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現狀及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分析了中小企業創新現狀和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如下創新策略:倡導新型創新模式進行知識創新,以增強組織核心競爭力;健全激勵機制,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新氣氛,激發員工的潛能;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給予中小企業法律支援,維護知識產權;開展專門化工作,以實現企業工作高度專業化,提高組織績效;創建一套以大數據為依托的信息管理系統,共享技術創新成果,激勵員工再創新;及時調整和改進市場戰略,提升組織的技術革新能力,推進企業整體創新,提高產品生產技術水平及組織管理水平.
關鍵詞:創新動力;創新策略;創新模式
0引言
自21世紀以來,中小企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其創造的GDP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根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相關調查發現,在工商部門進行注冊登記的企業中有99%以上的都是中小企業;近75%的城鎮就業機會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中小企業出口份額占總量的60%.隨著科技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經濟的迅速崛起,我國中小企業必然接軌于國際化企業.然而,由于中國經濟調控政策具有短期性以及應急性的特點,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出現的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有所惡化[1].為迅速擴大利潤空間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中小企業往往忽略了其當前產品在技術和價格上都不具競爭力的事實,忽略了在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促進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因集體缺乏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相對較低、核心技術匱乏等所出現的問題.創新是開發核心科技的基本前提,因此,中小企業的成長理應堅持以創新為根本宗旨.激發員工產生新思想,進而創造出新產品是建設中小企業核心技術的樞紐,中小企業尋求生產技術創新勢在必行.國內許多學者基于不同的視角闡述了各自對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見解,拓展了技術創新理論知識,尤其在技術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核心競爭力方面的研究文獻頗多.中國風險投資之父成思危先生認為:“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應對新的變化,這是企業的靈魂”.在經濟發達新常態進程中,企業斷然不能缺失技術創新的戰略性指導.然而,企業由于現有人力資源有限、市場敏銳度不高、激勵機制不完善、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致使傳統中小企業缺乏技術創新意識和動力.本文在闡述我國中小企業創新動力現狀和分析阻礙技術創新要素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策略,以期增強員工自主創新意識,激發技術創新才能,從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創新績效.
1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現狀
1.1技術創新現狀
近年來,在眾多對創新有較強認識的企業家率領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持續增加,發展日新月異.技術創新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如表1所示,研究與試驗發展企業資金經費支出的增加、發明專利申請的快速增加、科技成果的快速積累、技術市場的推廣等,反映了我國科技產出能力、水平和效益顯著增強.研發投入的持續增加,為我國中小企業的創新達成“并跑”和“領跑”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中小企業的迅速崛起掩蓋不了其在發展過程中遺留的問題,也擺脫不了外部條件的諸多約束.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企業在技術創新管理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1.2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1.2.1管理水平有限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宣告了知識將引領時代,這將會是一個以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企業成立之初,便受內部管理人員一定知識水平的制約.因此,中小企業需沖破管理方面的諸多限制.我國中小企業人脈錯綜相連,感情色彩濃重,下級和上級之間大多有著必然的關聯,如某員工為其上級的親朋好友、熟識的人等.若管理者在員工的任用和選拔上有較強的隨意性,容易導致員工產生較消極的工作心理,增加企業員工的流動性.這種境況的普遍存在會導致組織知識程度不高、管理理念以及制度落后、成長緩慢.科學、有效的管理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且有助于創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和提供技術創新條件,進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1.2.2市場機會的敏銳性不高
中小企業應該運用科學的方式、客觀的態度進行市場研究,明確探究市場營銷有關問題所需的信息,及時發現機會并對其進行剖析,掌握市場需求情況,以便做出精確決策.信息被認為是“成體系的、有組織的數據”,即意味著企業可以根據信息基于市場現狀,對市場需求和發展戰略進行預測.信息相對于創新而言,是基礎,是源泉,因此技術創新不能脫離信息.實證結果表明:創業資源直接影響創業績效;創業資源中的資金資源、人才資源、管理資源、政策資源均對環境動態性的創業績效起負向調節作用,而信息資源、科技資源對創業績效則發揮了正向調節作用[2].然而,我國中小企業有關技術方面的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都極其匱乏.大多數中小企業由于市場調查缺乏信息依據,無法及時抓住并利用市場機會,丟失了很多可創造的財富.有的企業因為難以確切掌握市場信息而導致產品開發方向偏離市場需求;有的企業在尋求創新時,由于信息環境不完善,不能及時準確獲取信息,錯失了許多獲取創新收益的時機;有的企業盡管抓住了某些機遇,卻受制于自身創新條件的缺乏,而難以充分利用機會,未能制定出切實有效的創新方案.
