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體驗式商業景觀設計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避免城市公園“千園一面”的景觀形式,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時應當注重凸顯當地地域特色,將城市色彩和風貌特色運用到公園景觀設計中。文章以合肥南淝河潛山北路公園景觀設計為例,在挖掘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對公園景觀設計中呈現基于城市色彩的城市公園形象,營造獨特城市色彩與科學、生態的理念相融合的公園景觀,以期對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提供一個有益的實踐途徑。
關鍵詞:城市色彩;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引言
城市色彩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城市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1]。城市色彩包括自然色彩和人文色彩,極具多樣性的人文色彩創造了不同的城市風貌,體現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無形中體現城市中人們的價值和文化時尚[2-3]。城市的實質是人類的化身,它與人一樣具有自身的形象和氣質,有它特殊的文化內核與精神品質,城市色彩也是一座城市中人們生活習俗的展現,它是人們在城市的自然、社會、文化、經濟及歷史等眾多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種主觀上對城市整體的反映[4]。城市一方面需要保持其固有的色彩,另一方面需要在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塑造自己。當下,城市形象與性格策劃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內容,每一座美麗的城市都有著獨一無二的色彩。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居民開展戶外活動的重要開放空間,是提供游覽、休憩、鍛煉等各種活動的城市公共綠地[5-6]。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公園在改善人居環境以及保護生態綠化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戶外場所,也是塑造城市色彩風貌的重要載體。為此,本文以合肥南淝河潛山北路公園為例就基于城市色彩的公園景觀設計進行探討,為避免城市公園“千園一面”的景觀形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基于城市色彩的公園景觀設計策略
城市公園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體現城市色彩,需要在公園的景觀建設中融入城市色彩的元素。這需要在公園景觀設計時對當地的文化習俗進行呈現和詮釋,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和自然人文色彩要素,以期在公園設計中凸顯當地色彩特色,營造具有當地城市色彩美感的公園景觀。彰顯地域文化特色,賦予景觀鮮明的個性。
(一)融合建筑景觀色彩1.善于運用建筑色彩特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會形成不同的建筑色彩形式。建筑色彩形式是當地風俗文化的表現形式,所以在進行公園景觀建筑設計時,不必追求國外建筑色彩風格,應當基于當地建筑色彩形式,結合現代化的科技與材料,對其進行升級改造,使其凸顯當地城市色彩,進而實現理性與自然融合的建筑美的形式[7]。2.善于利用景觀構筑物:在進行公園設計時,要善于利用園內景觀構筑物的顏色、造型、寓意等,將構筑物與公園景觀聯系起來,許多公園只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歷史雕塑來表現城市色彩,渲染歷史文化特色。但這并不能夠完全表現出當地的城市色彩,所以在設計時,可以對一些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標志符號進行改造設計,使設計不僅能表現當地文化色彩,還能融入到公園之中。3.善于利用景觀節點造景:廣場或者景觀節點處通常是公園中人流較為集中的場地,同時也是城市色彩表現的重點區域,能夠反映出城市的特點。古人一般將亭臺樓閣與周邊的植物造景相結合,因地制宜,將其塑造成為園中主要景點,既是小環境中的主景,又能成為大景觀下的背景。這些景觀節點在公園設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公園景觀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利用節點的標志性造景。
