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視域下財政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財政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滯后
財政學是銜接一般經濟理論課與財政專業課的應用理論學科,它不僅包括基本的財政理論知識,還包括與現實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財政現象及與之相應的財政管理方法等。自亞當·斯密創建財政學以來,這門學科已經歷了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總的來說,理論的發展是緩慢的,財政學的基本理論框架也是大致不變的。但是,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國在各個時期的財政政策與手段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當前的財政學教學過程中,由于財政學教學內容與材料的滯后與枯燥,教學過分強調學生對財政基本理論的學習與掌握,而缺乏對當下財政現象的深入分析與解釋,使得學生對財政學的理解流于表面,不清楚政府為什么要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財政政策,不理解政府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財政政策對經濟和社會進行調控,不能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無法透過現象探索財政本質,達不到揭示支配這些財政現象的規律的教學目的。正因為教學內容呆板與僵化,財政學的教學被禁錮在一個“高大上”的層面,而沒有將開放性的觀念植入教學,教學內容不能與時俱進,最終使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二)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的財政學教學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財政學知識,對政府收支活動進行分析與講解。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主要以被動或被迫的方式獲取知識,不能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對理論與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深。由于存在教學的單向性,而不考慮教學的動態性,教師無法在授課時及時知曉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與掌握情況,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調整,使得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在講授政府的轉移支付時,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轉移支付的概念及形式等內容,學生只能單向、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入,對這一問題感覺非常抽象,很難理解清楚。因此,教師應該著重從學生的認知與接受的方面去思考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僅從理性的角度理解轉移支付,還要從感性的角度主動分析國家進行轉移支付的目的和好處,通過反饋、互動的方式,使學生輕松地學習知識,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目標狹窄
財政學的教學目標應與財政專業的培養目標相互銜接和一致。財政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復合型、應用性的高級專門人才,對基本專業素質的要求為具備財政、稅務及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人才的就業方向是從事財政、稅務、財務、稅務籌劃等方面的工作[3]。具體到財政學的教學目標中,過去我們只注重財政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專業技能與素質的培養,教師的教學也只是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這種狹窄的教學目標不僅使學生不具有從事財政包括稅收、監管等方面工作的綜合能力,也不具備復合型與應用性的特征,達不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應引入生態學的整體性、可持續發展觀點,擴展財政學的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使財政學教學活動亦能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學教學的生態性特征
(一)整體性
生態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4],整體性是生態系統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征。整體性是指生態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具有一定功能的有序整體。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財政學的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生態要素組成,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內在關聯的生態系統,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埃德加·莫蘭認為,人們不能把部分孤立于整體,也不能使各個部分互相孤立[5]。整體的功能不是各組成部分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各組成部分有秩序、有規律的結合,形成特定的功能。在財政學的教學系統中,教學活動由教師和學生等生態要素、多維生態因子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組成一個復雜而統一的整體。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等各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功能,在整個教學系統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各要素都有其特有的生態位,不可互相替代,具有財政學教學的特定功能。只有各生態因子協同發展,才能促進財政學教學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這是實現財政學教學與發展的基礎。
(二)開放性
生態系統本質上是開放的系統,開放性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征。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必須保持內外的開放,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保證系統的生存和發展,保持其生命力。任何一種生物都不可避免地與外界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沒有完全孤立發展的生態系統。教學系統不可能將教學活動與外界完全隔絕,財政學教學活動也是如此。財政學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學生與環境之間物質流、能量流與信息流的傳遞過程,是教學主體對內部各種教學因子及外部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信息的采集、編碼、翻譯和利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系統必須處于開放狀態,各生態要素要與系統內外部不斷進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才能使財政學的教學活動正常開展。作為一種生態系統,財政學的教學活動不是封閉的、孤立發展的,它始終處于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等內外部因子共同作用的開放系統中。
(三)動態平衡性
