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現狀對鄉村傳播學產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構建屬于中國社會科學的一個獨立類別的中國傳播學;本土化的視角和研究思路可以提供補充性的研究思路;本土化的概念與信息社會的逐漸到來和信息這一概念的傳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優勢在于可以給與我們的研究思路提供更為開闊的視野,在更普遍化和更為遼闊的視角下進行一種學術思維上的拓展。
關鍵詞:中國社會科學;中國傳播學者
中國社會科學在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和提升,以迅疾的姿態影響著不僅僅是學科自身的建設,還正在影響著和建構著我們正身處其中的當代中國社會。傳播學的學科建設也不例外。如何在中國社會情境中,構建屬于中國社會科學的一個獨立類別的中國傳播學,或者說使得傳播學在中國社會歷史和現實環境中能夠建構獨立的學科理論和學科規范,這種規范和理論既是普遍性的又是中國特色的,近10余年來,關于這個問題的研究和探索,已經成為中國傳播學者探討和研究的主要話題之一。中國傳播學者從各自的學科背景出發,在文學、社會學、新聞學、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邊緣,尋找和傳播學的結合點,并輔之以中國社會宏觀的歷史背景和客觀的現實情境。因而,這種研究和探索便呈現出一種未規范化的狀態。正是由于非規范化的狀態,傳播學研究在中國特色的探尋中,使用的概念多是傳播學的本土化。而本土化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這未規范化的表現,并將學者的民族使命感和國家認同感進一步弱化了。
一、原因在于:
1、本土化本身是一個消解了地域和人文界限的話語,社會系統、文化系統和政治系統在這里很隱蔽地被悄悄推后了,空間和時間的綿延度也被降低了,差異性被限制,我們的理解力更為宏觀地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什么?一種沒有面目的誘惑和沒有神形的探尋。中國特色的精神在這里幾乎不再是一個命題;
2、本土化是對應全球化或者國家化提出的一個概念,其外延和內涵可大可小,可以是一個村落,也可以是一個地區。因此,對于本土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對于構建中國社會科學的學科而言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筆者認為,更為恰當的是“中國特色”這個概念。準確而言,我們要構建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社會科學體系,而不是以本土化為目標的學科的建設和探討;
3、本土化的概念與信息社會的逐漸到來和信息這一概念的傳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優勢在于可以給與我們的研究思路提供更為開闊的視野,在更普遍化和更為遼闊的視角下進行一種學術思維上的拓展。
因而,傳播學的本土化的命題對于中國現實而言,應該是如何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學的命題。在建構中國特色中,本土化的視角和研究思路可以提供補充性的研究思路。
二、針對這本土化的特征,筆者再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對傳播方式作出如下歸納:
1、勞作傳播勞作傳播是自古以來一直存在鄉村人際傳播的一種模式,但由于農村的開發,經濟的發展,使一些勞作場所有所減少,如耕田上并沒有過去那樣群體集中的勞動,而集體產業也并非每個村莊都有。雖然目前傳播已經發展到第五個階段,但是傳播手段的產生并不以之前的傳播方式消失為前提,人際傳播中的語言傳播仍是主要的信息溝通方式。在鄉村,勞作傳播有特地的場合和人群,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進行信息溝通。新晨
而勞作傳播是建立在勞動的基礎上,鄉民們為生計奔波勞作,盡管在勞作過程中使自身獲得一些信息,但是通過這樣的信息獲取是有限制的。
2、娛樂傳播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擁有越來越多的空閑時間,在人們交往過程中,可以通過閑聊、趕集、游戲、運動等方式進行傳播。對這類非勞作方式,并使人們得到身心愉悅的交流是一種“娛樂傳播”。在直接交流的娛樂傳播的產生是由于農村固有的文化傳統和溝通方式,使人們一直維持著鄉鄰之間的情誼關系。而間接交流則是通過游戲和運動等娛樂方式進行信息溝通。
中國鄉村傳播學的提出,既是一個嶄新的命題,也是一種不很成熟的建構。提出的意圖是想由此拓展中國傳播學研究的視野,建構的目的是為中國傳播學本土化的命題進行在“中國特色”含義下的界定和糾正,并力圖使得中國傳播學者在面對傳播學在中國的研究時,不僅僅是從理論的普遍性和驗證性出發,更要關切和時代關聯的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以傳播學的學科在中國的獨立建構和充分發展為中國社會科學在未來的持續進階作出屬于自己的一種姿態。
參考文獻:
【1】構建中國式鄉村傳播學朱禮學
【2】試論中國鄉村人際傳播董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