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游牧民定居點居住適應性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一期
我國大部分牧區都位于主要的生態功能區,要解決好生態區的生態安全問題,首先必須解決好牧區和牧民的問題。為此國家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對改善牧區發展條件和牧民生活環境給予了大力扶持。游牧民定居工程就是其中推廣力度較大的一項。該項工程自實施以來,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但縱觀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人口相對較多、聚居程度較高的蒙古族、藏族等牧民的定居情況,而對人數較少的裕固族及其他人口較少的民族牧民定居點居住環境的調查研究鮮有看到。裕固族是我國28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甘肅省獨有的少數民族。大多數居住在祁連山北麓的肅南縣境內。裕固族游牧民自古過著“逐水草而居”靠天養畜的生活。這種完全依賴自然的游牧生產方式給牧民的經濟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很大的制約。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自2003年起,當地政府在國家政策資金的扶持引導下,逐步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使牧民過上了從游牧散居到集中定居的生活。肅南地區游牧民定居工程至今已開展了11年,集中定居給當地游牧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定居點的居住質量和建筑環境如何、游牧民群眾對定居后的生產生活是否適應等問題都應加以研究。基于此,作者選取了肅南縣境內已建成的康樂鄉榆木莊片區牧民定居點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對該地區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情況進行了分析,探討了目前定居過程中在居住環境舒適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調研地區現狀及調研對象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的祁連山北麓,位于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帶,屬于祁連山冰川與水資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3 000m,總面積2.4萬km2。屬高寒濕潤山地草原氣候和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4℃,無霜期127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450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 665小時。本文中選取的榆木莊片區定居點位于肅南縣城東部36公里處。在氣候分區上屬于嚴寒地區。由于該定居點地處山區,缺少平坦的建設用地,牧民住宅采用的是列隊式布置方法。住宅形式為多層住宅樓和獨院平房兩種,住宅樓為4層~6層的框架結構和磚混結構,平房為磚木結構。經過多年建設,現該片區定居點基本形成了暢通的道路網絡,基礎配套設施逐步健全,截止2013年底已有255戶812人在此片區定居點集中定居。此次走訪調研,主要了解裕固族游牧民對現在新的定居點居住環境及條件的滿意程度,也為以后游牧民定居房建造、改造技術方面的研究探索依據。在本次調研中,選取了30戶牧民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牧民調查問卷85份,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為100%。本文采取的調研方法為訪談法和問卷法。首先通過對年齡和性別的劃分,對當地干部、牧民、老人及其子女交談訪問,來獲取信息和意見,并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征集各類人群對該定居點現狀及使用感受提供建議和參考依據,對受訪對象的問卷經過梳理匯總,最后加以分析。
二、游牧民對居住環境舒適性的滿意度分析