(二)融合精神文化色彩1.善于激發當地文化活力:城市色彩作為一個城市特有的顏色,特有的個性,是一個城市文化和習俗的展示。它是屬于一個地區的經過公眾認可的擁有相同價值觀的文化,在進行城市公園設計時,應該充分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融入當地的歷史和人文文化。2.善于展示風俗習慣:一個城市的風俗習慣是從祖輩代代相傳的,是一個城市傳承發展的紐帶,是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現,也是進行公園設計的重要部分。在進行公園設計時,充分考慮場地的適宜性,利用場地自然地形地貌條件,選擇合適的場所進行塑造。對城市的歷史文化進行充分了解,并根據不同人群的切實需求,將城市色彩融入到公園設計中,使公園景觀融匯現代景觀設計的色彩手法和歷史文化特點。
(三)植物造景方面要善于利用植物特色營造城市特色色彩,利用喬、灌、草來創造分層景觀,根據不同植物的形態、色彩、材質等相互搭配形成美的景觀。植物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不同城市的氣候、土壤等條件決定了植物能否適應當地的環境。公園設計選擇本土植物進行植物造景,這不僅因為其生長特性與當地城市相匹配,另一個原因是本土植物也是城市色彩的體現。在進行植物造景時,樹種選擇應堅持過去與現在相結合,文化和自然相結合,植物造景既要符合歷史的傳承,又要體現時代精神的風格[8]。
二、合肥南淝河潛山北路公園景觀設計
(一)項目背景合肥古稱廬州,廬州古城在合肥歷史的中心地位從未改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兩千多年的歷史文脈的演進,積淀了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蘊,融匯著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徽州文化的典型性,并與現代文化的多元性交相輝映。而南淝河潛山北路公園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與蜀山區的交界處的廬州古城內,是合肥市建設國家園林生態城市重要的“生態文化引領區域”,作用不可替代。
(二)現狀分析項目位于城市四大主干道之間,交通便利;但項目道路與綠地界限模糊,活動空間單一,基地入口狹小如圖1,空間擁擠如圖2;周邊建筑以住宅樓居多,且建筑背面植物過密,采光不足如圖3;基地內水體附近視線不足,居民活動場地受限如圖4;場地內植被種類較少、植物色調單一且季相變化不明顯,且種植疏散,綠地較少,無法滿足游人需求如圖5;場地內人車混行,坡岸多為硬質駁岸,缺乏水生植物調節凈化水環境如圖6。
(三)設計構思合肥古稱“廬州”,設計靈感來源于捕捉月亮在水面上的倒影,如圖7,廬州月色在水面上呈現出不同的景觀,通過在水面上出現的不同的倒影波紋,基于各種波紋的現象基礎上,提煉空間組織和構圖要素,再結合植物景觀和廬州自然地理優勢,融合廬州城市色彩,形成設計方案。
(四)設計策略首先通過對場地的解讀,由單一功能的綠地進行提煉升華,對場地的空間組織設計,逐步豐富內部的結構和景觀,使場地由單一的生態防護功能變為多元的集多功能于一體的與城市文化、習俗等特色融合的城市綠地公園,具體策略如下,如圖8:1.通過挖掘場地內涵,將月牙形的南淝河與場地設計結合,充分展現合肥“廬州月”的城市色彩,利用場地內的地形環境,挖掘自然景觀,布置植物群落景觀,結合生態綠色的理念,形成開合有致的空間。2.傳承城市文化,借現有場地作為基底,弘揚傳承文化習俗,宣傳城市色彩,將廬州本色通過城市公園展現給市民及游客,打造合肥文化休閑城市公園。3.發揚城市內在特色,文化傳承是一個城市的魂,大力鼓勵發展文化周邊產業,將徽繡、羽毛扇、三雕等特色發揚傳承。4.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結合生態的理念,在不破壞綠地生態景觀的前提下,將文化和休閑融合起來,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五)設計方案首先通過對場地的深入分析,基于順應自然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塑造合肥城市色彩的基礎上,并注重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融入,打造一個集休閑娛樂、文化傳承、生態綠化為一體的多功能城市綜合公園。通過對道路、節點和植物強化設計,使南淝河潛山北路公園真正成為合肥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生態文化引領區域,如圖9。公園的景觀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是表現自然生態和突出城市色彩文化的景觀設計。通過方案設計呈現出城市公園生態綠化與城市色彩交互交融的景觀格局。方案主要圍繞“水體”景觀進行設計,在保持延續原有水體線條的基礎上,利用道路和植物的線條加以強化升華,突出空間序列的感覺,對道路和節點等硬質景觀利用軟質的植物陣列進行強調或圍合,使整個公園設計呈現出具有韻律感與節奏感,點、線、面相互串聯結合的景觀。同時,節點景觀可以圍繞“城市色彩”的主題開展一系列活動,并充分結合水體和植物的特性與功能,構建一個整體統一的公園景觀。1.景觀結構分析:根據南淝河潛山北路公園的地域特色,規劃形成“一橫兩縱兩帶一心”的空間景觀結構,如圖10。