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指出傳統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分析系統能力培養目標,提出多主體、多維度的層次化教學評價體系,說明以雷達圖呈現的多維評估結果。
關鍵詞:教學評價;系統能力培養;多維評價;多元主體
引言
隨著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建立和移動設備的普及使用,我們已進入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為特征的新型網絡時代,這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強調“程序性開發能力”向更重要的“系統性設計能力”轉化[1]。以系統能力培養為導向建設課程體系,但教學評價卻仍然按照以往的通用評價指標,這對于評估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教學效果等方面如何體現系統能力培養難以給出有效的評價。因此,探討適用于面向系統能力培養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評價是課程改革與實踐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1傳統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教學評價的目的是要通過評價形成合理的、科學的激勵機制,創造良性、公平的競爭環境,最終實現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2]。教學評價一般具有導向、診斷、激勵和反饋等功能[3]。國內外學者和教學人員針對教學質量的評價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但面向系統能力培養的課程群有自身的獨特性,不能照搬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通過對傳統教學評價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問題:(1)評價導向不清晰。評價導向過于籠統,一套評價標準用在各門課程上,沒有考慮到不同類別、不同目標導向的課程,其評價標準應該是有所區別、各有側重的。在課程教學改革和實施的過程中,許多課程已根據新的培養目標和課程特色采用了新的教學思路組織和建設課程,如以系統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程群,但教學評價卻沒有相應地做出調整和轉變,忽視了教學理念和能力培養目標的轉變,而后者正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契機。課程“改”與“不改”在教學評價中體現不出太大區別,對改進教學也起不到好的激勵作用。(2)評價主體與評價指標沒有建立匹配的關聯。目前大多教學評價建立了以學生、督導、教師、領導為評價主體,分別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評價的體系。但是,這種方式沒有考慮到評價指標對評價主體的適用性。比如督導或領導不可能對各門課程的內容體系、能力培養目標等做到了然于胸,容易使得評價結果偏于一隅,難以客觀公正;而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得他們對教學評價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對學科專業的新進展、教學內容的全面性等問題就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評價結果會有失偏頗。(3)評價過程沒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有些教學評價設置了學生評教,但也僅僅是粗略的對教師滿意度、課程滿意度的統計,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行具體的量化統計。(4)評價結果重“評”不重“改”。教學評價的結果往往是根據各項評價指標打分,最后綜合各項得分給出總評分或鑒定結果。這種單一的評價結果演變成了一種以評優、末位淘汰為目的對教師的評分或獎懲,沒有形成多方位的評價,缺少對教學過程的閉環反饋。教師從評價中得到的往往只是一個評分,并不知道自己教學的優勢與劣勢,這種方式使得教學評價難以發揮導向和激勵作用。
2面向系統能力培養的教學評價導向與評價主體
2.1評價導向
教學評價導向與課程的培養目標應保持一致。面向系統設計能力培養的總體思路是以計算機系統設計與實現的實踐過程為手段,以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和高性能程序設計為目標,貫通計算機組成與設計、數字邏輯、操作系統和編譯原理等課程;以系統設計能力為統一視圖,建立層次化、循序遞進、開放式的課程體系和實踐目標,讓學生遞進式設計實現簡易但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并在此系統上運行應用程序[4]。系統能力的培養在課程群中是層次遞進的,計算機專業的課程群按此可分成如圖1所示層次,不同層次的課程對應不同的培養目標與評價導向。
2.2多元評價主體
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主體,除了教師和學生,還包括課程設計專家、學習領域專家等[4]。將這些主體選做評價主體,形成多元評價主體,既可以使評價指標更加多維化、豐富化,也避免了評價結果偏于一隅,缺乏客觀公正。(1)同行教師。同行教師是除授課教師之外最熟悉課程內容體系的教學活動主體,是該學習領域的專家,他們對于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核心要點,以及軟硬件知識的貫通非常了解。面向系統能力培養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中應體現出先進性、完備性、軟硬件貫通性,而有經驗的同行教師在教學內容評價方面顯然更具有優勢。對于傳統課堂教學,同行教師可以隨堂聽課的方式做出評價。而對于采用慕課或SPOC等形式的在線課程,同行教師可隨時訪問網絡平臺了解教學內容進行評價。(2)督導專家。