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網絡信息自由保護范文

網絡信息自由保護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信息自由保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網絡信息自由保護

摘要:網絡言論是言論自由的一種主要表現(xiàn)方式,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傳播媒介的顯著特點。通過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言論自由雙向性、開放性、匿名性等特點做了詳細分析,可得出網絡言論自由可能引發(fā)侵權的結論。因此,對網絡言論自由應加以限制和保護,并加強網絡立法、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及建立因特網的管理和協(xié)調機構、規(guī)范和保障因特網上的言論、政府直接參與因特網言論的交流和傳播等方面的建設。

關鍵詞:網絡;言論自由;隱私權;名譽權

1網絡言論的特點

1.1網絡言論是一種雙向交流方式

以電視、報紙為代表的媒體屬于一種單向表達形式。在這種傳統(tǒng)的信息傳遞方式中,所有的信息、觀點和意見都由單方從報紙、電視中傳遞給受眾。和傳統(tǒng)的媒介不同,網絡是一個雙向的交流平臺。借助于網絡這個平臺,網絡使用者可以輕易地從網絡上獲取大量信息,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的所要表達的信息在網絡上,信息的發(fā)出者和接收者可以完全感覺不到時間和距離的限制,這種雙向交流的方式是在傳統(tǒng)條件下所無法達到的,

1.2網絡表達具有開放性

網絡是一個開放的領域。對于任何一個擁有一個支持IP協(xié)議的計算機的個人都可以接入網絡,傳播信息,不需要任何物質條件和資格、資質。網絡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愿意就能參與進來。著名的網絡預言家約翰·佩里·巴洛在《網絡空間獨立宣言》中提出,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一個任何人都能參與的,沒有因種族,財富,暴力和出身差異而產生的特權與偏見的社會。在我們正在創(chuàng)立的新世界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而不會被脅迫保持沉默和屈從[1]。

在網絡世界里,任何一個掌握簡單網絡知識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提出自己的觀點,發(fā)表意見。其次,網絡為想發(fā)表言論的公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手段。網上提供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你可以在BBS暢所欲言,可以利用諸如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與他人交流意見,也可以在某個站點發(fā)表你的文章供人閱讀下載等等。再次,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地區(qū)都存在于網絡中,在網絡的世界里已沒有國界的區(qū)分,只有整個信息系統(tǒng)的全人類共享。

1.3網絡表達具有匿名性

傳統(tǒng)的報紙、電視新聞、評論采用的實名表達方式,任何信息的都要經過記者、編輯的層層把關,因此,在這類媒體中幾乎不可能出現(xiàn)匿名表達的情況。網絡技術的一個最大特點就在于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人們可以更加自由地發(fā)表言論而不用擔心被人知道真實的身份,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也加大了查詢的難度。基于這個特征,在網絡中出現(xiàn)大量的匿名言論也就在所難免了。

人們在網絡空間的身份和現(xiàn)實世界中的身份往往是不一致的。當然網絡中有些活動是需要實名認證的,如電子商務、將來的有法律效力的投票、新聞網站上的正規(guī)的新聞,等等。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就普通人而言,他們信息往往是以偽裝的身份進行的,這就給一些偏激的、居心不良的、甚至反動的人不負責任的信息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即使他的言論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但由于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他就可以逃避法律和道德的責任。

2網絡言論自由可能引發(fā)的侵權問題

言論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馬克思就曾強調“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2]但是,任何一項自由都是有限的,不存在絕對的權利和自由。《布萊克法律詞典》指出,憲法所保護的言論自由并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絕對的。言論的種類是有明確的定義和恰當?shù)南薅ǖ摹χT如猥褻、淫穢、褻瀆、誹謗、侮辱、挑釁等言論的禁止和處罰就不會引起憲法問題[3]。“盡管言論自由是一項極端重要的權利,但它并非是絕對的,為顧及個人尊嚴和民主的價值,所有國際和國內權利體系都承認對言論自由的有限限制,而且這些限制都得到謹慎地規(guī)定”[4]。借助網絡這種新形式的言論自由,并不能掩蓋這些權利之間的沖突,相反,由于網絡固有的特征,網絡言論使得這些沖突更加明顯和激化。

