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縣鄉鎮財政困境計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鄉鎮財政是最基層的一級財政,擔負著組織國家財政收入和管理鄉鎮自有資金的雙重職責,是鄉鎮政府正常開展工作的“助推器”和“原動力”。財政收入的好壞、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劣、財政保障力度的大小,直接影響鄉鎮政權穩定,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的進步。當前,我縣鄉鎮存在農村稅費改革后巨大的財力缺口,收支矛盾突出、負債重、欠帳多等諸多制約因素成為困擾鄉鎮發展的“瓶頸”。因此,鄉鎮財政如何走出低谷、突出重圍、擺脫困境是一個很現實的課題。
一、當前我縣鄉鎮財政困難的基本現狀
近年來,我縣各鄉鎮通過狠抓財源項目建設,財政收入穩定增長,但財源枯竭、后勁不足、鄉鎮財政薄弱的現狀依然沒有從根本上等到改變。論文百事通收支矛盾突出,負債重欠帳多,收支平衡難保,在2003年年底有*個鄉鎮當年出現新的赤字。大部分鄉鎮陷入了靠集資、借款、引稅完成任務的惡性循環,“保工資、保運轉、保建設”難以為繼,支出下移,債務沉重,動轉艱難,財源短缺的現象相當嚴重。
1、稅費改革后財力缺口大。稅改前,鄉村有三提五統,屠宰稅收入,可用財力較大,資金調度較及時。稅改后,“三取消,兩調整,一改革”取消了鄉統籌、村提留、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的收費、屠宰稅,全縣鄉村據不完全統計,財力減少*萬元。
2、新一輪縣鄉財政體制對鄉鎮財力影響大。全縣取消了鄉鎮2002年的轉移支付*.*萬元。鄉鎮按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精神列支的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民兵訓練費等在鄉鎮財政帳上無從談起。我縣新一輪縣鄉財政體制,將被取消和即將被取消的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列作鄉鎮固定收入,對于農業鄉鎮來說,影響特別巨大。
3、新政策出臺對鄉鎮財政影響進一步加劇。按照中央*號文件和全國人大十屆二次會議以及全國農村稅費改革會議精神出臺的中央有關政策,降低農業稅稅率三個百分點,全縣鄉鎮減少農業稅及附加*萬元;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以2003年鄉鎮農業特產稅為基數,目標任務*萬元,考核任務*.*萬元,再加*%特產稅附加*.*萬元,原創文秘材料,盡在文秘知音網。影響鄉鎮財力*.*萬元。甚至在“兩補一降”中鄉鎮實際發放良種補貼也墊付給農戶。雖說上級會進行轉移支付和補助,但能彌補多少,是否有長期穩定的渠道等也不明確。
4、地稅稅源嚴重缺乏。鄉鎮稅收范圍越來越小,遞增速度過快,連偶然因素也成遞增比例。如鄉鎮范圍內的木材出口附征的個人所得稅,拖拉機、摩托車的車船使用稅、車船營運稅和營運所得稅等零星小額稅種屬縣級征收,演化為縣級收入。鄉鎮稅源嚴重缺乏,據調查,2002年鄉鎮完成地稅收入*萬元,其中實際稅源僅*萬元,轉引墊稅達*萬元,占全部入庫地稅收入*.*%。地稅稅源嚴重缺乏,完成任務大部分靠非正常手段。據調查,鄉鎮轉引地稅成本平均為*%,有*個鄉鎮轉引墊稅超過*%,鄉鎮在完成地稅任務中,付出的成本為*萬元(轉引*萬元加墊稅*萬元),個別鄉鎮在工程建設期間超收的地稅也成遞增比例,鞭打快牛,造成部分鄉鎮苦不堪言。
5、鄉鎮財政負債過重、欠帳多。據調查了解,各鄉鎮平均負債在*萬元以上,多的達*多萬元,而鄉鎮債務大多是為完成財稅任務集資,興辦企業,發展公益事業(普
九、雙基達標),改善辦公條件,進行農業開發形成的,債務越積越多,鄉鎮財政不堪重負。一方面,表現為帳面債務,體現在鄉鎮財政帳面上;另一方面,表現為隱形債務,以鄉鎮財政所、經管站、企業辦為主體承借的銀行貸款,體現在原鄉鎮興辦的企業帳面上。而企業隨著市場經濟的淘汰成為虧損企業倒閉破產,既沒給鄉鎮財政產生效益,反面帶來沉重的包袱。還有是沒有列作支出的欠帳,如很大部分鄉鎮在去年新一輪縣鄉財政分稅制實施以來,欠繳的干部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數目巨大,債務基本上是硬帳,消赤減債無從下手。
6、鄉鎮財政配套資金要求多、財政投入升級達標多。目前,以立法形式對財政投入作出剛性要求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多,法定支出和評優升級、考核培訓達標活動對鄉鎮支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通鄉公路、農業開發自籌資金配套,教育、計劃生育、政法綜治、農業、科技、精神文明建設、人大經費、政協經費投入以及財源項目建設、招商引資、開放型經濟啟動經費和養殖業防疫、非典防治經費都有明確的規定。面對資金籌措艱難的鄉鎮財政,顧此失彼,根本無法按要求全部到位。人為設置“門檻”,導致鄉鎮財政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投入不到位,工作難做;另一方面,資金有限,打腫臉撐門面。