1.對室內溫度的滿意度。從調研結果看,受訪者對定居點冬夏季室內熱感覺滿意率都不高。40%的受訪者認為冬季室內寒冷,結合牧民訪談和調研分析,我們認為造成冬季室內體感溫度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該地區冬季戶外條件較為惡劣。因地處山區寒冷時間較長,冬季氣溫很低,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16℃~-6℃;第二,圍護結構保溫性能不夠。牧民定居點建筑主體基本為磚混,墻體厚度大多為24cm,加之保溫處理不到位,受熱傳導系數影響,冬季外墻熱損失較大,同時,我們發現這與定居點窗戶用材不當也有很大關系,牧民家中多數采用鋁合金材質窗戶及部分木質窗戶,玻璃多為單層平板玻璃,窗戶的密閉性和保溫性能都不夠。還有45%的受訪者認為夏季室內較熱,這個結果出乎調研組的意料,因為就當地實際溫度來看,調研人員體感為涼爽。結合牧民交流訪談和調研分析,我們認為造成夏季仍有牧民感覺較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圍護結構本身的隔熱效果不理想。牧民游牧期間主要居住在帳篷內,通風效果好,室內外溫差較小,現在所居住房屋墻體較薄,與傳統的生土建筑相比隔熱效果相對較差,房屋由預期的冬暖夏涼變成實際的冬冷夏熱。第二,生活習慣造成適應性差異。牧民原本生活在高海拔山區,現在搬入的新的定居點后海拔相對較低,冬季海拔對定居點戶外溫度影響相對較小,但夏季定居點戶外溫度明顯高于散居山地,牧民一時難以適應所以覺得很熱。加之,高海拔低密度散居區夏季風速較大,牧民對現代密閉性房屋如何通風不熟悉,習慣將房屋門窗保持在自然通風的開啟狀態,搬入定居點后仍然沒有養成室外溫度較高的午間關閉窗戶的習慣,該地區白晝太陽輻射強烈,定居點建筑密度相對較大,沒有有效通風,午間室外熱空氣直接與室內對流交換,導致室內溫度偏髙。
2.對室內濕度的滿意度。從調研分析得出,80%以上的受訪者對夏季室內濕度狀況非常不滿意。90%的受訪者對冬季室內濕度狀況不滿意。牧民普遍反映定居房室內濕度不夠,非常干燥,夏季濕度狀況比冬季濕度狀況略好一點。筆者分析認為,一方面與當地局部氣候條件有關。該地區本就處于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所以十分干燥。而冬季受室內采暖因素的影響,蒸發作用顯著,由此造成室內空氣濕度越低,人體舒適性較差。另一方面與居住環境的變化有關。牧民以前多逐水草而居,常年生活在生態區內,降雨量多,植被覆蓋度好,水分蒸發量小,空氣濕度大,而定居點人口聚集,綠地面積小,綠化程度低,影響空氣質量,加之受季節氣候因素影響,也帶來了牧民對定居點空氣濕度的不適應。
3.對室內采光和通風的滿意度。從調研情況中可看出,在開窗的情況下,75%的受訪者對屋內通風質量感到滿意,25%受訪者認為一般。從現場調研來看,牧民對室內通風的情況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有些受訪者認為效果一般,作者分析認為這主是因為牧民以前游牧居住房屋周邊比與定居點居住房屋的周邊空曠,風速相比較大,且牧業點常年開窗,所以通風效果好。而定居點由于樓屋集中修建,影響空氣對流,通風效果相對較差。90%受訪者對采光質量感到滿意,10%受訪者認為一般。牧民散居區的房屋主要以帳篷和固定的土木結構為主,就固定住房而言,由于墻體是生土墻,建筑強度低,致使傳統的民居開窗往往較小,現在的房屋窗子洞口尺寸相對較大,牧民對定居點民居采光情況十分滿意。
4.活動空間及環境的滿意度。調查發現,55%受訪者對定居點室內空間布局不滿意,45%的受訪者對室外活動空間和環境不滿意。筆者分析認為,主要原因與生活環境的變化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密切相關,但也反映出在布局規劃、建筑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上仍不完善。在游牧生活生產中,牧民習慣了日出而牧、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們常年生活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瞅得見森林,出門就是綠蔭如織的大草原,純潔如毯,空間廣闊,安靜舒適,無任何噪音,生活恬靜,因此,他們對草原寬闊的空間有著特殊的感情。實行定居后,人口密度由過去的每平方公里1.5人轉變為現在的每平方公里近千人,流動人口的增加,加之車流、人流、物流產生的噪音和活動空間變窄帶來的壓抑感也油然而生,尤其是牧民群眾離開了自己熱愛的草場,遠離了寬敞的活動地域,對定居后的活動空間極不適應。就室內空間來看,牧民群眾對空間布局總體還是較為滿意的,但獨院平房居住的牧民滿意度要高于在樓房居住的牧民,室外空間大、房屋面積大的牧民滿意度高于居住密度大、房屋面積小的牧民滿意度,群眾普遍反映樓房生活成本高、活動空間小、室內客廳窄、儲物空間緊,缺少車庫等問題。
三、游牧民對文化適應性滿意度的分析
通過訪談發現,游牧民定居工程已經實施多年,在改變裕固族牧民居住條件的同時,也對牧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播或多或少地帶來了新的變化。牧民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排斥變為現在的認可,但由于缺乏經濟轉型的政策支持,牧民生產方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仍然以從事半游牧業為主,而由此帶來文化方面的不適應也進一步凸現,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效益尚未完全發揮。