課堂教學的實施是教學過程的核心環節,督導專家可以從客觀、權威的角度,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以隨堂聽課的方式對教學的實施過程進行評價,還可以就課堂組織和教學方法向授課教師傳授經驗。督導專家在課前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或訪問在線課程的網絡平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課前學習活動,從而增強對課程教學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3)學生。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傳授知識的直接對象,他們對教師教學內容、方法、課堂組織、教學效果有直接的感受和體驗。因此,教學評價體系應體現教學對象的滿意度[5]。學生評教常見的形式是問卷調查,也可以使用在線工具進行網絡投票。其中,問題的設計至關重要,合理、有效、適用的問題能夠反饋學生對教學的需求,從而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整、完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3層次化教學評價指標
傳統的課程評價指標標準統一,只考慮了管理的便利性,卻制約了個性的發展,體現不出課程特色。對于面向系統能力培養的課程,應該在指標體系中體現出與培養目標一致的課程特色。我們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層次化方式設置兩級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不以分數作為衡量和反饋,在二級指標中對主觀評價指標保留評價結論或者根據需要劃分評價等級,如設置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或優、良、中、差的等級選項。表1為教學評價一級指標,在層次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中設置了4個一級評價指標:①教學內容;②教學實施;③學習體驗;④教學效果。其中,教學內容對應的評價主體為同行教師,教學實施對應督導專家,學習體驗對應學生,教學效果由督導和學生共同完成評價。各項一級指標向下細分為二級指標。
3.1教學內容評價二級指標
教學內容評價二級指標見表2。適用性和嚴謹性是基本要求,因而評價以是或否來衡量。適用性、嚴謹性、先進性、完整性,組織結構的合理性以及關聯性是教學內容評價的核心,評價結果以評價等級或評價結論的形式記錄。教學內容是否體現關聯度,其教學效果差異很大。例如,處理器是“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主體內容,但是傳統的教材都是介紹CPU的組織結構和工作原理,而Patterson和Hennery兩位教授主編的教材則將CPU性能和程序性能緊密地聯系起來。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就能與程序設計、操作系統等課程建立關聯,形成軟硬件協同的系統觀。
3.2教學實施評價二級指標
教學督導的評價側重于教學實施的過程,重點考察教師的授課能力、教學方法、課堂組織協調能力等,具體評價指標見表3。3.3學習體驗評價二級指標學習體驗評價主要體現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組織、課程參與度等的直觀感受和體驗,具體評價指標見表4。
3.4教學效果評價二級指標
從學生和督導的角度評價教學效果是否與培養目標相符。學生的教學效果評價指標見表5,督導的教學效果評價指標見表6。
4多維度評價結果
多維評價結果以雷達圖的形式呈現,最終的評價結果不再是單一的總評分值或是優、良、中、差的等級,而是保持各自維度的評價。各維度評價結論相互獨立,課程應該在哪些方面加以改進以及改進建議等在評價結論中體現。圖2以兩門課程為示例,給出了多維度的評價結果,其中課程1雖然反映出學生學習體驗較好,但教學內容和實施評價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教學內容不符合系統能力培養的目標需求,內容過于簡單,學生的學習不用花費太多精力;課程2的評價在各個維度上較為均衡,但在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上仍有進步空間。
5結語
面向系統能力培養的課程具有其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學評價中不能用傳統的一致性標準去衡量,應當使評價結果具有較強的客觀公正性,又能體現教學評價的診斷性、激勵性和反饋性。我們提出了一種層次化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從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學習體驗、教學效果等多方面進行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由督導、同行教師和學生構成,評價結果以雷達圖的形式呈現其多維性。教學評價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體系,我們所提出的教學評價方法只是一種積極的嘗試,為課程教學評價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志英,周興社,袁春風,等.計算機專業學生系統能力培養和系統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3(9):1-6.
[2]雷虎,任佳,尹樹華,等.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5(4):63-67.
[3]蔡紅梅,許曉東.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77-180.
[4]施青松,陳文智.強化計算機課程貫通教學,深入面向系統能力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4(12):62.
[5]徐薇薇,吳建成,蔣必彪,等.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55-161.
作者:張文宇 劉鵬 陳衛衛 袁恩 單位:陸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