7、鄉鎮財政收支壓力大。隨著收費行為的規范,鄉鎮財政的增收空間越來越小,如計劃生育的社會撫養費,只能采取依法行政征收,國土的建房批地審批權上劃縣級,來自這方面的收入微乎其微。稅改前的農業稅、三提五統尾欠已暫停征收。鄉鎮財政的收入唯有資源收益和企業收入,而各種支出呈剛性增長,收入難以保障支出。保支出尚難以應付,再投入更力不從心,公益事業方面特別是實行“一費制”收費后農村教育水平的鞏固和提高面臨新的困難和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資金投入和工程組織形式上發生了變化,失去了原有的主要投入渠道,建設力度逐年減弱,對自然災害的抵御功能下降。鄉鎮財政對有政策無資金來源的生活補貼、誤餐費、年終一次性獎金等人頭經費補助仍然落不到實處。鄉鎮政府所擔負的促發展保穩定職責越來越大,財政收入的增長潛力和財政承受能力脫節,財權與事權越來越不適應。
二、擺脫我縣鄉鎮財政困境的對策和建議
(一)做好生財文章,壯大鄉鎮財政實力。
1、突出項目建設,夯實發展基礎。通過項目推進培植財源,找準財源建設的切入口,鑄就支撐柱,培育增長點。充分借助國扶縣的機遇,承載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和中央實施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建立項目庫。把代賑資金、扶貧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移民資金、財源建設資金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抓好一批競爭力強、稅收含量高、發展后勁足的財源項目。“用資源招項目、用項目促發展”,增強鄉村兩級的發展后勁,以產業支撐項目,推動財源項目建設,借助縣財源項目管理系統這個平臺,強化項目建設的促進機制,加快推進重點產業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對項目實行全程跟蹤管理。實行產業經營,實現產業富民,加強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項目建設,把種養業調特、林業產業調優、水電產業調強、高耗能企業調大,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2、突出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財政收入的增長點來抓,借助外力,啟動內力,抓好開放型經濟,做活“一非二外”文章。營造一流的投資環境,引導民營企業參與企業改制、水電開發、農產品開發、旅游開發,走以存量換增量,以資產找資本之路,實現低成本擴張。發展竹木加工、礦產加工、小水電建設、訂單農業、小城鎮建設,重點引進勞動密集型、高科技含量的民營企業,加大“抓開放,促引進”力度。招商引資借外力,盤活存量集民資,結合鄉情,研究國家產業政策,突出比較優勢,搞好可行性論證。力爭引一個項目,上一個項目,原創文秘材料,盡在文秘知音網。成功一個項目,形成項目在當地,就業在當地,稅收在當地。樹立“經濟以民有為主,投資以民間為主,企業以民營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的觀念,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圍繞我縣的優勢產業小水電、果蔬、竹木加工、礦產加工等做好特色品牌文章,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公司加基地,基地聯農戶,農戶進協會”的工作模式。按照農產品有檢驗標準,工業產品有注冊商標,以品牌占市場,狠抓農業基地建設,形成“兩小”(小水果、小水電),“兩豆”(荷蘭豆、花豆),“兩稻”(超級稻、優勢稻),“兩竹”(南竹、甜竹筍)的“四兩”特色農業布局和結構模式。打造高山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品牌,做優“龍頭企業、特色基地、綠色品牌、專業市場”形象,以品牌、商標注冊提高產品知名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利用特色品牌促進增收,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業增效財稅增長。
4、突出持續發展,著力環境優化。杜絕“短期效益”、“政績工程”,對項目建設杜絕“重引進,輕落實,重招商,輕服務”的做法,真正使項目引得進、留得住、富得起、做得強。牢固樹立“親商、安商、富商”的觀念,打造政策環境“洼地”,制定更加優惠,更加靈活的政策措施,加大對外來投資者和民營經濟服務力度,解決實際困難。高標準規劃工業園區和工業小區,把園區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發展的高地、優化環境的特區。抓好基礎設施建設,以通鄉公路建設、“村村通”工程為契機,抓好小城鎮建設,打造商品流通的集散市場,發展第三產業;在電線線路老化的鄉鎮,進行農網改造,解決電力“瓶頸”;抓好水利設施建設,提高企業用水的需求。在優化硬環境的同時,抓好干部作風建設“軟環境”,打造招商引資的“磁場”。在農業產業化調整中建立“豬—果—沼”生態模式及“造林—育林—林產加工”一體化生態建設,優化山青秀美的地方環境。
(二)做好聚財文章,提高鄉鎮造血功能。
