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的現代燈具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大眾對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燈具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樣,人們更加注重燈具打造的光的氛圍以及形態設計的美感。目前,市場中出現許多受西方設計風格影響的燈具,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現代設計愈來愈少,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與文化傳承的價值。本文通過對西藏神秘文化——“香巴拉”的調查研究,查閱相關文獻以及去我國西北地區實地采風考察,分析在設計中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燈具融合的設計思路,尋找設計中間體,對燈具形態和承載內涵進行研究,展現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現代燈具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香巴拉;傳統文化;現代燈具
我國有著悠遠獨特的歷史文化,從古至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反映在大大小小的器物上。傳統文化本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生活習慣、審美要求形成的共同性與獨特性的統一。隨著現代設計的發展,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逐漸與中國傳統的精神內涵相協調一致,人們越來越重視的“以人為中心”的情感訴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產品設計的發展方向。
一、“香巴拉”文化內涵
1.解構“香巴拉”唐卡在本文中,“香巴拉”傳統文化是藏族的唐卡畫師們根據《時輪經》、藏史書的記載繪制出的唐卡香巴拉。唐卡香巴拉畫面精美,構圖嚴謹,珍貴的礦物質顏料呈現的高飽和度色彩,在畫師的調和下,色彩碰撞卻又協調。香巴拉唐卡可解構為內外兩部分,層疊低壓的云團和巍峨連綿的雪山組成了外部,阻擋了外界的叨擾,也為虔心尋找她的人設下了難以逾越的難關,內部分為上下左右四個方位,上方是國王魯卓恰克林王的理想國,宮城永遠亮如白晝,城里有一座太陽神殿和一座月亮神殿,是由金、銀、珊瑚、珍珠、綠松石五種珍貴礦物建成。右方講述了人們和惡魔在搏殺的故事,最后人們在佛的幫助下戰勝了惡魔,人類重新變得智慧正直,和平安詳的生活著。左方描繪了香巴拉的土地豐美肥沃,鮮花怒放,碩果壓枝,象征著人們佛果圓滿。下方是釋迦牟尼化身的巨大壇城,周圍青木環繞,莊嚴恢弘。2.文化意義“香巴拉”是藏語的音譯,其意為“極樂國”,在藏人心中,香巴拉等同于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十八世紀,六世班禪所著的《香巴拉王國指南》詳細敘述了到達香巴拉的線路、佛法住世的光景,藏族信徒深信,鑒于個人虔誠信仰的程度及業力的高低差異,有人可以看到并到達香巴拉,但有人卻不能到達甚至不能看到。“香巴拉”對于信徒的意義,是終生尋找并希望抵達的彼岸。
二、“香巴拉”文化的設計轉化
1.“香巴拉”系列燈具“香巴拉”燈具是基于西北地區實地采風考察結果而設計的系列產品,并實際制造完成,實際產品參考圖3-圖6。燈具設計靈感來自于香巴拉唐卡,系列燈具由四盞吊燈組成,燈具位置按照最佳觀賞角度懸掛,從上到下依次為:“理”、“戈”、“滿”、“城”,并且“戈”燈具位置與人站立時視線平行,以此為參照,懸掛其余三盞的位置。2.“香巴拉”轉化為設計中間體在產品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物質元素形的提取與衍生,尋找文化的中間體,其次通過對中間體的理解再設計,從而達到表達其傳承的意義及精神內涵的目的。在構思初期方案時,對解構的唐卡內容再理解,提煉復雜的畫面線條以及故事內涵精神,作為系列燈具設計思路的指導方向。系列燈具設計轉化內容分別是上方位——“理”:香巴拉上方的理想城,原本由五色礦物組成的宮殿,土地富饒,體現人民安居樂業幸福之意,中間體則是選擇理想城宮燈造型以及簡潔的宮墻裝飾圖案。右方位——“戈”:將畫面上人在佛的幫助下與惡魔搏斗取勝的場面縮影簡化,將復雜的人佛魔畫像線條化,戰爭背景則是用火焰的簡潔造型隱喻,層疊利用光影表現。左方位——“滿”:人們佛果圓滿的美好象征則是用簡單的圓球形直接表達。下方位——“城”:取壇城之態,將繁復宏大的壇城線條幾何化,轉化為燈具設計的造型語言。通過設計語意的轉化將香巴拉畫卷重新鋪展,同時注意燈具組合的統一與變化的規律,這組燈具有同樣的材質,不同的造型以及文化內涵,引起現代人們的駐足觀看以及思考。
