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媒體視域下網絡輿情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自媒體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及維穩構成新挑戰
1.自媒體草根性與隨意性使高校輿論引導與維穩的難度加大。自媒體包括微博、微信、日志、個人主頁等多種信息與交流形式,使大學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網絡平臺,他們自主地在自己的“媒體”上“想寫就寫”“想說就說”,成為了大學生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滿足了其自由表達、自我發聲、互動演繹的需求。自媒體的“草根性”促進了信息來源的平民化,但草根性也同樣帶來了“信源”隨意或失真,部分學生隨意道聽途說、斷章取義的信息,傳播子虛烏有、歪曲編造的消息,自媒體先天帶有的“草根化”特質造成網絡信息泥沙俱下、真偽難辨,充斥著情緒化和隨意性,擾亂學校管理體系和其他不明真相同學的價值判斷,由此導致的突發性、群體性事件增加了學校內的不安定因素。
2.自媒體強交互性與即時性使高校輿論引導與維穩的可控變難。自媒體讓大學生每一個體隨時實地、隨需而應地采集信息,“人人都可發聲,人人都被關注”,信息收集、整理、報道、分析、點評和傳播門檻低、“短”“頻”“快”,“直播”功能得到巨大發揮,信息一旦或轉發,就可能瞬時達到師生互動、朋輩互動、社會互動等雙向、多維互動,這種互動由單一趨于多元參與,從靜態變為動態,由平面走向立體,自媒體強交互性和即時性使得高校很難控制輿情。謠言傳揚,宣泄夸大,視聽混淆,這些情況又極可能導致加速度傳播,最終形成網絡“蝴蝶效應”,使一般事件惡性發展。
3.自媒體隱匿性與模糊性使高校輿論引導與維穩的管控能力減弱。在平民話語權得到伸張的今天,自媒體的隱匿性給了大學生“隨心所欲”的空間,部分學生為達到個人私利以“隱形人”的身份在網上發表意見,有的學生過分追求信息速度或者說為了追求點擊率而失實的消息,甚至“無節操”的降低自身道德底線的信息,這種信息源的隱匿性給高校的網絡管控能力帶來很大挑戰。雖然我國目前有很多法令管制網上活動,但是還只是停留在對網站的管理上,對于自媒體的管理這些法令就顯得不全面、不規范,甚至處于管理模糊地帶。當前,盡管很多高校已意識到了網絡輿情的引導與維穩的重要性,但是鑒于人力的不足、監測的缺乏、能力的欠缺等因素,高校的網絡輿情工作基本上還處于“粗放型”管控狀態,迫切需要對自媒體進行規范與引導。
1.構建高校自媒體輿情傳播的引導機制。高校是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織的重要場所,也是網絡輿情的重要集散地。高校自媒體用戶主體知識層次高、參與意識強、個性化特征明顯,利益主體多元化、情感訴求多樣化、角色參與隱性化,必須把握自媒體傳播規律,高度重視高校輿情的引導,以開放的心態迎接自媒體時代的師生民意表達,創造更多開放的自媒體交流渠道,使師生合理的訴求得到充分的釋放,切實反映師生所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要將自媒體輿情的呼聲當作了解師生民意的新渠道,以疏代堵,變粗暴打壓為互動交流,對各類偏激的非理性言論進行積極主動、平等靈活的疏導,通過強化主流輿論,澄清歪曲言論,孤立錯誤言論,破解“沉默的螺旋”現象,以開放的視野和心態解讀互聯網中的師生表達的深層次問題,使其真正成為高校維穩工作的關鍵環節。
2.構建高校自媒體輿情的收集與研判機制。一是充分運用論壇、SNS、QQ、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開辟的對話平臺,打造青年學生思想輿論“集散地”“先鋒營”和“特屬專區”,營造一種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信息對話的情境,了解師生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構建全媒體、全方位、立體式的師生呼聲與意見收集新范式,掌握真實、全面、立體的信息;二是做好輿情分析,圍繞高校的教務教學、日常管理、文化活動、思想動態、就業創業以及社會熱點等問題分類整理信息素材,從身份角色、情緒立場、動機目的等方面進行合理評估和分析,做出準確、科學、理性的研判;三是做好輿情反饋,建立高校內部輿情研判聯席例會制度,交流收集的輿情數據,深度把握輿情的發展動向,提供有針對性、有價值的決策依據,提前介入,切實解決大學生的訴求和建議,防止負面輿情、情緒的生成、蔓延和廣泛傳播,促進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穩定。
3.構建高校自媒體輿情傳播的處理機制。輿情產生后,高校應快速反應,積極應對,把控局面,減低或遏制輿情事件的惡性擴散。一是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實事求是地報道事件,利用高校官方媒體權威優勢合理引導自媒體輿情,第一時間迅速參與,第一時間權威消息,第一時間搶占網上落點,第一時間開展評論引導,讓主流聲音和正確言論及時上線,確保公眾的知情權,減少師生的猜忌、誤傳甚至恐慌;二是廣泛開辟渠道,架設師生連心橋梁,及時跟蹤報道事件的整個經過,事情處理的意見,危機善后的效果,做好合情合理的回復與反饋,實現網上、網下“兩線作戰、聯動并進”,形成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三是做好科學反思,針對整個事件發展中暴露的各種問題,靈活運用自媒體平臺,聘請專家學者進行訪談,讓大學生參與討論,向公眾征求意見,講清有關事件的政策規定,說明類似事情的處理程序,指出今后工作的改進方案,引導師生做好總結反思,增進大學生與高校管理者相互之間的理解與信任。
4.提升高校自媒體理性發聲的素養。自媒體理性發聲需要提升自媒體用戶的輿情甄別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理性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構建自媒體規范有序、和諧健康的公共媒介磁場,維護高校穩定的輿情環境。一是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開展自媒體應用相關培訓、開展新媒體文化活動,強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做一個有操守的“自媒體人”;二是壯大青年意見領袖力量,建設一支熟識校園文化、來源分布廣泛、喜愛分享觀點、人格魅力四射以及日益“去匿名化”的高校“意見達人”隊伍,通過他們帶動引領“粉絲”群的集聚,分析釋疑,示范引導,組織動員,使他們真正成為網民“導航器”、輿論“調和器”,提高自媒體理性表達的能力;三是邀請社會人士如人大代表、企業家、學者舉辦講座,以社會角色的視野來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記錄體驗心得感受,引導青年學生用客觀的、理性的、歷史的、世界的眼光看問題,正確認識基本國情和社會現象,得出科學的社會觀察結論。
5.完善高校輿情傳播的監管問責機制。當前,自媒體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還比較滯后,既沒有專門的自媒體管理機構,也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迫切需要依據自媒體的發展規律,建立健全與自媒體相關的法規和監管體系。在目前立法滯后的情況下,高校可以先行制定自媒體管理與使用的規章制度,規范自媒體輿情“游戲規則”,創造一個風清氣正的自媒體輿情環境;此外,強化高校管理的問責機制,鼓勵大學生合情合理地通過互聯網參與學校事務管理,廣開言路,表達訴求,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對違背社會道德、散播虛假信息、煽動緊張氣氛、擾亂校園秩序者追究責任。
作者:董文波單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