里,而輕視父輩的心血汗水,甚至嘲笑他們的胼手胝足?
正是父輩們從一次次教訓中得出經驗,在痛定思痛后制定出改革開放的框架,才為兒孫們搭就了可以大顯身手的擂臺;正是父輩們在感悟切膚之痛后,總結出“再窮不能窮教育”、“最寶貴的是人才”,才為后輩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更好條件,和人才競爭的更合理機制,可以說,沒有父輩的摸索、反思和行動,就不會有今天國家和社會的高速發展,更不會有新一代人的價值實現和個人滿足。
有些年輕人會嘲笑父輩的省吃儉用,甚至引用現代經濟學理論,證明他們的做法,實際上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當代中國經濟騰飛的基礎,正是父輩們在看似“不科學”的高積累、低分配體制下、在省吃儉用中悄然打下,父輩們用一兩代人的無言犧牲,為兒孫們開辟了一塊數代人受用不盡的肥沃福田。他們更忽略了,正是父輩們的省吃儉用,才確保下一代人在那個并不富足的年代衣食無憂,得以最好的狀態投入新時代的建設,投入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沒有父輩的瘦損,又何來兒孫的豐潤?
臨萬仞樓,窮千里目,的確是令人賞心悅目的,但70、80、90后的朋友們在心曠神怡之際,切莫忘記了父輩的努力與成就,切莫忘記了,自己之所以高瞻遠矚,只不過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頭。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