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美視覺傳達設計教學對比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的今天,人們對審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對設計行業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加深。什么樣的設計是好的設計,什么樣的設計教學是能夠更好適合國人學習發展的,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設計從業者需要思考的。運用各種藝術設計手段進行信息的傳播及情操教育,以達到提高人們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因此,說平面設計教育課程的設置與實施是起著連接的作用。本文就中國核心期發表的所有關于比較中美兩國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文獻進行了梳理,介紹了有關于中美視覺傳達教育比較在我國目前的研究現狀。
關鍵詞:中美視覺傳達教育; 比較; 綜述
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教育面臨過很多次的變革,這些改變使得教育日臻完善。但是,這項工作是不能停止的,只有在不斷地摸索與改革中才能使得教育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始終熠熠生輝,設計也是一樣。嚴格意義上說,現代主義設計是從一群建筑學家中產生的,是從建筑設計中產生的。在20世紀20年代前后,一個由歐洲的一群優秀的設計師組成的團隊,推動了一場被命名為新建筑的運動,從精神、思想以及技術方面打破了設計為少數人服務的立場和原則。這一運動不僅僅影響到建筑行業的發展,對環藝設計、家具設計、工業設計以及平面設計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設計較之于其他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而言起步較晚,但其在現代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卻不容小覷。在整個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下,設計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重,對優秀設計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在社會對設計行業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作為信息傳達最為直接的視覺傳達或者說平面設計則顯得更有為重要,因而作為平面設計教學中綜合性較強的專題設計課程的教學則不容小視。西方藝術教育起步較之武漢理工大學乃至整個中國的設計教育都要早,而且也更完善。為提高我們自身的設計教育水平,研究西方藝術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保留我們原本優秀的部分,利用西方教育的優勢設計出更適合我國的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方式。關于對中美兩國視覺傳達教育的研究,并將之進行對比的文章已經在核心期刊中有發表,本文將針對在中國核心期刊發表的有效文獻進行客觀分析、論述和總結。筆者收集了有關比較中美視覺傳達設計教育方面的論文(2010—2017年)并對其進行了大致的梳理。筆者在對這些文獻進行研究時發現,有關問文獻從1998年至今在中國知網上共有28條信息,但是有關比較中美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有效文章則是在20010年6月,截止至2017年12月,中國知網上共發表了6篇有關比較中美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有效文獻。從論文的發表趨勢上看,在2010年至2012年此類文章迎來了發表小高峰。在搜集的有效論文中,從研究方向看,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美國及國內整體視覺傳達教育的對比;另一方面是針對中美具體的高校在視覺傳達教育課程上差異的對比,兩類文章各三篇。
從對美國及國內整體視覺傳達教育的對比的文章來看,筆者認為具有代表性的是馬振龍、張躍起、楊秀玲三人編著的《跨文化藝術設計教育嘗試--中美兩國高校平面設計教育交流實錄》。文章主要從中美藝術教育實錄、課題說明、學生作品以及設計交流四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并以中國和美國的啟蒙視覺傳達教育教學、教育機制為背景,以國內普遍采用的本國教材和美國教材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入門方式、結構內容、進度安排、畫版形式、趣味性、及創作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同時整合視覺傳達教育教材、教學法、教育心理學、藝術教育學等各方面相關理論知識,對中美視覺傳達教育啟蒙教材進行整理和分析,我們可從中發現兩國在視覺傳達教育啟蒙教學及教育機制的不同,在教材的編寫上也顯示了其各自的特點。在針對比較中美具體的高校在視覺傳達教育課程上差異的對比教育的文章中,筆者認為具有代表性的是由熊濤濤2013年發表在《美與時代(上旬刊)》上一篇名為《中美平面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研究:以美國奧本大學平面設計專業為例》的文章。熊濤濤從中美高等設計院校在視覺傳達教育專業課的課時設置、作業要求與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進行探討,并且運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對中美視覺傳達教育教師的教學方式及特點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出美國奧本大學及國內大學在教學理念與方式上所存在的差異,而且對奧本大學的實際師資情況進行了具體的介紹,使得對其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此篇文章還通過對美國奧本學校這一特殊體的研究,尋求了美國高等教育中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共性。由付萬榮,張玉翠共同發表在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上的《中美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對比研究:以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和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社區學院為例》,她客觀的分析了中美視覺傳達教育的特點。首先是關于視覺傳達專業教育,從四個方面進行對比:(1)教學機構與模式;(2)課程設置;(3)教材;(4)教學模式。其次是關于業余教育,也是從四個方面進行比較:(1)學習目的;(2)教學機構;(3)教材。
發表有關于比較中美視覺傳達教育教育研究的文獻著實不多,但是研究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全面。通過對比較中美視覺傳達教育教育研究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筆者總結了這些文獻的特點,中、美兩國的視覺傳達教育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機構、教學目的、教學主題、教學手段、課程設置、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很多差異。通過研究得出美國的課程設計希望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并在實際鍛煉中培養學生的靈活面對變化的能力,突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實踐告訴學生設計的社會屬性。并通過學生與老師的共同合作,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去學習溝通,通過教學主體的改變,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以及自主創新的能力。而且美國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手段較為自由多樣,并且多戶外教學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該項目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另外其教學目的并不是單單的培養學生的制作能力而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統籌協作的能力。其課題并沒有直接給學生一個和市場相關的課題,而是一個社會題材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并非單純地技藝上的教學。另外,該課題極大程度上的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培養了學生調動各方面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課程不拘泥于最終的展示成果,而是根據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并結合每名學生的個體表現來打分。另外,在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評分依據是學生的時間概念以及到課情況。正是全方位的教學評價,使得學生更能明白自身的優劣勢,并能根據評分結果指導之后的學習。相較于國內目前大多數高校重技術輕理論,盲目的要求與市場接軌,卻忽視了發掘學生的潛力以及培養學生的興趣點。在視覺傳達設計這一重要專業課程教學主中,我們要切忌盲目追求市場,盲目利用已有的技術來豐富自己的設計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更應該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更好的去了解世界,通過身邊那些原本容易被忽視、原本認為缺少感情的事物著手,從細微之處發現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更好地、更充分地發揮創意聯想。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10)
[2]楊海云.平面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反思.湖南師范大學.2009(10)
[3]荊德剛.國外高校畢業生就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9(08)
[4]宣勇,凌健.大學學科組織化建設:價值與路徑[J].教育研究.2009(08)
[5]傅維利.我國高考改革的困境、出路及新方案設計[J].教育研究.2009(07)
作者:龔云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