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審計心理在審計活動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審計心理是審計過程中審計師必備的心理活動,是將心理學與審計學結合的學科。本文從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聯想心理、洞察心理、交際心理等出發,研究了審計心理在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和審計報告階段中的應用。
關鍵詞:審計心理;審計活動;審計階段;應用
一、引言
審計心理是審計過程中審計師必備的心理活動,是將心理學與審計學結合的學科。當前,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可能存在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聯想心理、洞察心理、交際心理等。前兩個審計師心理活動在《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中有規定,即審計師在整個審計過程中需保持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這是由于審計涉及許多判斷,需客觀公證地考慮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如果審計師不保持懷疑心理與謹慎心理,那么就可能導致審計判斷失誤或沒有發現客觀的財務報表事實。后三個審計師心理活動也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劉人瑞,2013;王小紅等,2010),他們認為保持聯想心理、洞察心理、交際心理是審計師出具合理審計意見的必要心理。因此,本文從這些心理出發,研究了審計心理在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和審計報告階段中的應用。結果發現,在審計準備階段,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過程中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聯想心理、洞察心理等,初步風險評估后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聯想心理、洞察心理、交際心理等;在審計實施階段,風險應對程序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聯想心理、洞察心理、交際心理,初步審計意見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與職業謹慎心理;在審計報告階段,質量控制復核可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洞察心理、交際心理,出具審計意見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與職業謹慎心理。
二、審計中的心理活動類型
(一)審計中的職業懷疑心理
《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2010)要求審計師具有職業懷疑態度,即在審計時應保持質疑的思想來收取證據并出具審計報告,以對任何管理層提供的財務資料等保持警惕,目的是減少審計風險。同時,這種質疑的思想應保持在整個審計過程中,如在審計準備階段,應懷疑企業提供的所有財務或內部信息,防止風險評估出現錯誤。而在設置重要性水平時也應考慮企業財務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并采取設置較低風險水平的策略,目的是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以防止漏查錯報等;在審計實施階段,可對審計證據采取質疑態度,即多采用幾種方法對同一證據進行測試,如果從不同方面收集的證據可以相互印證,那么就可提高審計證據的證明力;在審計報告階段,可懷疑標準審計意見的可信程度,即采取質量控制復核來證實標準證據的可靠程度,即采取質量控制復核中的分析性程序來檢驗已有證據的可靠性,如果證據是充分適當的則出具的意見就比較合理。因此,審計師在審計中保持職業懷疑心理,有利于其發現重大錯報從而降低審計風險。
