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精神在和諧文化中的價值體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民族精神的內聚力蘊涵著民族文化的整合力和認同感
中華民族的內聚力顯現著傳統文化的豐厚積淀,并產生非凡的號召力和強烈的感染力。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也有著災難深重的坎坷歲月。清朝末期泱泱大國任人宰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內聚力遭到極大削弱。這表明一個國家和民族一旦喪失了民族內聚力,形不成合力,就必然受制于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把民心凝聚到“發展是硬道理”上來了。這充分表明,民族內聚力既能挽救一個民族,也能推動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面對災難和危機,萬眾一心、振興中華的民族內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1998年我國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4.14”玉樹大地震,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災難面前永不退縮,最終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災難面前,中華各族人民表現出來的空前團結顯示了中華的民族精神的巨大的內聚力和向心力。
2中華民族的精神塑造有利于促進文化主體的身心和諧
民族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它一旦形成并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接受,就像一種無形的力量滲透到民族成員的觀念之中,成為行動的航標。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精神正氣已成為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追求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特征,它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對文化主體身心和諧的建設都具有重要價值。中華民族的精神正氣也是激勵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這種精神正氣的鮮明特征,在于體現了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民族的憂患意識、堅毅執著的進取精神、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在構建和諧文化中,弘揚這種精神正氣,必然有利于文化主體開闊視野和獲得豐富的精神營養,從而將個人的奮斗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所孕育的精神正氣始終在潛移默化地促進人們追求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在現實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的典型人物。比如,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為新中國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朱光亞;為官清廉的公安戰線楷模劉金國;為人民群眾奉獻一生的黨的基層干部楊善洲;奠基中國肝膽醫學,年屆90依然工作在手術臺上的醫生吳孟超;堅持12年愛心長征,改變山區麻風病村的臺灣愛心人士張平宜;在危急時刻奮力救下墜樓嬰兒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從成都到高原地區扎根支教的教師夫婦胡忠、謝曉君;靠賣羊肉串資助貧困學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從8歲開始伺候癱瘓養母12年的孝順女兒孟佩杰;自小失去雙臂卻創造出生命奇跡的鋼琴師劉偉,等等。中華民族所追求的精神正氣促使人們回歸向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和美好情操已成了當代國人的不懈追求。中華民族的精神塑造有利于文化主體的身心和諧,民族精神所包容的品格特征都是熏陶、鞭策、激勵中華兒女積極進取、勇往直前的重要精神因素。
3民族精神的激勵功能為和諧文化的構建提供內在動力
3.1“愛國主義精神”為構建和諧文化提供了強大社會動員力同志提出:“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國家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歷史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致力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發動統治的斗爭,把黑暗的中國改造成為光明的新中國。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獻身于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整合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人們為自己祖國的興衰榮辱前赴后繼的一面旗幟。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滲透于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切領域,體現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為構建和諧社會文化提供強大動員力。愛國主義在處理本民族內部各兄弟民族成員之間的關系上體現為團結統一;在處理本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上體現為愛好和平;在保家衛國上體現為勤勞勇敢;在奮發進取上體現為自強不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所講的中華民族精神實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延續,是愛國主義精神在不同方面的體現。愛國主義精神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渡過了一次又一次危機,維護和促進了國家的團結統一。
3.2“團結統一”之內聚力是構建和諧文化的重要前提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存在前提。中華民族素以重視整體利益而著稱于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一起維護著祖國的大好河山,進而形成了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促進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發展。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能將眾多民族組成歸為一體,主要是緣于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團結統一精神是這種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直接源泉。2011年利比亞局勢動蕩,中國政府通過海陸空三種方式將駐利我方人員安全轉移。這顯示了中華民族面對外患時團結一致的民族意識。正是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成就了中國偉大的事業,也成為每一個異地華人的強大后盾。居安思危,天下并未太平,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文化仍然面臨諸多困難,不和諧的社會因素并未減少。西方社會思潮對人們思想產生重要影響,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分化”“西化”的戰略圖謀一刻也沒停止過。面對干擾社會主義建設的因素,我們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團結一致,自覺辨別和抵制各種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而努力奮斗。
3.3“勤勞勇敢”之奮斗力是構建和諧文化的重要條件在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中,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最早形成的民族性格和倫理精神,它包括吃苦耐勞、艱苦樸素、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精神。依靠勤勞勇敢精神,中國人民多少次保持高昂的斗志,戰勝洪災、旱災、非典役情和震災,取得一次次偉大的勝利。自古至今,勤勞勇敢的傳統美德貫穿于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體現在中華民族德行的各個方面。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幅員遼闊的國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中,勤勞是一切事業成功的保證,也是構建和諧文化的重要條件。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說道:“我們的人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文學、道德、輿論等各種手段都可以降低人們對金錢的攫取,從而去追求精神,追求奉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有利于統一人們的價值取向,而勤勞勇敢的奮斗力有利于提高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和諧文化的建設,有利于精神成果的形成和創新。如果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全球華人都會團結起來,我們的民族復興才真正指日可待。因此,我們倡導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諧文化的構建同樣需要這種精神,需要這種奮斗力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3.4“自強不息”之創造力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原動力自強不息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根本體現,它指的是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論語》中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懈努力和頑強奮斗精神,《易傳》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表現出來的堅強不屈品格。“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易,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愈挫愈勇的抗爭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創造力。中華人民辛勤勞動,憑借自己的努力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新時期涌現女排精神、殘運會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創業精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浪潮下出現的改革精神、“5•12”大地震中涌現出的全民抗震精神以及災后重建精神等都成為民族精神的新內容,都為文化創新的實現提供了原動力。
3.5“愛好和平”之精神風范對世界文化和諧具有重大影響力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為貴”,被譽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中國人對待其他民族,從不是采取敵視態度,注重在文化交流中增進共識,促進民族間的合作。鄭和七次下西洋,唐玄奘印度取經,鑒真東渡扶桑,嚴復翻譯西洋書,這些典型的事例都是中華民族善于與異域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見證,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精神風范。愛好和平是愛國主義精神外延的擴展,這是處理本民族與其他民族關系上的要求,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今天“一國兩制”實現祖國統一的追求,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始終是中國人的精神風范。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之心,“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寬廣胸襟始終是中國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時,無論是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鄧小平的“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論斷,還是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強調的求同存異都是中華民族在風云變換的世界文化中增加的和諧因素,對世界文化和諧有重要的影響。
作者:杜巧維單位:貴州大學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