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體系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國務院總理在參加第一屆全球互聯網峰會時提出: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是貫穿于各行各業的新工具,是提升各行業工作效率新引擎。由此可見,將互聯網技術融入教育教學是時展的必然趨勢,是有利于教育領域發展的有效途徑。然而,我國部分高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在進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改革時,存在問題較多,對教育教學產生負面影響。通過對“互聯網+”視域下互聯網與教育二者關系的分析,提出部分高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最后對相關課程體系改革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
自本世紀以來,信息技術作為核心的各個領域新技術改革不斷深化,人類邁入信息時代的步伐越來越快。物聯網、AI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以及云計算等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正式奠定了互聯網的應用廣度,使人類對互聯網的認知產生質的變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趨普及,其所涉及的領域、行業也隨之增加。在上述背景的驅使下,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實現傳統行業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完善、優化生產關鍵因素、更新多種業務體系、重新構建商業模式等手段,進而完成經濟形態的升級與轉型。
一、“互聯網+”視域下互聯網與教育的緊密結合
“互聯網+”時代為我國教育教學領域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契機,同時也為其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互聯網+”時代視域下,教育教學的傳統模式、形態將發生重大改變,如可使學生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信息設備進行學習的“微課教學”;以微課視頻為教學基礎,使學生課后聽課、課中解答疑惑的“翻轉課堂”。在這種“互聯網+”視域下的新型教育教學形式,更好地體現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擺脫傳統課堂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使學生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體,體現出新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進而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度日趨增加,形成應用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與教育教學最終目的的良性循環。
二、“互聯網+”視域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內容先進性不足“互聯網+”視域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中,部分改革創新內容先進性不足,不符合“互聯網+教育”的基本需求,其主要體現于在現階段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體系改革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嚴重,仍然沿用大部分相對“互聯網+教育”時代過于陳舊的教學模式,與新時代經濟社會的人才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在實際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內容設置上,保留過多上世紀90年代的教學內容。部分高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難以根據時代的變遷而開展課程體系改革,或者改革缺乏實質性。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設計上,雖然有所改觀,然而其整體內容占比較低,無法將“互聯網+教育”核心思想貫穿于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實際過程中。
(二)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方法過于落后我國部分高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模式仍然沿用傳統的講授教學,缺少與“互聯網+教育”時代符合的改革和創新意識,課堂上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的思維必須緊隨教師。同時,部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師講解存在為完成課時或應付考試而教學的現象,只對考試考點進行深度講解,不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忽略學生對計算機相關知識概念的理解程度,在較大程度上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與主觀能動性造成制約,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關鍵在于學生對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不僅要達到良好的理論知識傳授效果,更應該注重新時代經濟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全方位改革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方法是計算機類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結構欠缺合理性“互聯網+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雖然是現階段全國各地大學及高職類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的改革方向,然而,部分高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在課程結構設置上無法滿足“互聯網+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現實要求,傳統的計算機硬件技術教學占比過高,且更新緩慢,并沒有將“互聯網+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融入于實際教學中,教學結構不符合當代教學標準。同時,計算機技術具有時代性特征,更新換代頻率相對其他課程更高,然而我國部分高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局限于教材,不注重課外知識的拓展,教育工作者缺乏與時代對接的良好意識,致使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結構欠缺合理性。
三、“互聯網+”視域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方法
(一)加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內容的更新力度加強“互聯網+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的課程內容的更新力度,是“互聯網+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有效方式。首先,由于現階段部分高校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缺乏實質性,仍存有傳統落后、缺乏先進性的教學內容,因此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亟待對教學內容的更新升級,促使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形成有機結合,使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性滲透于教學中各個環節,進而提升教學的實質性。其次,應合理利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無論是在計算機硬件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在計算機軟件的教學過程中,均應融入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復雜度較高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二)將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將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是“互聯網+”視域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利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將其融入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例如,利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微課教學模式,由于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興起,網絡視頻教學通過便捷性、實效性、針對性等優勢,成為當今教育界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微課作為現代化網絡視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備網絡視頻教學的所有優勢,相比傳統網絡視頻教學微課具有資源多樣化、時間碎片化、內容濃縮化以及指向明確化等特點。因此,計算機教師應將微課應用于實際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工作中。傳統微課教學多以學習者通過互聯網下載視頻觀看的方式為主,學生可根據自己實際需求,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微課視頻。教學針對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然而,微課視頻多為教學精華部分展示,對細節強調不足。因此,教師應利用課內外時間,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制作不同的微課視頻,使微課的針對性進一步提升。進而形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微課與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的有機結合,實現對傳統課程體系的改革。
(三)增加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實踐教學比例在“互聯網+”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要求日漸提高的背景下,高校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結構設置上,應符合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將良好的應用性作為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因此,高校應增加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比例,并利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加實踐教學的效率、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首先,校方應結合實際情況,設置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比例。其次,通過校內理論知識的教學,利用計算機應用實驗室進行系統性的實踐教學。再次,將產教融合作為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形成穩定的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與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學校為企業提供應用型人才,企業為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提供真實的實踐教學場所。最后,實現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良好配置,完成“互聯網+”視域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參考文獻:
[1]徐玉蓮,莊道坤.淺議“互聯網+教學診改”視域下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改革[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1):201-202.
[2]盧小華,劉靜.“互聯網+”時代下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公共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以山西工商學院《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南方農機,2018(18):35-36.
作者:閻麗欣 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