(二)審計中的職業謹慎心理
《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2010)要求審計師具有職業謹慎態度,對客戶或公眾委托的業務能夠勤勉盡責,即審計時要有風險意識,采取公證客觀的態度收集審計證據、采取客觀職業判斷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情況。具體而言,職業謹慎心理可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考慮,消極方面是指審計師如果沒有職業謹慎態度則可能產生對審計事項慢不精心、拖拖拉拉的情況,目的是延長審計時間并出具非標意見敷衍了事。如若審計師沒有職業謹慎心理,那么其在詢問被審計單位財務人員現金數額后就敷衍地認為沒有問題并出具了標準審計意見。然而,這種做法忽略了現金盤點從而導致較大的審計風險出現。積極方面是指審計人員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職業懷疑能力,能夠發現被審計單位的真實經濟狀況和風險事項。如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查賬后沒有發現應收賬款出現問題,即訂單、出貨單、裝運憑證、發票等一應俱全(黃加敏,2016)。但其需保持職業謹慎心理,又采取函證法繼續對大額應收賬款進行函證,從而發現了應收賬款造假問題。
(三)審計中的聯想心理
如果審計師對某一行業中的企業進行了多次審計,那么他對這個行業的風險點就很熟悉,容易產生聯想心理,即審計師在此行業具有專長。審計師會回憶起之前審計發生的某一事件,并與現在企業的情況相聯系做出有利職業判斷。如在審計食品行業時,之前審計的A企業可能在食品庫存方面出現過問題,即倉儲條件差導致的商品霉爛變質等情況,而又未計提減值準備從而導致損失長期掛賬。在審計B食品企業時商品在第三方倉庫或其堅決不讓審計師審計,影響了審計師的存貨檢查。此時審計師可運用聯想心理,假設可能會出現相同的情況,并采取對第三方倉庫函證等方式完成審計證據收集。若不能獲取合理證據證明倉庫存貨不存在霉爛變質情況,審計師可繼續運用聯想心理猜測B企業與A企業可能出現相同情況,可根據審計范圍受限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因此,在審計中的聯想心理能幫助審計師發現相同行業企業的問題,有利于審計師發揮其行業專長。
(四)審計中的洞察心理
審計程序中有兩個收集證據證明力不強的方法是詢問與觀察,雖然這兩個程序不能幫助審計師收集到可靠的證據,但卻能幫助審計師洞察到可疑的情況。具體而言,一是審計師可觀察被審計單位責任人的舉止以洞察其他值得懷疑的事項。如為了證明出納與會計復核的職責分離這一內部控制是否執行適當,審計師可觀察會計和出納是否由兩個人組成并分別使用不同的專用章,其目的是洞察職責分離內控是否恰當。二是審計師可詢問被審計單位非責任人的口氣以洞察其他值得懷疑的事項。如為了證明財務報表中出現的企業生產能力較大、主營業務收入較多的情況,審計師一方面可對生產經理采取詢問程序,但在舞弊情況下生產經理和財務經理很可能串通,因此審計師難以獲得較為有利的質疑證據。另一方面,可對企業廠房中正在工作的工人財務詢問程序,即采用聊天的手法詢問當前生產是否很忙,是否需要經常加班。如果工人表示不存在加班的情況,而廠房的機器量不可能生產出財務報表中列式的產成品數量,那么就可以洞察到被審計單位令人懷疑的存貨或主營業務收入項目,可采取進一步程序獲得證據。因此,審計師在進行詢問和觀察時應保持洞察心理,有利于審計師發現令人質疑的情況,從而進一步收集證據加以證明。
(五)審計中的交際心理
審計過程中,審計師難免會與被審計單位負責人進行交流(楊成賢,2012),如告知財務總監財務報表中出現錯誤并需要修改的地方,或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商量可以改善的內部控制問題等。在進行磋商交流時就需要應用交際心理,即通過緩和與警告的方式將審計師的意圖傳達給被審計單位負責人,即當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時,審計師可采取緩和的方式告知財務負責人希望其能加以修改,但如果其不修改財務報表,還可采取警告方式告知事務所將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報告。同時,在進行函證或調研時也需要采取交際心理,即對第三方單位需采取和諧的態度收集證據,否則可能出現其不配合的情況。如審計師想要收集被審計單位在第三方倉庫中的貨物儲存情況,就可采取交際心理和諧友好地與其負責人交流從而避免“閉門羹”現象發生。如果第三方倉庫負責人不配合,那么審計師就只能采取其他替代程序收集證據,這不利于出具適當的審計證據。