1.文化狀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通過調查了解,群眾對定居后的文化狀況滿意度非常低,尤其希望在集中定居時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文化需求。裕固族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在世代游牧的過程中,其逐水草而居四季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馬背上的精神世界、深厚的帳篷情結以及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理念,形成了游牧文化的核心價值,加之游牧民族獨特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斷變遷的建筑風格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態理念和生態文明,共同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游牧文化畫卷。定居前,牧民群眾每逢過年過節,親戚朋友都會聚集在一個家庭,按照民族風俗載歌載舞舉行慶祝活動,促進交流。在定居點居住后,受房屋空間和活動場所限制,一些傳統民族文化活動難以開展,牧民群眾的文化追求難以得到滿足,與游牧生態方式相生相伴的帳篷文化、草原文化、飲食文化、民族風俗等民族文化元素也逐漸流失,群眾對定居后的文化認同感較低。
2.語言環境。受地理環境和居住方式的影響,牧民以前多數時間只能跟家里人交流,社會接觸面和信息量接觸相對較少。現在搬入定居點后,在新的社區居住環境里,牧民群眾的接觸面進一步擴展,面對的社會群體增加,牧民群眾與周圍人的交流增多了,漢語表達能力顯著增強,對社會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進一步提升。但由此也帶來本民族語言的傳承正在慢慢地流失,一些與游牧方式而衍生的名詞、動詞、代詞等詞素正在逐漸消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裕固族語言亟待保護與傳承。
3.生活品質。牧民定居有了固定的住所后,家庭財產逐漸多樣化。電腦、電視等這些在牧區無法使用的物品,現在已經進入牧民家庭。牧民以前受環境條件的限制,洗浴、炊事都很困難,現在搬入新的定居點后,房屋中都設有獨立的廚衛空間,生活更加方便,飲食結構呈現多樣性,蔬菜、面粉、大米的攝入量明顯增加,群眾的就醫、就學、養老、出行、購物極大方便,使牧民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改善。
4.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裕固族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裕固族是一個信奉藏傳佛教的民族,在游牧生活中,牧民都要定期、不定期地舉辦一些佛事朝拜活動,并且代代相傳,祭鄂博、逛廟會、曬佛、誦經等具有豐富內容的宗教活動,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風俗習慣的綿延、精神信仰的支撐、道德感的提升、行為規范的約束等,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實行集中定居后,受活動場地和設施限制,牧民的一些禮佛等群體性活動無法舉行,抑制了牧民群眾精神文化的寄托和心靈空間的釋放。調研中發現絕大多數家庭牧民對改造增設禮佛空間和擴大客廳、院落抱有很大的期盼,也希望社區設有集中的禮拜場所和民族文化展示平臺。
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實施,要與當地的生態文明、小康社會、城鎮化建設和新牧區建設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促進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相得益彰。但在修建過程中,要考慮游牧民的生存環境、生活習慣和文化傳承,不能簡單照搬城市規劃的思路和農區新農村建設的模式。要在周邊環境、功能布局、民族文化元素體現、建筑材料選用、室內結構劃分甚至外觀顏色搭配等方面充分考慮牧民的氣候適應性和文化適應性,房屋空間要大,建設密度要低,周邊環境要美,綠化美化要好,建設方式盡量采用獨門獨院低屋樓院建筑,供暖方式的選擇上采用獨立電暖、光電互補等方式,并在建筑設計中體現生態環保理念。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們認為對已經建成的游牧民定居工程,要更加細致研究,在不造成浪費的前提下,盡量通過改善周邊環境、增加外墻保溫材料并進行民族文化裝飾,推廣應用光能、電熱,新增必要設施等方式加以改造完善,盡量滿足群眾需求和節能、節支、保溫的目標。游牧民定居工程是現代化建設、城鎮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雖然該項工程已經開展若干年,但工程仍剛剛起步,還有大量任務和工作仍需各級組織和學者加大研究探索。
作者:安斐 趙敬源 單位:甘肅肅南縣發改委 長安大學 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