景觀主軸線貫穿全園,串聯園內多個景觀節點,景觀綠軸和景觀文軸與主軸線交錯分布于公園之中,形成主次分明、層次豐富的公園景觀。沿河設置濱水景觀風光帶,滿足了游人親水性的需求,主要節點位于場地突出的一塊開敞空間上,采用草坪和休憩廣場結合的形式,連接親水平臺,將綠色植物、水體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2.功能分區設計:根據公園的地形地貌等現狀特征,結合景觀設計,將南淝河潛山北路公園劃分為五大功能區,分別為:入口景觀區、生態游覽區、文化展示區、休閑活動區和水體保護區,如圖11。入口景觀區:位于公園西南側,主要起到引導游人游覽的作用,入口處設置入口大廣場,利用不規則花壇和樹池塑造入口節點,東側與文化展示區對接,沿路設置生態浮島、花境、花梯等小的花卉植物景觀。該區主要作為入口引導作用,使游人在行走的同時欣賞感受花卉景觀的魅力。生態游覽區:在保護原有植被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宣揚生態綠化的重要性,利用現有地形,結合貫徹海綿城市的理念,種植以鄉土植物為主,色葉樹種為輔的植物景觀。該區靠近水面場地較為開闊,在場地內設置生態木棧道和木平臺,以給游人提供豐富多彩、接近自然的場地。同時,結合自然生態和綠道的理念,利用地形構建康養健身步道,步道串聯園內主次路,銜接景觀節點,濱河而設,使人們在健身跑步的同時也能感受公園美景,步移景異,悠閑自在。文化展示區:位于場地內一塊較大的突出綠地,方案設計通過銜接道路和節點,并利用植物進行排列布置,強調空間線形變化,使方案在平面上呈現出一個半月的形象,再結合廬州城市色彩的特色,在節點中設置景墻、展廊等進行造景,使游人在觀賞美景的同時,受到城市色彩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自然生態、人文色彩和諧共生。休閑活動區:位于場地東側綠地范圍內,該區內布置較大區域的硬質廣場景觀和親水平臺,以期給游人建造一個可以駐足休憩游樂的場所。在形狀上呼應入口景觀,采用幾何圖形和自然曲線相結合的方式。同時設置了觀水長廊、樹池座椅和兒童嬉戲的游樂設置,為人們提供休憩游玩的活動空間。水體保護區:整個水體運用現代化的生態理念進行設計,結合生態保育的理念,對水體進行開發,構建自然駁岸、臺階式駁岸及生態駁岸等多種駁岸形式。并設置生態浮島,對水體進行凈化,提升水體景觀美感,形成具有生態美的景觀水域。3.生態駁岸設計:水體作為場地內的主體景觀,應該充分利用水、植物和綠地的關系設置生態駁岸,如圖12。邊坡附近以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為主,增加植物與水的生態涵養功能,凈化水質,從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在保證地表雨水在緩坡自流的同時,以海綿城市理念為指導通過設置橫向過濾景石的攔截,減少廢棄物流入河內,種植水生植物對岸坡地表的徑流以及綠地入滲的水體進行過濾沉淀。4.植物景觀設計:在現有植被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公園的植被覆蓋率。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將單一形式的植物改造提升為喬木—灌木—地被—濕生—水生植物的復合型植物群落。場地外圍和行道樹以混合喬木為主,節點或建筑周圍布置豎向層次植物配置豐富節點,如圖13。另外,選擇廣玉蘭、香樟、黃山欒樹等作為公園的基調樹種,在此基礎上,通過增加紫葉李、銀杏、紅楓等色葉樹來展現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邊坡植物多種植蘆葦、黃菖蒲等水生植物,并在合適的地段打造水杉林、荷花塘等特色景觀。
結語
在城市公園設計中融入城市色彩要素,是塑造城市公園特色一個有效途徑,因此,通過了解城市色彩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將城市特有的色彩通過景觀設計的手法運用到公園中,以增強人們對城市色彩印象。本文對合肥南淝河潛山北路公園進行景觀設計時,提出了一些城市色彩融入進公園景觀的策略,是對城市公園避免“千園一面”的景觀規劃建設一次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陳昌勇,劉恩剛.由感性認知到量化管控的城市色彩規劃實踐[J].規劃師,2019,35(2):73-79.
[2]曲晶,姚方.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研究—以固安縣城市色彩專項規劃為例[J].設計,2016(14):137-139.
[3]邢加滿,王艾馨.淺談寧波的城市色彩[J]設計.2016(07):20-22.
[4]袁新敏.“城市色彩”之我見[J].城鄉建設,2001(6):59-60.
[7]王千意,黃瀅.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設計——以常州梅林村為例[J].設計,2018(23):67-69.
[8]凌利宏.徽派古典私家庭園植物配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
作者:丁莉 陳麗杰 唐歡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