1.2.3激勵機制不完善
中小企業往往選用比較單調的物質獎勵措施鞭策員工.如果激勵措施不能滿足職工的需求,他們可能會表現出創造能力下降、工作懈怠、跳槽或者不能盡心盡力服務于客戶等消極行為,會在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層面和對當期營業利潤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3].例如,中小企業為就職者提供的工作福利和環境若無法吸引人才,將有可能致使企業人力資源補給不足,甚至會出現人才供應鏈斷層現象.中小企業應精準分析人力資源供給預測數據,盡可能提供人才傾向的環境和條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勵機制,盡快擺脫缺少稀有人才的困境.一套完整的激勵機制應該在激勵員工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同時,還能服務于企業,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產出.
1.2.4市場競爭激烈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以各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為依據,將其分為市場領先者、市場挑戰者、市場追隨者和市場補缺者四類.市場競爭中的挑戰者和追隨者多以中小企業為代表,他們往往因為其自身存在些許局限性,如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競爭力較弱、消費者需求具有多樣性、市場環境具有多變性,不僅要面對外部環境的干擾,而且還要面對目標市場的激烈競爭.為了固守已有的市場地位或者取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中小企業忽略了自身條件的限制,將主要的財力、物力、人力投放到過度的市場間競爭上,最終致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只是低成本.中小企業極大可能由于低價格產品在市場上總能博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產生產品已經優化的錯覺,不再追求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企業獲得持續經營、抵御競爭、獲取長期收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國產品升級、經濟結構優化的根本路徑[4].中小企業通過緊縮成本以獲得更多利潤的方式,會使企業決策帶有短期行為傾向,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
1.2.5缺乏政府支持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成長快速,為鄉鎮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科技創新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顯著作用,促進產業不斷升級.然而,中小企業的創新、成長和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卻受制于創業政策環境的不完善和企業社會義務環境的不健全.創業環境建設與維護的關鍵主體是政府作為,直接關聯創業者的創業動機,影響著新創中小企業的創建和長遠發展[5].因此,我國政府有義務為中小企業營建有利于創新發展的條件,有責任匡扶其發展.現實是,政府的利益與國有產權有直接關系.政府的利益導向取決于國有產權的運用方式[6].因此,中小企業與國有企業相比,極度缺乏政府扶持.政府支持可以表現為為中小企業資助研發基金、提供技術支持、保障員工基本權益等.此外,不健全的市場法制、支援力度不強的政策法規,使得中小企業整體發展偏離政策導向.
2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策略
結合上述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本文提出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策略,即各職能部門做好技術創新的相關配合工作,中小企業需要內部采取相關支持技術創新的措施,并輔以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支持。
2.1倡導新型創新模式
當今市場不再是你爭我奪、單槍匹馬的競爭環境,全世界人民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現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主題為“攜同創新,共享發展”,因此新型創新模式廣泛被中小企業運用,其中以產學研的合作形式為主導.產學研的合作形式包括:高等院校與中小企業共同進行科技研究或向企業輸送定向人才;企業投資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項目工程;在高校及經濟開發區周邊創設科技產業園,使科學研究與市場需求緊密聯系;中小企業聯合創立基金會,設立產學研協作優秀成果獎項;中小企業與政府實行全方位合作等.其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是建立在科技園區基礎上的,是對教學、科研、產業相結合的實踐檢驗.我國知識型人才絕大多數集中于高校、研究所、大型企業,在這種新型合作形式下,能夠激勵他們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識進行創新、再創新,增強組織核心競爭力.在中小企業內積極倡導員工進行團隊學習,支持員工自發組建學習型小組,培養企業員工的合作精神,以奠定和諧的組織文化基礎.員工以團隊的形式工作,能夠促進相互交流,分享工作經驗,發掘企業文化中具有潛在價值的隱性知識文化.員工進行團隊學習既能促使其深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互相交換解決問題的思路,激發創新意識的產生,又能達到企業內的成員互相監督組織績效的效果,以便更加公平地評價員工付出.
2.2健全激勵機制
傳統薪酬體系考慮的因素太過單一,僅僅用物質填補企業員工的工作需求.在同一外部環境下,企業中技術創新人員的創新欲望、工作態度以及創新成果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容易產生波動.企業內部若有一整套激勵制度,很大程度上能夠激勵和推動員工參與創新,也決定著企業能否持續創新[7].中小企業可以在以滿足員工生理需求為根本任務的傳統薪酬體系基礎上自主創新,建立以人為本,重視員工的心理、精神以及生活動態等的科學薪酬體系,使員工的個人目標與企業文化契合.為了激發員工更多的潛能,提高組織創新能力,中小企業必須積極創建創新獎勵制度,創造創新環境和營造創新氣氛,可以將創新成果的評定作為職位晉升的一種方式.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激勵員工積極工作,讓員工在展現自己新思想的同時也有晉升的希望,也是對員工的績效和忠誠的一種獎勵.