在一定的條件下,生態系統保持著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相對穩定狀態,即生態平衡。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遵循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的演變規律,從而形成有層次、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即系統總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發展過程中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推動自身的變化和發展。財政學的教學系統是一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的動態系統。隨著社會的進步,影響教學系統的因素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既有教師水平、學生狀況、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內部系統的變化,也有經濟增長速度、社會發展情況、財政收支結構與規模、財政政策等教學系統外部環境的變化,它們直接影響財政學教學中各生態因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最終影響教學的質量與效果。依照生態學理論,教學生態系統應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并且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平衡狀態。那么,如何使這些生態因子處于相對平衡,并達到更高級的平衡狀態,這是財政學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四)可持續發展性
在生態系統中,可持續發展是指在自然資源與其開發利用程度間尋找平衡,是一種不超越環境和系統更新能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著眼于當前利益,還要放眼未來;不只局限于系統本身,還要強調與環境、經濟、社會的協同持續發展。在財政學的教學生態系統中,系統的發展不能只強調學生對每堂課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更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這才是教學的發展方向。同時,應將財政學的教學活動與外部的經濟、社會等政策環境相結合,尋求教學活動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從可持續發展觀來看,事物發展的各階段都是相互依存的,目前的發展是將來的基礎,必須保證事物持續性的發展。發展要具有整體性和協調性,任何一方的發展變化都會作用于整體,不能因為某一方的發展而損害另一方甚至整體的利益。在財政學的教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是將來發展的基礎,應將學生、教師及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整體性與協調性,將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培養提升至更高的教學目標層次。此外,教學系統不能因為片面追求教學形式或教學內容的多樣、豐富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應將教學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財政學教學的最終目標。
(一)強調整體性,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
財政學教學要注重系統的整體性,從多個方面進行生態教學。首先,財政學教學系統中的學生作為最重要的生態因子,其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系統的整體,體現了作為個體的“人”的整體性。在該系統中,學生應是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不僅要關注學生對財政基本理論與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情況,更要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有機體,注重其能力的培養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這才是生態視域下財政學教學的基礎和歸宿。其次,在生態視域的財政學教學系統中,教師與學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師生關系融洽是構建和諧教學環境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置于平等的位置上,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中心,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與環境,構建生態主體間平等對話和交流的平臺,由此建立具有整體性的生態型師生關系。只有優化整體的師生關系,才能實現師生的“共生”,營造出和諧的教學環境。再次,財政學的生態教學要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用多種不同的要素組成統一、整體的教學環境。就教學系統內部而言,要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師與學生精神環境的統一,注意內部的整體與協調。外部系統包括與教學活動有關的一切事物———經濟、社會及政策等各方面的環境因素,要讓學生認識到其不僅生活在這些環境中,更重要的是財政知識大多來源于其生存的外部環境,應該注重教學活動與外部環境的統一與協調。在這個由人與環境共同組成的教學生態系統中,我們應將其視為一個整體的存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體驗并享受教學環境的和諧。學生通過課堂的知識學習,結合外部環境的財政現象、財政政策等內容,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發展自身能力。總之,應從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能力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
(二)注重開放性,充實教學內容
教學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一樣會受到外部環境系統的影響,并通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的輸入輸出與外部保持密切聯系。系統只有開放,才能吐故納新,增強內在生命力[6]。財政學的教學活動也只有開放,才能使教學內容和手段得到豐富和拓展,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對財政知識與財政現象的理解。在財政學的教學系統中,生態教學要求生態系統要向外部環境開放,而不能是封閉的。這里所說的開放不僅包括作為重要生態因子(教師和學生)向外部系統的開放,還包括教學內部系統向外部環境的開放,使各種信息流通暢地傳遞,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與目標。一是生態要素與外部系統的開放。教師和學生作為社會性的個體都有不同的家庭和社會背景,擁有不同的知識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財政學的生態教學要求具有一定社會屬性的教師和學生要有專業而敏銳的眼光,發現身邊、生活或學習中與財政相關的現象和政策。有了這種認識與意識,師生的關注點就不會局限于教材,這不僅使財政學的教學內容更豐富并具象,還能使師生成為教學資源的收集者和創造者,易于教學和學生的理解。二是教學內部系統與外部環境的開放。財政學涉及的范圍不僅包括經濟、社會,還包括文化、制度等,教學活動需要與外部生態環境進行信息的輸入輸出來充實教學內容。財政學的生態教學強調教學內容來源的開放性,即教學內容應隨著經濟的發展、政策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或改變,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財政學的教學內容,為教學內容的更新、學生知識面的擴展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內容的開放性要求學生將財政專業知識與生活和社會聯系起來,并加深對這些理論的理解與運用。