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房地產稅收政策的調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房地長行業作為地方經濟房展的中流砥柱,我國先后出臺了很多對于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和措施,而房地產稅收也成為了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房地產行業的供求在總體上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而政府陸續出臺的一些嚴格的政策有效地拉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下面簡析以下近年來政府出臺的一些典型的房地產稅收政策:
1、2010年4月中央政府公布了“國十條”和“京十二條”的政策規定。規定中對房地產的開發和個人出售房產行為的稅收進行了進一步的管理規范,并且進一步盤點審核了價格漲幅過大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并且明確規定了對于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納稅證明的非本地居民暫定發放購買住房貸款。
2、2010年9月“新國五條”政策正式出臺,對住房交易環節的契稅和個人所得稅進行了優惠政策調整。此政策確實真正意義上使房地產市場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其中20%的差額征稅政策、信貸政策等多項重點政策并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改善,使得其成效還不夠明顯。
3、2011年了“新國八條”的房地產稅收政策。政策中明確規定了,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貸款利率不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個人購買住房不足5年轉手交易的,統一按銷售收入全額征稅、對執行“限購令”的城市進行政策的進一步強化等。4、2012年2月初,中央推出了首套房利率回歸的措施。央行首先釋放“滿足首套房貸”信息。隨后,京、滬、深3地多數銀行首套房貸利率從之前的“上浮”回歸到“基準利率”,部分銀行對于優質客戶的首套房貸利率還有了一定的優惠“折扣”。
5、2013年公布了“國五條”的稅收政策。由前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中確定完善穩定房價工作責任制、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應、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規劃建設、加強市場監管五項政策措施
6、2013年順利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保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的住房供應體系總方針。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對開發商采取了融資限制、限價限售的政策方針,并且對購房者進行了住宅限購和購房限貸的控制手段。
二、房地產稅收政策的意義與影響
在房地產市場中,住房市場占據主要地位,其造成的各種市場失靈現象很可能對社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政府對住房市場的管制手段普遍分為價格型干預工具和數量型干預工具。比如,韓國在1972-2000年的經濟發展中就長期實行限價政策和隨機抽簽分配的住房控制手段,其最終目標就是為中產階級提供給有力的購房環境。而新加坡則與韓國不同,他長期采取了“居者有其屋”的二元住房體系,絕大多數住房是通過政府大力參與的保障房“組屋”來提供的,另外少數高端住房是通過市場上的建造商提供。
近年來,房地產的調控方向就是用房產稅等經濟手段來取代“限購令”等行政手段。我國之所以如此積極地進行房產稅改革,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呈現一種不利于社會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態勢。房價的虛高,使得剛進入工作的人群很難依靠個人力量購買住房,但有些人卻占有多套住房來進行投資。這些住房擠占現象使得房價不斷上漲,超出了普通住房購買者的承受范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中低層人民群眾的的負面心理。筆者看來,現行的房地產稅收政策調整的意義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打破土地二元結構,實現農地入市流轉。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明確了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的目標,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加強了推進力度。希望能夠進一步增加建設用地的規模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供應,但由于土地問題涉獵復雜,改革依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二是讓農民擁有更多的財產權利。農民最大的財產就應該是土地,我國進一步的房地產稅收政策調整更長遠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賦予農民更多的對土地的處置權、抵押權、轉讓權。
三是有效遏制房地產炒房行為,引導消費者理性購買和投資。近年來我國出臺的房地產稅收政策雖然不能直接使得房價明顯下降,但其無疑增加了房產持有者的持有成本。這使得無論是自住用房還是投資購房,它的購買者都會更加謹慎的對購房進行選擇,間接地釋放出相當可觀的房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造成房價下跌,并最終將房地產交易引向合理的價格區間。
四是促進社會財富公平分配,調節貧富差距。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個人經濟時代的到來,房產已經成為衡量個人財富的重要指標。我國現階段仍處于貧富差距大的階段,而對房產市場的調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填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有效地調節貧富差距。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十二五”期間,國內城市化腳步必將加快,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也必將成為首要任務。房產市場的良好供求關系,是保障國家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根本基礎。就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而言,房地產市場還有很多有待規范和完善的地方,希望我國的房地產市場能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正確指導下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調節。(本文來自于《現代商業》雜志。《現代商業》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李蘇盼張曉東單位: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