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書籍設計的創作型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戴萌單位:湖北美術學院設計系
再造境界、耐人尋味—何謂再造境界?不是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來組織描繪,而是按意識表達的需要來運用素材、組織材料。這種按特定意識將素材進行處理,以展現某種心靈深處的境界。不是現實中實在的景象或意境。而是人為寫意化的,呈現多角度、多側面,需讀者用自己的意識去品位、去尋覓。湖北美術學院設計系2009級學生郭海琪書籍設計作品《100SMALLTHINGS》(獲2011靳埭強設計獎學生組優秀獎),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質量也漸漸提高,人們都提倡環保。再利用、再循環成為了當今熱門話題,環保從身邊做起,從100件小事開始。書籍設計立意點為“再利用”,書籍紙張選定為再生紙,當書籍完成閱讀使命,封面和封底均可拆分為門牌、杯墊、直尺,通過設計理念,延續了紙張的生命力,為書籍帶來了新功能。
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書籍設計的意境“融情于色、寓意于形”。意境中,“意”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思想意識,“境”是客觀范疇,意境是對藝術家所描繪的情景有感而發,產生的一種藝術境界,從而產生藝術上的享受。對于書籍設計而言,“境”是設計者營造的書籍內容所傳遞的情景,“意”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美好感受。書籍形態美和內容達成高度統一,相互滲透,即書籍藝術的意境美。
如何表現意境?意境可以說是藝術的內涵。是運用含蓄的表現手法,將豐富的內涵蘊藏在形式之中,使設計作品產生“不盡之味,無窮之意”,讓人思索、聯想、回味。具體反映到書籍設計,意境美就是從內容到形式,從視覺到觸覺,從封面、版式到紙張材料和印刷工藝等多方面結合,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的書籍。這種美的感受有著無限的遐想空間,能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超時空的交流,能觸碰心靈與藝術產生共鳴;這種美的感受是設計者的精心布局和反復推敲,將文字轉化為具有意境的圖形、符號、空間、節奏,穿插在流動的視線中,在翻閱中共同譜寫意境美的樂章。意境美不僅使書籍成為傳播信息的載體,更是一件充滿張力的藝術作品。
趣味
趣味是美感的誘發劑,一切藝術中離不開趣味,書籍設計也不例外。藝術趣味是審美的重要特征,是藝術作品產生社會功能的必要因素和必要途徑。包括諧趣、意趣、情趣三個部分,是藝術魅力的深層結構。意趣,即藝術形象(意境)中的思想內容所產生的審美趣味主要作用于欣賞者的理智,它是文藝作品的認識因素。情趣,即藝術形象(意境)中的情感內容所產生的審美趣味,主要作用于欣賞者的情感,它是文藝作品的感染性因素。諧趣,則是文藝作品的形式技巧所產生的趣味,主要作用于欣賞者的審美感官,它是文藝作品的娛樂性因素。這些審美趣味形態的巧妙組合,可以產生創作出各色各樣的具有藝術功能的設計作品。
書籍設計的趣味性表現是指書籍形態整體結構和秩序之美中展現出來的藝術氣質和品格。朱贏椿設計作品《不裁》,書名取諧音“不才”,與書籍設計相互輝映,將沒有切開的半成品頁面裝訂成冊,讓讀者用書中備好的紙刀,邊裁邊讀,書籍形態隨著讀者的閱讀過程發生著變化,為閱讀營造一種富有吸引力、親和力和趣味性的氣氛。書籍整體通過五感的刺激,將讀者直接帶入藝術形式之中,將藝術語言透過形式傳遞給讀者。這種趣味性體驗,構架了作者設計者與讀者心靈上溝通的橋梁,作者的心境、設計者的解讀、讀者的領悟,三者一體超越了書籍本身的藝術價值和生命力。
湖北美術學院設計系2009級學生余嫻、張青書籍設計作品《濁》(獲2011靳埭強設計獎學生組優秀獎),以水墨為設計元素的隨筆書畫集,通過設計傳遞在當今快節奏、快文化背景下“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愿望與氣節。
運用不懼侵蝕、染色的特殊材料,將墨、紙、文,融為一體,似濁而非濁。意在自身不“濁”,身正心清,即使再渾濁、浮躁的社會,也不會被濁化。書籍設計已突破原有傳統書籍設計概念,將形式趣味至于先決,通過形式傳遞情感,摩挲趣味滲透文化。
想象
創意的形象思維中,想象—聯想和幻想具有突出的意義。高爾基曾說“想象在其本質上也就是對于世界的思維,但它主要是用形象來思想,是藝術的思維?!彼囆g的思維是充滿熱情和活力的思維。大膽的想象才能在設計中馳騁,擺脫平庸獲得創意,具有出奇出新、與眾不同、別開生面的可能性,才能賦予設計作品以活的生命力。
設計者的想象不僅要大膽,還應當豐富,從多種立意角度和多種表現形式上展開聯想,盡可能的做出多種設想。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這種多面性表現在形象思維的認識上就是有不同創意方面的想象,一個想象豐富的人就善于從各方面去藝術的思考,豐富的想象所產生的多種設計方案,為提供多種選擇提供可能。因此,要做好設計創意需要盡可能的豐富想象,在反復比較中去發展演變,在多種設想前提下,再多中取奇、多中取優、多中煉精,最終選擇最具形象性、概括性、藝術性和獨創性的創意。
創新與創造并非是徹頭徹尾的全新事物,更多情況下是對舊事物的重新審視和再設計,某一環節的突破便是創新,這樣我們會擁有更多的手段與機會。思維方式的演進是因人而異的,因事而異的,任何好的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生搬硬套。每個人都可以結合自己的思維特點和具體情況,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方法??v觀書籍設計的發展歷程,展望未來書籍設計的趨勢,多元的設計形態應當是在繼承民族特色、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基礎之上,使書籍設計真正彰顯時代特色,獨具個性,為未來書籍設計探尋新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