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播學的多學科性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拉扎斯菲爾德的學術背景則是數學,這位上世紀30年代流亡美國的猶太人加盟哥倫比亞大學,以數學和統計學為基礎,通過抽樣調查等方法,研究廣播等媒體的受眾情況及效果。他與著名的社會學家默頓等人合作,在伊里調查中提出了兩級傳播和輿論領袖等概念,形成了有關大眾傳播效果的新學說。四大奠基人的傳播研究及其豐碩成果,標志著傳播學在美國的產生。他們確定了以效果為中心的研究范式,開創了內容分析、問卷調查和控制實驗等科學研究方法的傳播學應用,為傳播學贏得了來自其他學科的尊重。當然也使傳播學具有了多學科交叉的特征,傳播學理論正是來源于宣傳學、社會學、政治學乃至于弗洛伊德的富有爭議的理論。到了20世紀60年代,批判學派在歐洲的產生,不僅使傳播學研究的領域得到重要開拓,而且也豐富了理論研究的面向,進一步突出了傳播學的多學科性質。批判的傳播學的研究,最早也發端于美國的傳播實踐。同拉扎斯菲爾德一樣流亡美國的法蘭克福學派早期領袖阿多諾等人,在30年代就對拉氏等美國式經驗性傳播研究十分懷疑,他們自己則運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批判理論,從人道主義關心出發,對資本主義的大眾傳播進行整體性批判,開啟了大眾文化批判的傳統。
到了二戰以后,尤其是60年代起,英國學者將批判性的傳播研究進一步推向了深入和繁榮。一方面,他們繼承了馬克思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和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另一方面又吸取了歐洲社會科學研究的當代成果,如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等學科理論。批判理論使傳播學研究的視野進一步拓寬,此后的傳播學,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兼具,既看樹木又要看到森林;行政研究與批判研究爭鋒,既服務現實又指出了超越的維度。當然,這些重大發展、完善和普及推廣,也使傳播學的多學科性質達到了新的水平。傳播學的多學科性質,甚至使其自身的制度化和合法性面臨質疑,比如許多學者都認為,傳播學不是一門學科,而僅僅是一個多學科的研究領域。其理由是傳播學多元了,但又缺乏一以貫之的主線。
傳播學自身具有多學科的性質,而傳播學關注的范圍又非常寬泛,如新聞傳播、政治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新媒體傳播等等,這種從學科基礎到學科對象的“雙重多元”性質,使高校新聞傳播院系本科階段的傳播學理論教學面對很大困難和挑戰。首先,是學生的認識不足,對理論課的學習探討缺乏準備。新聞院系的定位一般是應用性學科,學生報考乃至進入大學后,都以增加實戰技能、為將來從事新聞實踐做準備,因此心理上對應用性的采、寫、編、播、攝、錄、評等方面的應用性課程高度重視,對與此相關的實習實踐活動充滿激情,而對傳播學理論等理論課程則認識不夠,對各類傳播現象的研究,則往往被視為畏途,或認為與己無關,從而不愿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其次,是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難以接受和理解多學科資源構建的傳播學理論。新聞院系的本科課程大多屬于應用類和實踐操作類的,構成傳播學基礎學科的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和經濟學都沒有學習和涉獵。這就使學生對一些具體的理論難以全面理解和把握,也增加了授課的難度。特別是批判學派的傳播學理論,對本科學生而言難度更大。約翰•費斯克在自己的著作中,將傳播學分為過程學派與符號學派(3),大致對應于以往經驗學派與批判學派的劃分。而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不僅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學習創見,也是最難以理解的學科之一,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更是如此。
第三,難以把握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的全部面目。現有的本科傳播學教材,重點是經驗學派的理論與方法的講授與學習。這些研究是具體的傳播過程和傳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則主要是問卷調查和控制實驗等,量化特點明顯,與大學生比較接軌,比較而言是易于學習的。而批判的研究,則沒有充分的篇幅和介紹,這就使學生可能對傳播學的認識不夠全面,缺乏對傳播現象的批判超越維度的養成。最后,理論與現實的對接不足。一是現有傳播學理論主要產生于西方國家的傳播實踐,是外國學者研究的成果介紹,這使我們的學生感到隔膜,產生了距離感。二是傳播實踐和傳播技術發展太快,使傳播學理論與現實也有一些距離,讓學生感到陌生和疏離。比如,由于自媒體、移動上網媒體的普及,以及新媒體內容的私人化、娛樂化,學生接觸大眾傳媒的機會減少。這就容易導致教與學脫節,理論與現實分離的局面。與此相關的是,在國內高校新聞院系中,傳播學專業多年來一直是到研究生階段才設立的專業,本科階段一般是不開設的。其中原因之一,也是傳播學研究理論性強、對基礎和研究能力要求較高。近年來,傳播學專業在大學本科教育中已經制度化了,但其內容定位則主要是公共輿情調查和受眾調查等應用能力的培養,主要的并不是學理化和研究性的教育。
傳播學理論具有多學科性質,使該門課程的教學面對較多的困難與挑戰。教學中,教師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并正視困難,引導學生重視理論課的學習,同時積極不斷地尋找克服這些困難、激發學生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的辦法。
第一,圍繞教材,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外圍延伸,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理解的材料。筆者講授傳播學理論課程,使用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作者是郭慶光教授。近年來,筆者在授課期間,組織學生對該教材的注釋進行開掘與延伸的整理,每講完一章,即將注釋的整理工作布置給若干學生。兩周以后,再將學生的整理進行驗收,然后以電子版形式分發給全體學生,供大家復習和消化該章的知識和理論,待一輪課講下來,全書所有注釋都進行了整理。對外文資料還要關注和提供其中譯本情況。這些注釋涉及的文獻材料來自于多個學科,通過熟悉這些材料,能對相應的學科、成果有所了解,尤其是有助于理解教材中涉及到的傳播學理論和觀點,不僅能明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時也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提供了指導。因此成為學生學習和深化的重要輔助材料。
第二,注意了解學生的知識地圖,在傳播學理論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去打通新知識,掌握新理論。在這一方面,筆者首先了解把握學生的歷史知識情況。傳播學理論涉及到印刷術產生以來的世界歷史發展知識,尤其是二十世紀初以來,傳播學在與社會歷史的互動中的產生和變革情況,更要求對一個世紀以來的世界史有所了解。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中學時代的歷史學習,也可以結合學生大學期間的現代史與中國革命史學習,來形成理解傳播學理論的路徑。其次就是結合學生的新聞理論、中外新聞事業史的學習,來進一步理解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傳播學理論的課程一般在高年級開設,此時學生已經有了新聞學的基礎,應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積累,使其成為理解傳播學的進身之階。此外,要利用學生思政課中所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世界觀,來理解教材中的理論角度,特別是在講到馬克思主義傳播觀和批判學派的理論時,要動用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打通其知識體系。
第三,采用多種方法,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資源,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延伸學習。一是為學好這一門課程,結合注釋整理和教師提供的書目資料開展自學閱讀。二是指導感興趣的同學修讀與傳播學理論相關的課程,包括跨院系的選修課程。三是充分利用網上資源包括音視頻資源進行學習和知識拓展。四是教師通過學校的網絡共享教學平臺,將傳播學方面的新成果、觀點和熱點及時給同學,激發大家關注實踐和學習理論乃至研究傳播現象的興趣。
作者:姜德鋒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