1、突出財稅征管,推進依法行政。加強征管,依法治稅。按照“擴大總量,提升質量,改善結構,良性發展”的總體要求,注重財稅收入的總量和質量,廣泛建立稅控體系。針對農村稅源分散,稅收失控,難征難管問題,健全征管網絡。加大稅收稽查,打擊偷、漏、騙、抗稅行為。對農業稅實行征收點“定時、定點、定額”征收,納稅服務廳“集中征收,微機管理”,充分利用湖南省農稅信息化征收管理系統進行規范管理,建立以農稅專管員為主體,鄉鎮協稅護稅體系。對地稅可實行納稅申報,代扣代繳,堵塞稅收漏洞,杜絕人情稅,關系稅。對采礦權有償使用費實行稅費統征,對其他規費收入實行部門聯動配合抓。突出信息化征收。加大“金稅工程”“金財工程”建設,提高財稅征收的科學性、準確性、時效性,確保財稅法規的統一性、公平性、嚴肅性,既抱“西瓜”又撿“芝麻”,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
2、突出“兩個盤活”,發揮資源優勢。一是對鄉鎮集體企業閑置資產(包括土地、房屋、機械設備)通過拍賣、剝離、國有民營、資產重組、承包經營、股份制改造等方式進行產權氣度改革,充分盤活低效和閑置的存量資產,變“存量資產”為“帳面資金”。二是引進外資投資興業,把土地、礦產、城鎮、旅游、水電、林業資源推向市場,使資源充分利用,變“死資源”為“活財源”。做好水電資源開發,實行小水電項目審批、稅費征收、新電新價等優惠政策。抓好林業資源,解決好竹木加工增值,提高林業的開發和永續利用,抓好退耕還林和生態公益林建設,做大做強林業產業。礦產業實行聯合組建企業集團,向集約經營轉變,聯大靠強,增強抗風險能力。三是積極爭取財源建設資金,對礦產資源管理,實行“礦產—開發—拍賣”運作,努力增加財政收入,提高收入質量。
(三)做好理財文章,提高鄉鎮資金效益
1、突出增收節支,創新管理水平。推進財稅收入目標考核責任制,將財稅任務層層分解,形成一級抓一級的工作氛圍。一是積極組織財政收入,嚴格征管力度,清稅費,抓老欠,促清收。二是嚴格依法治稅,依率計征,規范稅費減免。三是完善農業稅“三定”征收模式,建立健全稅源檔案,對重點稅源有專人負責,嚴按稅收流失。四是樹立節支增收觀念,強化預算約束機制,嚴格執行《預算法》,依法從嚴控制追加預算支出,堅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的理財指導思想,對非稅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減少會議費、招待費、車輛經費、差旅費、水電費等一般性支出。按照“精干、高效”原則,分流鄉鎮人員同,減輕財政負擔;調整事業布局,優化教育資源;精簡壓縮村組干部,推行交叉兼職,節減村級開支。新晨
2、突出依法理財,強化財政監督。建立和完善企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辦法,規范財務收支行為。完善農村基層組織的財務核算,積極化解鄉村債務。建立嚴格的財務開支審批制度,大力開展財政支出效益檢查,建立財政資金跟蹤問效機制,加強對扶貧、代賑、農稅減免、救災等各類專項資金的監督檢查,確保資金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財政內部審計辦法,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確保財政資金安全。
3、突出財政體制,確保轉移支付。新一輪縣鄉財稅體制增強了鄉鎮硬性支出的保障力度,體現了政策性、公平性原則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財政支出原則。但由于與縣財政年終結算時,鄉鎮財政擔負著年初責任狀的還債兌現,在縣財政扣除鄉鎮人員經費、社保、醫保、優撫經費后,必保的計生公用經費、道路交通建設、補助村級開支等公用經費所剩無幾。因此,應從鄉鎮實際出發,在鄉鎮超收部分中再行還款兌現年初責任狀;在今年中央加大支農力度的同時,確保因中央政策取消農業特產稅和降低農業稅稅率而減少的財力全額予以彌補,減少鄉鎮財政缺口,既補貼農民,供,也補助鄉鎮。上級財政部門應清理硬性增加鄉鎮財政投入的項目,取消一些要求配套的不合理項目,取消財政投入的責任狀項目,給鄉鎮財政“松綁減負”,賦予其與財權相適應的事權,讓鄉鎮財政根據地方財力統籌安排支出,真正做到“還政于鄉鎮”,擴大鄉鎮財政的調控能力。
(四)做好用財文章,優化鄉鎮支出結構
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繼續調整規范財政供養范圍,解決鄉鎮財政“越位”與“缺位”問題及隨意開支問題。將農村特困戶、孤寡病殘、五保戶等農村弱勢群眾納入農村低保工作,開通社保資金撥付的“綠色通道”,實行資金“直達”,讓陽光雨露惠及貧困群眾。實行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將天下第一難事變為易事,完全實現“村為主”及“村民自治”。按照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將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擴至農機具補貼,提高農民依托政策增收能力。堅持把人頭經費支出作為第一支出,優先保障農業、科技、教育、社保、精神文明建設、計劃生育、政法支出需要,確保鄉鎮機關正常運轉,社會穩定。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規范開支,緩解支出壓力,建立科學嚴密的財政支出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