2.1網絡言論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

對網絡用戶而言,隱私權主要體現(xiàn)為決定是否向他人公開個人信息的權利、自己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個人信息的權利等。因此網站經營者的以下行為顯然屬于侵犯網絡隱私權的行為:(1)未經用戶許可,以不合理的用途或目的保存或收集個人數(shù)據(jù)。計算機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決定了一定的信息被自動保存下來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對于這部分內容自動保存的信息如果不影響網絡的正常營運應當及時刪除。未經許可并以不合理的目的保存或收集個人信息就會構成對該用戶隱私權的侵犯。(2)不當泄漏或故意傳播個人信息。合法的取得個人信息,但未經許可而不合理的利用個人信息或超出許可范圍濫用個人信息則侵犯隱私支配權。(3)擅自篡改個人信息或披露錯誤信息。網站經營者應保證個人信息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隱私維護權決定了網絡用戶有權查詢網站經營者收集的信息,更正錯誤的信息。(4)非法打開他人的電子郵箱和非法進入其他私人網上信息領域。網絡空間雖然是一種虛擬空間,但存在于其中的個人信息同樣不得被侵擾、刺探或窺視[5]。

我國憲法第38條規(guī)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第51條規(guī)定:“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它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第54條規(guī)定:“公民有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這幾條規(guī)定科學地概括和規(guī)范了言論自由和隱私權保護間的關系。隱私權可以說是一種對世權、絕對權,任何人都負有維護他人人格權的法定義務,而言論自由是相對的,因此,當兩種權利發(fā)生沖突時,法律優(yōu)先保護前者,禁止言論自由被濫用。禁止采用非法手段獲取公民隱私。對于有關隱私權的報道,必須征得本人同意。即使是對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揭露,涉及隱私內容,也應以必要為限,不得隨意報道,更不得以傷害被報道對象的人格尊嚴為目的。這就是涉及言論自由和隱私權等人格權保護沖突時的一個重要原則——人格尊嚴原則。即使在強調言論自由是人類重大權利的美國,也認為網絡言論活動不應侵犯私人權利和感情。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將該事公布于網站上的做法確實嚴重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濫用了其言論自由權,也是目前互聯(lián)網缺乏有效管理和立法監(jiān)督的表現(xiàn)。

2.2網絡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沖突

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曾說:“言論自由是有條件的,它的性質是在言論自由權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言論自由以人對他的思想負有義務為基礎。”[6]可是在網絡中,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這種義務卻很難得到貫徹。因此各種各樣的矛盾也特別尖銳。在恒升筆記本計算機案中突現(xiàn)出來的就是與名譽權的矛盾。名譽權是一種絕對權,對于名譽主體來說,任何其他人均為義務主體,都負有不侵犯的義務。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對世權”。而言論自由卻以某種目的的作為為條件的。該作為一旦超過某種限度就很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譽權。但這種自由度在網絡環(huán)境下很難把握,因為:

第一,從主體來說,由于網絡中的個體傳播大多缺乏相應知識,不能夠清晰界定自己的言論是否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犯,致使名譽權侵權行為具有普遍性,而且大多的時候這種侵犯是無意為之。也就是說,與傳統(tǒng)新聞自由對名譽權的侵害相比在網絡中大多數(shù)侵權往往只是因為主體的無知。第二,從客體上看,由于立法的滯后與空白,造成了在客觀上放任了有意或無意的侵權者,致使大量侵權行為很難找到法律裁判依據(jù),在一定程度上讓一些侵權者有機可乘,法律投機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