三、審計心理在審計活動中的應用
(一)審計心理在審計準備階段的應用
審計準備階段一共包括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初步風險評估和制定總體審計策略等三方面內容,在執行這些審計方面時需應用一定的審計心理學。如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的目的是做初步風險評估,在此過程中可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聯想心理、洞察心理等進行風險評估。而在初步風險評估時需尋找重要風險點并制定重要性水平,這些都是制定總體審計策略的關鍵內容。在此過程中,可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聯想心理、洞察心理、交際心理等尋找風險點和制定重要性水平。
(1)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過程中采取的審計心理。一是職業懷疑心理。在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的目的是進行初步風險評估,保持職業懷疑心理即假設被審計單位的某些經濟活動存在欺詐與錯誤。如M企業12月份的主營業務收入突然增大,超出了行業的2倍或比去年同期增長100%,經過詢問與調查沒有發現企業進行特殊業務或銷售增長等情況。此時審計師需保持職業懷疑態度,懷疑被審計單位存在重大舞弊行為,即將此問題作為初步評估的重大風險。二是職業謹慎心理。在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時也要保持職業謹慎態度,即審計時要有風險意識,采取公證客觀的態度收集審計證據,采取客觀職業判斷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情況。具體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來說,消極方面是指審計師對被審計的情況沒有慢不精心、拖拖拉拉。如果審計師沒有職業謹慎心理,那么其在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時就會忽略零余額現金賬戶較多的情況,敷衍地認為銀行存款沒有問題并不再進一步審查。然而,這種做法忽略了銀行存款被舞弊的風險。積極方面是指審計人員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職業懷疑能力,能夠在了解被審計單位時發現被審計單位真實的風險事項。如經審計人員觀察發現管理層的比較輕視財務報表,這可能表明內部控制環境較弱,隨后審計師將進一步檢查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情況,這有利于減少審計風險并出具正確的審計意見。三是聯想心理。在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時也要具有一定的聯想心理學,審計師對某一行業中的企業進行了多次審計,那么他就可以根據以往審計的風險點進行初步風險評估。能夠產生聯想心理,如審計師曾經發現某食品加工生產企業著重在大量應收賬款未收回,原因是企業走先配送后收款的營銷渠道所致。同時,在該次審計時仍然發現了相同問題,即存在相同的銷售渠道。這時審計時可產生聯想心理,即該企業可能存在應收賬款收不回的風險。因此,可將應收賬款作為重大風險點作為下一步審計的重點。四是洞察心理。洞察心理是指在了解被審計單位環境時應當具有應變能力,即當審計師發現被審計單位責任人的舉止令人懷疑時,就需要利用洞察心理查出問題。如在了解被審計單位時發現制造型企業的應收賬款較多,但主營業務收入較少,審計師就懷疑可能存在矛盾。這時需要運動洞察心理,可先詢問倉庫經理和財務經理是否存在運輸記錄錯誤或記賬錯誤。如果得到否定回答,還可采取洞察心理對門衛詢問平時工作是否能應付,這時因為內控制度要求存貨的運輸需要門衛給予簽章才能運出。如果門衛回答當前工作比較輕松,沒有較多貨物運出,這就表明倉庫經理和財務經理可能存在說謊行為。