2.3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法規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市場堡壘較低,抵御風險系數低,產品能夠輕易地被模仿,技術創新成果則容易被竊取.再加上法院較多以“法定賠償”的標準確定賠償額,從而使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代價較低,權利人常常不能獲取與知識產權相應價值的補償[8].我國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已經被中小企業所占,政府應該準確認識這一經濟特性,及時調整扶持政策,將扶持方向向中小企業傾斜.為了加強組織成員的技術創新觀念,營建企業員工踴躍參與技術創新的平臺,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幫助中小企業打開創新新局面.政府可組織專家審讀現有知識產權相關訴訟法規,發現并改進其中的紕漏,不給有心企業鉆空子.在法庭系統中,組織技術法官接受相關培訓,能夠協助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解決一般技術識別問題,保證案件處理的速度和質量,更好地維護企業的知識產權.在縣級和縣級以上地方設立中小企業管理局,儲備相應的技術和司法人才,建立法律咨詢熱線及顧問辦公室;對沒有能力維護其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給予法律支援,使企業的維權成本得到控制.地方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定時向各企業下發維護知識產權通知,強化員工對創新知識產權的認識以及創新成果的重視.
2.4工作專門化
一個高效、和諧、穩定的企業離不開工作專門化.企業開展工作專門化,要盡可能地規避工作職能的重復和缺失、各專門化部門之間的合作不協調以及監督制約機制的弱化等.這些現象的發生都將對中小企業的穩定帶來隱患,高級管理者務必認清這一基本實情.管理人員須在認清工作專門化劣勢的基礎上,盡力促進各專門化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爭取最大限度地發揮工作專門化的優勢.從外部市場聘用技藝精湛的技工和有才能的高級管理人員,減少培訓費用和節約時間成本,以實現企業工作高度專業化,從而提高組織績效.引進的外部專業人才能夠給企業注入新鮮血液,激勵企業現有人員積極工作,引導企業員工創新,營造全員創新氛圍.
2.5創建一套以大數據為依托的信息管理系統
現在是信息時代,中小企業應該盡可能地駕馭這一時代特性,逐漸實現工作網絡化.即在先進的計算機軟硬件基礎上,借助現代數據處理技術,實現無紙化辦公,幫助員工以電子媒介為載體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和共享信息等.中小企業應該盡可能地運用數據間的關聯性,構建一套融合通信、業務處理、管理信息和決策支持、執行信息、工作反饋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企業員工以及部門之間互通有無,全員共享技術創新成果,激勵員工進行再創新.綜上所述,為了高效快速地解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所存在和產生的問題,優化技術創新環境,本文提出的關于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策略,旨在建立以信息管理系統為依據實現企業網絡化辦公,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激勵產出更多技術創新成果.信息管理系統以中小企業存在的問題為核心,以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各個部門作為問題歸類及解決的載體,通過主要部門引領創新以及借助外部條件的支持,使企業成員樹立創新觀念,產生創新動力,從而提升組織的技術革新能力,推進企業整體創新.問題一旦發生,信息管理系統就會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責成責任部門處理,杜絕各部門相互推卸責任導致工作效用下降情況的發生,大大節約時間成本.各部門的工作數據借助互聯網及時上傳到部門信息管理系統,以供其他部門借用.這樣企業員工就可以在信息管理系統中快速找到其所需要的數據,保證工作高效進行.信息管理系統還會受企業內部以外因素的影響.例如,政府頒布健全知識產權的相關保護法規,將會提升信息管理系統處理相關問題的效率;外部人才市場人才的質量還將會決定部門實行專業化管理的水平.因而,中小企業應盡可能地排除外部環境的干擾,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條件解決內部存在的問題.
3結語
我國中小企業改革、成長的關鍵和首要內容均為技術創新.近些年來,我國中小企業一直在探索契合自身的發展之路,促使總體經濟水平大幅度提高,并且為實現國民幸福提供了基礎保障.但是與高經濟發展國家比較,我國中小企業現代化技術后進,采用高新技術生產的產品還只處于迎合市場需求的起步階段.我國中小企業在認清和快速解決自身發展存留問題的前提下,應該盡快適應當前的發展需求,借助健全的信息化管理體系,提高員工對技術創新的認知,培養員工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員工對知識產權法規的熟知度,從而增加組織的創新與產出.
參考文獻:
[1]連立帥,陳超,米春蕾.吃一塹會長一智嗎?———基于金融危機與經濟刺激政策影響下企業績效關聯性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6(4):111-126.
[2]余紹忠.創業資源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環境動態性的調節作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6):131-139.
[3]陳冬華,范從來,沈永建.高管與員工:激勵有效性之比較與互動[J].管理世界,2015(5):160-171.
[4]余子鵬,王今朝.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15(7):49-55.
[5]仲偉佇,付小慶,王麗平,等.基于中小企業創業環境的政府作為評價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63):90-99.
[6]趙靜,陳玲,薛瀾.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選擇和行為差異———一項基于政策過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論[J].管理世界,2013(2):90-106.
[7]張根明,溫秋興.企業創新:激勵體系與企業創新能力關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4):126-129.
[8]詹映,張弘.我國知識產權侵權司法判例實證研究———以維權成本和侵權代價為中心[J].科研管理,2015(7):145-153.
作者:王鳳蓮;張營營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