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時政新聞現狀與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樹立時政“大新聞”意識,打造主流新聞所謂時政“大新聞意識”就是除了報道相對正式的時政新聞之外,尋找一些與該時政新聞有關的衍生新聞。這些新聞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與時政新聞在同時段播出,能夠吸引人民群眾的注意,從而提高新聞的影響力。優秀的新聞記者,會從中找出人民群眾比較關心的話題,如公共設施建設、綠化建設、舊城區改造等。這樣就能把新聞通稿變成老百姓熱議的話題,從而推動時政新聞主流地位的建立。其次,時政“大新聞”的建立還需要依靠記者的采訪。在我國的時政新聞中,記者和新聞機構的官員一對一的訪問很少出現。這就需要從采訪形式上改進時政新聞的報道,創造行政官員與媒體人直接接觸的機會,曾加記者對新聞當事人的采訪。這既能體現媒體的調查報道能力,又能增加時政新聞的人情味,從而獲得受眾的心理認可。
2.采訪報道要轉變思維方式新聞媒體人在采訪時,不能把眼光僅僅停留在領導者身上,而應該把重點放在人民群眾關心的、關注的問題上。記者在報道時應以平民化的視角看待國家的方針政策,做出符合人民群眾需要的高質量新聞。首先,報道時政新聞的思維方式應從單一型轉向復合型和發散型。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時,要善于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理解新聞事件的發展,理清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出其本質規律,正確、客觀地報道新聞事件。其次,時政新聞的報道應從靜態的形勢中找到矛盾的切入點。在報道時,要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待各種新聞事件,找出各新聞事件之間的聯系,從而揭示新聞事件的本質內容,做出更深層次的剖析,使讀者對于新聞的了解更加客觀、全面。最后,抓住新聞報道的要點。就人民群眾而言,他們所關注的問題集中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因此,時政新聞的重點方向應是政府出臺了那些惠民政策,政府部門為人民群眾解決了哪些問題、辦了那些實事,領導人和人民群眾有哪些親密接觸等等。
3.時政新聞在內容上要有所創新首先,時政新聞寫的要有故事性。當前,時政新聞寫的太過生硬,可讀性比較差,吸引不了受眾的眼球。時政新聞受自身特性的限制,不能像其他類型的新聞那樣以講故事為主線,但新聞事件總有一個符合百姓需求的切入點,一則好新聞同時也是一個好故事。所以,新聞媒體人應注意新聞事件的“故事性”,深入了解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挖掘事件的沖突和矛盾,增加新聞的趣味性、可讀性。如《總理為農民工追工錢》這篇新聞報道,溫總理通過和村民進行談話對話,了解到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立即給出解決辦法,幫農民工追回了工資。這種故事性的新聞描述,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吸引了受眾的眼球。其次,時政新聞報道要善于抓住細節描寫。實踐證明,成功的時政新聞,都比較關注細節描寫。通過對某一細節進行著重描寫,能夠增加文章的感染力,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如2008年汶川地震廢墟中孩子緊握鉛筆的細節,第16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海拔4161米:總理和我們合影》中“照相”的細節等,這些都是以細節描寫而出彩的新聞佳作。最后,時政新聞用語可以口語化。新聞記者在寫稿件時,要避免語言的僵化,不要局限于會議或者領導人的講話內容,可以采用老百姓樂于接受的口語詞匯,盡量少用大話、套話,從而增加文章的活潑性、生動性,弱化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感。
4.時政新聞報道要以人為本新時期,新聞受眾不再僅僅是新聞媒介的接受者和服務對象,而是新聞活動的參與者,更是新聞宣傳效果的檢驗者。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針對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選題,新聞報道的中心應是普通老百姓關心的利益問題,反映老百姓的心聲。以榮獲第17屆新聞獎的獲獎作品《風雪中,佇立著四位“厚道”的農民工》為例,文章記錄了四個連吃飯都困難的農民工依然為欠薪老板看守物資的故事。該報道選擇弱勢群體中最具代表性的農民工為主角,充分展現了農民工的樸實厚道的品質。這篇報道傳達的正是時政新聞為老百姓服務的傳播理念。
二、結語
我國的時政新聞從報道內容、形式以及報道理念等方面,經歷各種的轉變和升華。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新聞媒體趨向多元化,時政新聞的改革依然是一項重要的任務。為了更好地推進時政新聞的良好發展,需要每一位新聞媒體人,在遵循新聞媒體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不斷創新和完善新聞報道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使新聞媒體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實現良性發展。
作者:張曉敏單位:鄭州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