(2)初步風險評估后采取的審計心理。一是職業懷疑心理。初步風險評估后需要制定重要性水平和尋找重要風險點,在這個過程中應保持職業懷疑心理。如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時,可采取懷疑心理以防止重要性水平制定較高從而導致審計證據收集不足的風險,即若在初步風險評估時發現應收賬款可能存在較多壞賬。那么,就要利用職業懷疑心理考慮降低重要性水平,在后續審計時多采取些程序,如對應收賬款除了查賬外,還要采取函證程序等,當這些程序獲得的審計證據不可相互印證時就表明應收賬款存在問題,職業懷疑心理就取得了較好成果。在尋找重要風險點時,可采取懷疑心理以防止遺漏重要風險,即若發現銀行存款零余額情況,那么就采取職業懷疑心理將其定位為重要風險,并采取進一步審計程序。二是職業謹慎心理。初步風險評估后應該保持職業謹慎心理,即審計師對風險評估結果應謹慎,采取動態客觀態度,對審計風險應持續關注,當發現變動時也要修改賬戶層面的重要性水平。如開始初步風險評估時認為應收賬款可能存在重大錯報風險并將其風險定為較低的水平,但應保持謹慎的心理,即在繼續審計時如發現銀行存款的錯報風險高于應收賬款,那么應將其重要性水平調低并做更多的審計程序。三是聯想心理。在初步風險評估后、制定總體審計策略前,還應保持聯想心理。這是由于,在制定總體審計策略時小組內部會進行討論,目的是了解不同審計師對不同賬戶的審計情況。假如發現了與以前審計相類似的情況,可采取聯想心理將重要性水平進行調節或轉移重要風險點等。如審計師在小組討論時發現,銀行存款數額較少而主營業務收入較多,那么可能是由于銀行存款在途等問題。因此,應采取聯想心理利用行業專長合理懷疑可能銀行存在存舞弊,并降低銀行存款的重要性水平。四是洞察心理。在制定總體審計策略前同樣要保持洞察心理,即采取出人意料的詢問或觀察程序發現重大風險點。如在制定審計計劃時規定采取洞察心理,在年中突擊盤點一次,這樣被審計單位就沒有準備的時間。或者觀察管理層對總體審計策略的制定的態度,如果他們對審計師表示輕視或不配合總體審計策略,那么審計師就應采取洞察心理,可以認為內部控制環境較差。五是交際心理。在制定總體審計策略時還需擁有交際心理,即審計策略中的一些程序需要被審計單位配合,如監盤、詢問、觀察等程序。此時審計師就要有交際心理,即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磋商配合監盤、詢問等程序的時間,及如需內部審計人員配合也應與管理層討論配合的時間與程序等。同時,審計師還要采取交際心理將初步風險評估發現的內部控制漏洞告訴管理層,且可給予一定改正建議。如果管理層拒絕修改,審計師可將內部控制出現問題后可能導致的財務風險或經營風險告訴管理層。
(二)審計心理在審計實施階段的應用
審計實施階段一共包括了具體審計計劃、風險應對程序和初步審計意見等三方面內容,在執行這些審計方面時需應用一定的審計心理學。如了解具體審計計劃的目的是指導風險應對程序,在此過程中可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聯想心理、洞察心理、交際心理等進行風險評估。而在得到初步審計意見前還需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與職業謹慎心理,保持這些心里的目的是出具合理的審計意見以防范審計意見與事實不符的風險發生。
(1)風險應對程序采取的審計心理。一是職業懷疑心理。做具體審計計劃的目的是進行風險應對,即采取具體審計程序以查出是否存在重大錯報風險,在這個過程中應保持職業懷疑心理。如采取查賬方法沒有發現應收賬款存在虛構的情況,但管理層與財務總監的態度令人懷疑,審計師這時應保持職業懷疑心理,采取另一個審計程序來驗證查賬是否正確。具體可進行函證應收賬款來收集證據,如被函證方回函表明一些應收賬款不存在,可見企業造假了一些應收賬款且增加了利潤。二是職業謹慎心理。執行風險應對程序時也應保持謹慎心理,即采取具體動態客觀的謹慎態度,對審計風險應持續關注。如采取了函證程序發現應收賬款存在重大錯誤,那么應保持謹慎心理,可進一步擴大審計樣本以發現未查出樣本的錯報,從而得出更加謹慎的審計報告。此外,謹慎心理在風險應對時應用最廣泛。三是聯想心理。在實施具體審計程序時最應保持聯想心理,即利用以前的審計經驗,聯想當前可能存在的問題。如審計計劃規定利用監盤揭露庫存現金的問題,而以往的經驗表明還可采取檢查銀行對賬單發現庫存現金的繳存問題。那么,審計師可利用聯想心理,采用兩種審計程序獲取證據并進行比對。