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思品課作業設計思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要有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實踐型作業
新課改提出讓學生的學習經驗與社會實踐聯系是思品課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參加實踐活動,拓展知識范圍,豐富生活經驗從而達到完善知識技能。積極倡導學生在“做”中學是思品教學的核心。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善于發現、樂于探究是為了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知識是為了在生活中更好的掌握對事物的認知規律,提高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所傳授的知識基本上都是僵硬的、死板的,而思品課的內容又趨向于抽象化,且理性化比較強。這使得學生對思品課失去學習興趣,做作業也只是應付了事。因此,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是通過知識與技能結合實踐,激發學生對思品課的學習興趣。布置知識與技能型的實踐型作業,在實踐中讓學生感受自我價值的存在,從而強化教學目標。例如:我在教學《我們身邊的規則》時,我布置了這樣的實踐型作業:作業題目是熟悉身邊乘坐公交車的規則,目的是培養學生懂禮貌、安全有秩序乘坐公交車的習慣。內容是學校組織公交志愿者活動或者是通過自身平時乘坐公交車時搜集關于這次作業的信息,然后寫一篇關于乘坐公交車的體會交上來。
通過作業上清晰的筆記可以看出學生對這次作業的認真程度。還有的同學寫到:乘坐公交車時要懂得在站臺等車,不能追逐打鬧,等公交車停穩之后先下后上、依次排隊上車,而且要懂得為老弱病殘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讓座等。這樣的作業形式即能增強學生對“文明乘坐公交車”的意識,還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因此,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實踐型作業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有效提高思品課教學效果。
要有個性心理實踐型作業
現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各種利益關系的交融復雜再加上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使得一些學生心理受到不良影響。由于家庭環境、教學環境及受教育程度等外界因素影響,造成每個學生形成不同的個性心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個性心理實踐型作業的設計。個性心理實踐型作業主要是為了在實踐中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完善心理素質。個性心理是個比較敏感的課題,因此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尊重學生個性,積極鼓勵學生學習,而不是消極打擊。例如,在教學“打破攀比心理,告別自卑”的課題后,我讓學生完成一篇關于此課題的日記,然后在下次課堂上大聲朗讀。
選擇此作業題目是由于班內學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家庭收入及開支層次不同,造成有部分同學產生攀比及自卑的心理。通過全班學生逐次上臺宣講,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及顧慮,而且能夠改善學生對價值觀的理解,消除攀比心理。因此可以看出,個性心理實踐型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激發其學習的斗志。
要做好作業設計的反思和提高
作業既是課程教學動態的鞏固與延伸,也是課程教學重建與提升的創造型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布置作業教學反思則成為教學效果的紐帶。在教學中要明確思品課作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通過作業布置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要在設計作業時考慮到作業布置是否符合學生學習需求,是否能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例如,上面提到的“打破攀比心理,告別自卑”的作業布置是否真正讓學生理解到不良的攀比心理,是否真正的起到樹立信心的作用,還是起到了負面的影響。因此,這需要教師在作業中作好反思,及時發現作業中的不合理性,使得在下次布置作業中得到改善。這樣才能真正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總之,為了合理布置思品課作業,提高初中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及心理品質。教師應明確思品課作業的目的。要結合學生個性心理、學生情感及生活態度布置針對型作業,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達到知識與技能相結合,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提高動腦動手能力,通過作業學會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優化思品課教學效果。
作者:李居林單位:江蘇省沛縣安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