第三,從傳播特點看,首先,互聯(lián)網傳播具有迅速、廣泛的特點,而名譽的內在含義就是社會上人們對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品德、情操、才干、聲望聲譽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所以侮辱或者誹謗言論傳播的面越大越迅速對其名譽的危害程度也就越深。而與之相對的是網絡傳播中付出的代價極少,侵權言論的傳播費用低廉。而被侵權人要維護自己的名譽權卻要付出極高昂的代價。其次,現(xiàn)在網絡方面的立法還很不健全,對言論的約束機制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系統(tǒng),因此要最終維護自己的名譽權,被侵權者還必須面對復雜的法律訴訟程序。

第四,從人性上來看,網絡環(huán)境是一個獨立于現(xiàn)實世界的虛空間,很容易讓人們陷入一種非理性的狀態(tài),因為“人性是不可靠的”,人類理性和道德感并不是那么確信無疑,而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人們更容易忘記在現(xiàn)實世界中形成的法律意思和觀念。所以,在網絡法治秩序、網絡道德規(guī)范還未建立前,言論自由的濫用難以規(guī)制,權利人的利益難以保護。

3網絡言論自由的限制與保護

3.1網絡言論自由的限制

互聯(lián)網上的言論自由當然需要得到保障,正如美國最高法院在威爾遜案的判決中所指出的:“互聯(lián)網絡和其他類型傳播信息的網絡是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因此它也應享有憲法第一修正案規(guī)定的新聞自由,同時受法律上的義務與責任條款的規(guī)范和約束。”[7]因此,對網絡言論就需要進行必要的限制。

3.1.1加強網絡立法

近十年來我國已經進行了部分的網絡立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lián)網管理暫行辦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lián)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法律規(guī)范。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以憲法、國家安全法、國家保密法、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保護條例、電子出版物管理暫行規(guī)定、刑法、民法等有關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體系。但是相較于其他國家而言,我國的網絡立法并不完善,還缺乏對信息自由、隱私權保護、網絡信息規(guī)范等方面的立法。

3.1.2規(guī)范網絡服務商的責任

由于當前網絡技術的不完善,想追究大量匿名的網絡言論者的責任相當困難。但是,提供這些言論平臺的網絡服務商卻非常清楚,并且這些服務商有義務保證在自己網站上的信息合法、不與社會公共道德相抵觸。尤其像各種網絡論壇,博客的版主更應當注意及時刪除各種違法和不道德的發(fā)言。如果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服務商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通過立法來規(guī)范網絡服務商的責任。比如,德國的《多媒體法》主要對網絡經營者和信息服務提供者的經營責任進行了規(guī)定。美國的《數(shù)字化千年之際版權法案》規(guī)定:“權利人只要向ISP(網絡服務商)發(fā)出了通知,告知在這個ISP所提供的個人主頁或者BBS上有侵權信息,ISP得到通知后,如果沒有證據(jù)表明這個言論沒有侵權,那么他必須刪除,否則權利人可以控告ISP。”

3.1.3加強網絡技術的發(fā)展

提高網絡技術對完善網絡言論自由的控制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隱私權、名譽權和非法信息、確定匿名發(fā)言者等問題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手段解決,如敏感字符過濾,IP協(xié)議中實施真實性原則等方法。

3.2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

3.2.1建立因特網的管理和協(xié)調機構,加強對網絡技術的研究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方面的職責和任務主要是由政府機構承擔的。例如美國的國家安全局、國家技術標準研究所、聯(lián)邦調查局、高級研究計劃署和國防部信息局,各有自己管理的領域和業(yè)務。新加坡的廣播管理局和日本的通產省則是本國因特網的主管機構。為了適應因特網應用的社會化、國際化趨勢,從20世紀80年代起,出現(xiàn)了一些社會性、國際性的因特網研究機構。例如,為了協(xié)調因特網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1988年11月底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軟件工程研究所成立了計算機應急響應小組。1990年11月,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的政府、商業(yè)、科學組織等多種計算機應急響應組織聯(lián)合成立了信息安全問題小組論壇,其宗旨在于加強網絡安全問題的合作與協(xié)調,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