三、燈具設計中香巴拉文化的運用
1.以形寓意現代設計追求的更多是極簡卻包含內容的設計,造型復雜紋樣繁多的風格已漸漸淡出市場,所以在設計系列燈具的時候,更多是考慮如何提取“香巴拉”唐卡的畫面內容的美好寓意,以及將復雜畫面的紋樣線條化、簡化,在系列燈具中對人們訴說美好意愿。香巴拉唐卡給予人一種立體的畫面感,在系列燈具中希望能重現這種立體感。產品的主體造型依據四個部分的內容進行簡化,燈具造型分別為底面斜切的圓柱體(上-理),側面鏤空的三角形(右-戈),底面平切的圓球形(左-滿),底面鏤空的正方體(下-城),并根據香巴拉唐卡畫面的方位進行高低環繞的方式懸掛。“理”在宣紙再造過程中,運用五種色彩的干花花瓣融入,并在花瓣融合的過程中,無意的將花瓣穿插成宮墻的裝飾圖形,與圓柱底面斜切的宮燈造型結合,將理想城的美好在設計中展現。“戈”燈型選擇三角形,用棱角的尖銳來呈現戰爭的激烈與殘酷,并在其中一面燈面挖空,鏤空四層宣紙置入,從外到內分別是,火焰,佛頭,惡魔,法器的簡化形象,火焰暗喻戰爭的如火如荼,法器則代表佛幫助人們戰勝惡魔的寶物,用層疊手法講述戰爭故事。“滿”是簡單的圓球形,頂部穿插些許干花與“理”呼應,并內置框架支撐圓球形態。“城”取壇城之方,底部為壇城幾何線條鏤空化,在燈具照明時,透過線條鏤空將壇城映射在桌面或是物品上,寓意著壇城的宏大虛無。燈具框架均采用赭紅色木框,模擬邊瑪草的赭紅色,與再造紙的米白色形成對比,與藏族廟宇建筑的外墻邊瑪墻異曲同工,起到色彩對應反差的裝飾作用。2.載體選擇香巴拉系列燈具選用宣紙為燈具設計的材料載體,一在于宣紙是當地唐卡初學者使用的紙張,與一張張的精美唐卡的誕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二則是因為宣紙柔軟,可塑性強,再造過程中與現代材料能夠融合并模擬藏紙的色彩與質感,并且會產生許多未知的可能性,得以重現藏文化的濃郁風采。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鑒》記載,文成公主的陪嫁有釋迎佛像、奇珍異寶、錦緞玉帛、典籍經卷等,其中就有中原的造紙術,但因當地沒有中原生長的原料,所以藏漢兩族的工匠藝人們歷經多年反復嘗試探索,最終采用生長在高山草甸的具有毒性的狼毒草(藏語即“日加”)制成工藝獨特的藏紙。因草質本身具有毒性,所以藏紙有不怕蟲蛀鼠咬、質地堅韌、耐磨的特點。因藏紙的原料狼毒草生長時間有限,產地遙遠,且制作工藝漸漸失傳,所以燈具設計的材料選擇用宣紙再造模擬。3.燈具氛圍的含義基于傳統文化的現代燈具設計主要是將香巴拉中具有現代審美和象征意義的符號進行抽象幾何并故事情景化,這組系列燈具均采用簡單的幾何形態,在上下左右的方位以環繞錯落的方式懸掛,在人們觀賞時,不同的角度呈現以不同的效果,最底端“城”利用燈光透過鏤空將壇城之輪廓映射在桌面或地面,光影輪廓將整組燈具包圍,通過光的明暗忽幻講述人們心中向往的圣地壇城。與人們視線相持平的“戈”,呈現雕空刻畫的一面,對人們講述故事的同時又起到了裝飾作用,無需繁飾已承載了許多含義。
四、結語
本文展現的設計研究,是基于傳統文化的現代燈具設計。燈具作為現代社會各個場景的必需產品,有照明與渲染氛圍的功能,且讓人在焦躁的社會節奏下駐足片刻,聯想自身與傳統文化的淵源,賦予了人們精神情懷。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關注我國文化的現代傳承設計,或許會發展成屬于中國的一門設計種類,詮釋了現代燈具設計的獨特藝術性。如何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保護延續千年歷史沉淀的傳統文化,將其與現代產品設計相結合并發展創新,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韓超艷.基于傳統文化元素的燈具產品設計研究與實踐[J].包裝工程,2012.64-67.
[2]索南才讓扎西草.香巴拉國何處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325-328
[3]張慶有.“香巴拉”藏傳佛教理想凈土[J]西藏藝術研究,1997.05.15.42-44.
作者:吳詩怡 單位:江南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