四是洞察心理。在進行風險應對時還需擁有洞察心理,即采取出人意料的詢問或觀察程序發現重大風險點。如審計師在年底盤點時前幾年的時間定在周一的上午,但經過幾年后審計師洞察到被審計單位在預定審計前會提前進行準備。為了減少此情況的發生,在這次審計時審計師可將時間定在下午下班后或晚上進行,這樣被審計單位沒有提前進行準備,就會發現真實的狀況。五是交際心理。在進行風險應對時還需擁有交際心理,即實施一些程序需要被審計單位配合。如審計師在年底監盤過程時,由于人手、時間或地域問題而不能親自到場進行監盤,那么可與管理層交際,讓被審計單位委派內部審計人員協助監盤。在與管理層交際時要特別注意其可能出現舞弊的情況,最好先評估內部審計人員在單位的獨立性和專業能力,這就需要審計師具有與內部審計人員交際的能力與心理。
(2)初步審計意見的審計心理。一是職業懷疑心理。在出具初步審計意見前應保持職業懷疑心理,即需要懷疑以獲取的審計證據,并在考慮后給管理層初步的審計意見。如在初步風險評估時,審計師認為存貨項目存在重大錯報的風險較大,但在實際審計過程中由于許多存貨在第三方倉庫儲存,而其他存貨不存在重大風險。此時審計師應保持職業懷疑心理,不要急于出具初步審計意見,而需要采取職業懷疑態度獲取第三方倉庫的產成品情況后再給予初步意見。二是職業謹慎心理。執行在出具初步審計意見前還應保持職業謹慎心理,即采取動態客觀的謹慎態度,對審計風險應持續關注。如在風險應對時采取查賬程序發現利潤存在虛構情況,但金額不大。此時審計師應保持職業謹慎心理,先不要出具標準審計意見。應考慮虛構可能是舞弊的信號,因此應擴大審計范圍、做更多的程序,再出具初步意見才能與風險水平相適應。
(三)審計心理在審計報告階段的應用
審計報告階段一共包括了質量控制復核、與管理層討論和出具審計意見等三方面內容,在執行這些審計方面時需應用一定的審計心理學。如質量控制復核的目的是了解審計結論的正確性并與管理層交流,在此過程中可采取職業懷疑心理、職業謹慎心理、洞察心理、交際心理等。而在得到出具最終意見前還需保持職業懷疑心理與職業謹慎心理,保持這些心理的目的是出具合理的審計意見。
(1)質量控制復核的審計心理。一是職業懷疑心理。質量控制復核主要是對前面所做的審計證據進行懷疑的心理,如質量控制復核人發現經過分析性復核,主營業務收入在12月份異常增大,而審計師出具了標準審計意見。此時,復核人可采用懷疑心理對12月份主營業務收入進行重新檢查,如果發現之前審計出現錯誤,那么就需與管理層討論這個風險并要求其改正錯報。二是職業謹慎心理。質量控制復核人需要保持職業謹慎心理,即采取動態客觀的謹慎態度,對審計風險持續關注。如當復核人認為審計結論與被審計單位初步風險評估相左,即初步風險評估認為應收賬款出現問題,但審計師消極式函證沒有發現此類問題。那么,復核人應保持職業謹慎心理,對此問題持續檢查。如果發現應收賬款出現問題,可與管理層討論這個風險并要求其改正錯報。三是洞察心理。在進行質量控制復核時還需擁有洞察心理,即采取出人意料的詢問或觀察程序發現重大風險點。具體而言,審計師質量控制復核時應詢問管理層對職責分離等內控的理解,如果管理層表達滿不在乎的態度。那么,審計師就應采取洞察心理認為內控環境風險較大,并采取更多的復核程序以發現重大錯報。四是交際心理。在進行與管理層討論時還需擁有交際心理,即與管理層討論當前存在的內控缺陷,并提供一些改正的建議。如果管理層不修改內控缺陷,那么審計師就可認為管理層可能存在舞弊等行為。此外,審計師應該將財務報表重大錯報報告給管理層并希望其予以改正,如果管理層不改正重大錯報,那么審計師就將要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意見報告給管理層。
(2)出具審計意見的心理。一是職業懷疑心理。如果管理層沒有修改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審計師應保持懷疑心理,對管理層要求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表示異議,并告知被審計單位根據審計準則應從出具非標意見。若管理層仍堅持要審計師出具標準意見,那么審計師可以辭職。二是職業謹慎心理。在出具審計意見時應該保持職業謹慎心理,即審計師采取動態客觀的謹慎態度,對審計風險應持續關注。如內部控制存在漏洞且管理層不修改,那么審計師保持職業謹慎心理,表明下次審計時此問題還會發生。因此,在下次審計時需持續考慮此內控缺陷。
作者:李潔 單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