3.2.2制定法律和政策,規(guī)范和保障因特網上的言論

在各國,立法通常是政府規(guī)范和管理網絡言論的主要手段。如美國1987年修改了計算機犯罪法,并對侵犯知識產權、計算機欺騙的行為進行了規(guī)范。美國還制定信息自由法、個人隱私法、電子通信隱私法、正當通信法、電訊法等,以加強對這一領域言論的規(guī)范和保護。德國在1996年夏出臺了《信息和通訊服務規(guī)范法》,還通過了電信服務數(shù)據(jù)保護法,并對刑法法典、治安法、傳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著作權法等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補充。英國政府為了從網絡上消除兒童色情內容和其他有害信息,在1996年9月23日頒布了《三R安全規(guī)則》。俄羅斯為了“提供高效率高質量的信息”于1995年頒布了《聯(lián)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護法》。在這些法律中,各國為探討與自己基本國情相適應的言論自由保護制度做出了巨大努力。除了立法手段之外,各國還通過制定積極的政策來處理因特網上的言論自由保護問題。例如,美國提出了“國家信息安全保障”政策,在信息系統(tǒng)和網絡中使用強密碼來實現(xiàn)數(shù)字簽名和加密技術,以保護個人隱私,并開發(fā)和利用良好的商業(yè)化安全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新加坡廣播管理局1996年7月11日對因特網實施分類許可制度,鼓勵正當使用因特網,保護網絡用戶,特別是年輕人免受非法的和不健康的信息傳播之害。日本通產省也已編制出一套準則,防止越權訪問計算機網絡,防止黑客對網上數(shù)據(jù)的竊取、替換和破壞。從這些政策規(guī)定看,各國主要是從抑制因特網帶來的負面效應的角度來保障言論自由的。

3.2.3政府直接參與因特網言論的交流和傳播

就一國范圍來說,因特網的廣泛使用,打破了在傳統(tǒng)媒介時代主要由官方提供信息資源的模式,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可能成為人們評論的對象,從而給政策制定者造成極大的壓力。但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并不排除政府的參與,相反,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快捷、有效的傳播工具,解釋、宣傳自己的政策主張和政策目的,回應公民對政策的疑問和評論。這既有利于今后政策的補充、修改和完善,又有利于加強政府與人民的聯(lián)系,擴展和深化民主,促進言論自由的充分實現(xiàn)。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在網絡特定的氛圍里,網絡語言具有即時性和隨意性的特點,相對于傳統(tǒng)媒介,網絡言論自由應該寬松些。但是,自由從來就不是絕對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8]任何意義上的自由都必須有憲法和法律的依據(jù),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講臺,如果在網絡中實行不受約束的言論自由,必將導致個人的為所欲為。各種侮辱、誹謗的言論在網絡中到處可見,互聯(lián)網將變成名副其實的“涂鴉墻”,成為個人發(fā)泄私憤的載體和進行不正當競爭的工具,這必將侵害他人的權利和自由。

參考文獻:

[1]蔣云蔚.網絡言論自由的私法限制[J].黑龍江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15-1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1卷[M].573(英文版).

[3]溫輝.言論自由:概念及邊界[J].比較法研究,2005,(3):16-24.

[4]丹尼爾·西蒙斯.對言論自由的可允許限制[J].國際新聞界,2005,(4):9-11.

[5]黃鶯.隱私權保護,你準備好了嗎?——寫給網站經營者[EB/OL].,2002-05-05.

[6]甄樹青.論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99.

[7]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4-256.

[8]施拉姆,等,報刊的四種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综合| 日韩内射美女片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武侠欧美自拍校园|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一级毛片试看三分钟| 日本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果冻|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男人的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欧美色视频超清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a理论片|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韩国伦理片年轻的妈妈|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777奇米影视四色永久| 国产美女被爆羞羞视频| aaaaa毛片|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你的皮肤很柔顺| 中国又粗又大又爽的毛片| 新婚侵犯乐派影院|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精品| 曰本女同互慰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污污动漫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无码|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传媒在线观看| 欧美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99国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