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文化層面國家的認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聞戰線雜志》2014年第九期
國民對國家履行國家功能情況的獲知是通過信息傳播的方式來實現的,信息的傳播有利于國家認同的建立與維持。我們把能導致國家認同的建立與維持的信息界定為國家認同信息,國家認同信息對社會的穩定具有積極的作用與貢獻。民族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信息關于民族的定義,目前民族學界普遍認同的是斯大林的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擁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共同的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定的共同體。
當然,民族特征僅具有相對性。就共同語言的特征而言,英國人、美國人以及愛爾蘭人都說英語,但他們都不是同一個民族。就共同地域的特征而言,一方面,共同地域居住的不一定是同一個民族;另一方面,同一個民族也不一定居住于共同的地域。就民族的共同經濟生活而言,同一個民族的人也不一定處于相同的經濟生活狀態。例如,對跨界民族而言,中國的哈薩克族與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族就處于不相同的經濟生活狀態中。一物之所以成為一物,或者說區別于他物,總是因為它獨有的特征,該特征對它而言具有本質性、決定性和標志性。對民族而言,亦是如此。民族具有的以上四個特征中,文化特征則是民族的獨有特質。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⑤他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指在物質世界中,一切經過人的加工,體現了人的思想的東西。非物質文化指觀念、制度及規范等。同樣,民族文化也有物質和非物質之分。民族物質文化是指與民族相關的工具、服飾及建筑等等。
民族非物質文化是指與民族相關的價值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民間藝術等等。文化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事物,人是文化唯一的締造者。當事物甲成為事物乙唯一的締造者時,事物乙也就成為事物甲存在的標志。鑒于此,文化是人存在的標志。當我們把整個人類作為一個群體,文化便成為人類區別于地球上一切非人類事物的標志物。在考量社會上某個群體時,群體文化便成為該群體區別于其他群體的標志物。一個民族若喪失了自己的文化,那么這個民族也就消失了。這種消失并不一定是指作為民族成員的生理個體的消失,而是指民族作為一個群體的消失。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許多民族,由于自身民族文化的消失現已難覓蹤跡,如盎格魯-撒克遜族,我國古代的契丹族、匈奴族、女真族等。文化既然是一個與民族存亡息息相關的事物,也因此成為民族的核心利益。
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就是對民族核心利益的保護與實現。由國家主導的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信息就是民族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信息,該信息對國民或不同族群民眾的傳播必然對社會的穩定具有積極的作用和貢獻。以新疆為例,來考量由國家主導的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信息: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與傳承信息。我國歷部《憲法》都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目前,新疆地區使用10種語言和8種文字。就傳媒而言,《新疆日報》用漢、維、哈、蒙4種語言文字發行;新疆人民出版社使用漢、維、哈、蒙、柯以及錫伯6種語言文字出版出版物;新疆人民廣播電臺使用漢、維、哈、蒙以及柯5種語言制播節目;新疆電視臺用漢、維、哈、柯以及英語5種語言制播節目。新疆門戶網站天山網創辦于2001年。2003年開通維吾爾文版,2009年開通哈薩克文版,2003年開通俄文版,2006年開通蒙文版。
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信息。《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樂于一身的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套曲,有維吾爾“音樂之母”的美譽。《十二木卡姆》被政府列為重點拯救的藝術品,1955年完成了錄音、記譜及歌詞整理,1960年出版了《十二木卡姆》樂譜。自治區于20世紀80年代還成立了木卡姆研究機構和藝術團,以進一步推動木卡姆的保護與傳承工作。2013年,木卡姆被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項目。民族古籍的保護與傳承信息。自治區政府已整理出版的民族古籍包括:維吾爾族不朽名著《福樂智慧》3種抄本、影印本,哈薩克族的醫學名著《醫藥志》,錫伯族薩滿教的經典《薩滿神歌》等等。截至2011年,全疆共收藏有少數民族古籍9754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信息。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新疆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新疆截至2013年1月,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3784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0項,自治區級項目185項。
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傳承信息。舉例而言,2009年,國家計劃投資30億元,對歷史文化名城——喀什,進行保護性修繕;2010年,國家計劃投資1.9億元,正式啟動絲綢之路新疆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保護項目,遺產地包括: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群、克孜爾千佛洞、樓蘭古城、尼雅遺址、庫木吐喇千佛洞、臺藏塔、蘇巴什佛寺遺址、森木賽姆千佛洞、吐峪溝石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等;坎兒井作為新疆別具一格的地下水利工程,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9年國家正式啟動坎兒井的修繕工作,2010年第一期工程修繕了31條坎兒井。2011年第二期工程啟動,國家再次投入1200萬元用來修繕23條坎兒井。以上由國家主導的新疆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信息,也即新疆的民族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信息,對新疆公眾的傳播,必將對新疆的社會穩定具有積極的作用與貢獻。
作者:羅小東沈國萍單位: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新疆烏魯木齊市高新區(新市區)區委辦新聞中心副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