另外,開放性要求課堂教學內容要與社會實踐相聯系。以往的課堂教學內容只重視理論與基本知識的灌輸,獨立于社會經濟生活之外,與鮮活的社會經濟相分離。比如“,土地財政”這一概念以前沒有出現過,這一財政現象是與當前的經濟、政治、生活密切相關的,這要求我們將開放的眼光投向這個開放的財政學教學系統,用財政專業理論和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因此,財政學的教學應具有開放性,打通課堂通向社會的通道,使課堂充滿生命和活力,通過師生共同努力,于現實生活中尋找教學案例,豐富教學內容,溝通書本與現實生活,使“兩個世界”相融合,以此來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基于動態平衡性,創新教學方法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停的運動與循環中,進行著永不停歇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傳遞與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遵循著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規律,維持著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僅要保持其初始穩定狀態,更要在人為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形成更合理的結構,發揮更有效的功能,取得更好的生態效益。財政學教學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也是在動態平衡中求發展的教學過程,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個系統中,教師以教學內容為媒介、以教學方法為手段架起與學生聯系的橋梁,系統通過兩者的相互作用、影響進行動態調整,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基于動態平衡原理,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語言的選擇和教學手段的取舍做出靈活的調整。另外,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和學習興趣也會影響教師情緒的變化與教學能力的發揮,通過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作用,教學呈現出由矛盾到平衡、由新的矛盾再到新的平衡的過程,教學在動態平衡中不斷前進,最終完成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單一的講授型教學作為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的動態平衡,但這種平衡是一種低水平的平衡,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資訊豐富的今天,這種方法已不能滿足財政學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包括學習能力、情感體驗及掌握知識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方法,為教學系統的發展和優化提供動力。另外,應結合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將案例教學、情境教學、任務教學、討論教學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將課堂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心靈的溝通、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師生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將低水平的教學平衡發展成為高水平的教學平衡。教學方法的改變,使教學由單向的知識傳遞過程變成雙向的互動過程,課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而是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教學內容也不再是一堆枯燥的理論,而是豐富生動的具體現象。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教師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將知識傳遞的關系轉變為教生間關于共同話題的對話關系,通過各種物質流、能量流與信息流的輸入輸出及動態調節,最終達到財政學教學系統的高級平衡狀態。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設置教學目標
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經歷著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可持續發展是這一過程中的最佳狀態,是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協調互動狀態的功能體現,它要求系統不僅要保持自身發展,還要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保持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涉及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科技、政治等諸多方面,已得到全世界的認可與接受,并成為全人類的行動指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態主體,即人的因素。在財政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作為生態主體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決定性作用。一方面,財政學教學擔負著培育生態主體之一———學生的重任,會對生態主體的觀念、素質和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財政學教學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生態主體的協同與合作。按照財政專業培養復合型、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的標準,要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觀點運用到財政學教學中,必須重新設置教學目標。首先,教學目標設置應是多層次和多元化的,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并把學生的情感、價值、意志等素質作為重要的培養內容。其次,教學目標不應是預設和一成不變的,它應隨著師生的發展和具體的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再次,教學目標應具有整體性,不僅包括財政、稅務、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素質要求,還包括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個性品質得到充分、全面和可持續發展。最后,教師、學生、環境和其他生態因子都是財政學教學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教學環境或其他因子的利益為條件,師生和其他因子是統一的整體,任何一個因子的缺失或損壞都會引起整個財政學教學的紊亂。因此,財政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兼顧全局,注重整體效益的發揮。
四、結語
綜上所述,財政學教學有著豐富的生態特性,應將整體性、開放性、動態平衡性與可持續發展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財政學教學要進行生態視域的思考,將生態觀念引入教學,從生態學的角度探尋財政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使財政學教學活動井然有序,教學系統達到高水平的生態平衡,最終實現財政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李翠蘭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