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統計數據有效利用問題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數據時代對高校教育統計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由于高校對教育事業統計存在著思想認識不足、統計員業務能力有限、統計分析不到位等問題,大大影響高等教育事業統計功能的發揮。為此,高校教育統計應從數據搜集向數據深度分析轉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利用統計數據,樹立開放辦學思維,打破學校信息孤島;強化統計人員培訓,提升統計數據質量;組建研究團隊,加強統計數據研究分析;建立基于數據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關鍵詞:大數據;高等教育統計;數據研究
0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更新換代,以云計算為技術支撐的大數據時代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數據典型特征是數據信息量大、數據變化快、數據來源廣。[1]如何在如此大容量數據中提取、處理數據,將靜態數據轉化為有用的信息,為決策者提供依據成為當前社會一個重要技能。在教育領域同樣如此,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不斷沖擊學校這一“象牙塔”。我國教育已經開始走出象牙塔,與社會更加頻繁和緊密聯系,尤其是職業教育這一培養經濟社會所需的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形式。大數據時代要求職業院校必須保持信息暢通,加強教育信息的搜集、統計與分析。只有掌握了教育數據,才有可能將這些數據轉換成有用的信息,為學校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參考。
1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基層統計基本情況
教育部最早從1954年開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教育統計的內容不斷擴展,改革開放后,各相關行政部門陸續開展了一些專項教育事業統計。目前,我國教育統計形成了以教育事業統計和教育經費統計為主體,以各專項統計為補充的中國教育統計體系。[2]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統計工作覆蓋全國50余萬各級各類學校或機構、涉及2.6億學生和1900多萬教職工,每年調查指標1.6萬項,數據量達55億條。高等教育事業統計是我國教育事業統計的重要一部分。高等教育基層統計工作由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組織實施,每年10月開始年度教育事業統計。高等教育基層統計主要包括四塊內容:學校、學生、教師、辦學條件。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統計采取單位采集,層層上報的方式進行。每年9-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基層統計相關文件要求,各省教育廳根據教育部精神召開高等教育基層統計工作培訓部署會議,各高校相關統計人員接受省廳統一培訓,了解當年高等教育基層統計系統及統計指標等相關變化。各高校根據統計系統要求和報表相關指標要求收集統計時間段內的有關數據和信息,經所在部門負責人簽字蓋章后提交學校黨院辦或發規處(具體部門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而定),統計員將信息錄入至高等教育基層統計系統,經系統邏輯校驗和經驗校驗通過后提交省教育廳發規處,省廳組織專家對全省各高校報表統一審核,審核無誤后提交教育部。一般而言,高校統計數據提交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通過后,當年的高等教育基層統計工作基本結束。
2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統計分析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本質上看,數據只是一堆數字,并無太大作用,但如果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已有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結果就是高等教育的信息,此時數據才能轉換成信息,為學校精細化和科學化管理提供決策參考。當前,我國高校對教育事業統計存在著思想認識不足、統計員業務能力有限、統計分析不到位等問題,大大影響高等教育事業統計功能的發揮。
2.1對高等教育事業統計認識不到位,不重視統計工作
當前,很多學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對教育事業統計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數據采集不嚴謹,導致教育事業統計存在著虛報、瞞報現象。對很多學校而言,高等教育基層統計工作只是一項行政任務,統計結果只要通過高等教育事業統計系統審核即完成該項工作任務,沒有樹立數據分析研究的意識,對統計數據的后續分析不夠。
2.2統計員業務能力不足,對統計及數據分析工具不熟悉
高校的統計工作一般由辦公室或發規處等有關同志負責,屬于兼職的常規工作。統計員對統計指標和統計系統研究不深,沒有嫻熟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對數據的處理僅限于通過EXCEL表格對進行簡單的運算。統計員業務能力不足會直接影響高校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影響統計數據質量,導致學校因統計數據偏差而影響教育決策的科學性。
2.3高等教育統計相關指標滯后,無法滿足學校管理需求
目前對高校統計數據分析監測依據的是教育部2004年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該指標主要涉及學校生師比、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圖書等。而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已基本完成基礎條件建設,發展方式也從外延式發展轉到內涵建設上來,教育部的辦學指標對當前高職院校而言早已達標,有些指標甚至遠遠超出標準水平,這些基本指標對實現學校辦學監測作用有限。
2.4高職院校對教育統計數據開放程度較低,相關數據獲取較難
要想實現統計數據為學校發展服務,學校需要在大量統計數據基礎上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研究,縱向研究了解學校近幾年的發展態勢,掌握學校發展脈絡。橫向研究則能夠讓學校了解本校在同類院校中的水平和地位,掌握學校自身發展的短板和優勢。[3]然而多數學校將教育統計數據上升到保密程度,對學校相關數據諱莫如深,不肯對外公布,導致學校之間產生信息溝通壁壘,每個學校都成為一個信息孤島。
為進一步發揮統計數據作用,高職院校應轉變思想,樹立開放辦學思維,提升教育統計數據質量、提升教育統計運作效率、提升教育統計公信力、提升法治治理教育統計水平。加強統計分析工作,數據分析應用能力,將靜態化的數字轉化為動態的教學檢測指標,提高統計分析工作績效,完善教育教學診斷預警機制。
3.1樹立開放辦學思維,打破學校信息孤島
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全省高等教育統計數據庫,數據庫對高校開放共享,為高校教育決策提供服務和研究支持。高校應該轉變觀念,完善相應信息公開制度,堅持開放辦學思維,打破高校之間的信息壁壘,及時了解自身發展情況以及兄弟院校辦學水平,互相取長補短,形成良性發展循環,最終提升各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3.2強化統計人員培訓,提升統計數據質量
學校要高度重視統計隊伍建設,結合工作實際做好培訓工作計劃,確保培訓工作有序開展。組織好教育統計人員專業化培訓,確保各崗位教育統計人員上崗前都具備從事教育統計工作的基本素質和技能,全面掌握工作流程、指標解釋、填報要求、軟件應用等。從源頭上確保統計數據的精確性,為學校開展分析研究,進行教育決策提供高質量數據。
3.3組建研究團隊,加強統計數據研究分析
組織一批業務骨干成立高校數據分析中心,中心根據歷年高等教育統計數據進行縱向比較和橫向分析,每年相關數據分析報告,組織相關課題研究,將高校教育統計服務向事后監管、預測預判和對策建議轉變。建立覆蓋全面、調查準確、計算科學、運作高效、服務優質、保障有力的現代化服務型教育統計研究團隊。
3.4建立基于數據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借助省廳公共服務平臺和學校自身數據分析中心力量,對高校統計數據進行精準深度分析,通過對學校近幾年核心數據比較,了解學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質量、師資力量、教育儀器設備等方面改革舉措是否有效;通過比較相關院校數據,了解學校的發展優勢與短板,建立教育診改機制,完善教育質量內部保證體系,提升學校治理能力,實現適應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劉鳳娟.大數據的教育應用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14(8):13-19.
[2]王青逯.健全教育統計職能,服務教育科學發展[J].現代教育科學,2008(6):22-25.
[3]楊毅,.高等教育統計資源有效利用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1(4):12-14.
作者:程晶 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規劃與合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