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產業區域優勢與發展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茶業作為寧洱縣的主要支柱產業,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本文圍繞寧洱縣茶產業區域優勢,以及當前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尋求茶產業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措施;區域優勢;茶產業
寧洱縣有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茶業是寧洱縣傳統產業和主要特色支柱產業。在客觀掌握寧洱縣茶產業發展區域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寧洱縣茶產業發展的困難和不足,提出相應發展思路及措施。
一、寧洱縣茶產業基本情況
寧洱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以哈尼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是茶馬古道的源頭,也是普洱茶的核心原產地和集散中心。寧洱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茶產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進行培育。寧洱縣現有茶園面積9813.3hm2,工商注冊的茶葉企業103家,注冊商標89個,茶葉專業合作社129個;縣內年產值上億元的茶葉企業有2家、年產值上億元的鄉(鎮)2個。2017年,毛茶產量1.12萬t,產值4.76億元;精制茶產量5900t,實現工業產值7.48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0.16億元。全年茶產業總產值22.4億元。
二、寧洱縣發展茶產業的區域優勢
1.種質資源優勢寧洱縣茶樹種質資源豐富,在最高海拔2271m的困鹿山原始森林地域內,散落著千年以上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的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古茶樹,樹齡久遠,種類齊全,可謂是一個茶樹資源自然博物館。在海拔1900m的困鹿山寨旁,有4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樹400多棵,古茶樹歷經滄桑,年年吐新蕊,目前仍在采摘利用,所產茶葉以香氣正、回甘好、生津快稱譽普洱茶界。
2.產業條件優勢寧洱縣轄區總面積3670km2,山區面積占96.8%,森林覆蓋率77.15%,年平均氣溫18.2℃、年降水量1483mm、年日照總時數1920h,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寧洱氣候條件優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態系統良好,是馳譽中外的普洱茶的故鄉,是古普洱府所在地,茶馬古道的源頭。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名揚天下。近年來,寧洱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完成茶園遮陰樹種植全覆蓋。加大違禁農藥化肥管控,積極進行標準清潔化初制所改造,扶持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茶產業“生態、綠色、有機”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2017年,全縣累計完成群體茶園生態留養2044.7hm2,通過有機認證或轉換認證面積為2033.4hm2。2017年,寧洱縣榮獲“全國十大魅力茶鄉”的榮譽稱號,是云南省唯一榮獲此殊榮的縣市;同年,云南省農業廳授予寧洱縣等10個縣為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茶產業“十強縣”,云南省普洱茶(集團)有限公司等20個茶葉企業為“二十強企業”,寧洱縣困鹿山古茶園、寧洱縣板山皇家貢茶古茶園等20個古茶園為“魅力古茶園”。
3.歷史文化優勢宋朝時期,寧洱就是著名的“茶馬市場”,東漢時期即有茶樹栽培,距今已有1750多年的悠久歷史。寧洱自清雍正七年(1729)設普洱府起,已有289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鑄就了普洱茶這一馳名中外的歷史品牌,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普洱古府文化、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2015年“茶馬古道源頭地理標識”落地寧洱。茶馬古道從寧洱起源,通往全國、走向世界,融匯了地方民族風情、華夏精神和西方文明,孕育了內涵豐富的茶馬古道文化,茶馬古道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4.地理交通優勢寧洱縣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地跨北回歸線,南臨東南亞周邊國家,昆曼國際大通道和彌寧公路、景寧公路在寧洱交匯,距泰國曼谷1424km,距省會昆明373km,距普洱市政府駐地46km,是滇南乃至中國連接東南亞和南亞的陸路交通要道;泛亞鐵路中國段——玉磨鐵路穿城而過,寧洱站作為客貨運輸主要站點,將分別成為寧洱經景谷至臨滄鐵路、寧洱經鎮沅景東至楚雄鐵路的樞紐。優越的地理及交通為寧洱縣茶葉生產、加工、倉儲及物流發展提供了極大便利。
三、當前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綠色、有機茶產品種植生產成本高,有機產品賣不出有機茶價格,效益不夠明顯,標準化認證工作推進緩慢。茶葉龍頭企業少,中小企業發展緩慢,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作用不夠突出,縣內絕大多數茶葉初加工廠以賣毛茶原料為主。茶葉初加工環節利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環保能源能力有限,仍以柴為主要燃料,對當地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特色茶葉莊園經濟和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處于起步階段,帶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作用不明顯。著名商標、知名品牌保有量少,創建和申報缺乏動力。寧洱縣內沒有形成固定的茶葉交易市場、茶事活動場地,“互聯網+”在寧洱縣茶產業發展中沒有發揮很好作用。
四、發展思路及措施
1.加快茶園升級改造,推進茶葉基地建設在穩定現有茶葉種植面積的前提下,提質增效,全面推進無公害標準茶園、綠色食品茶園和有機茶園的轉換改造。力爭到2020年,寧洱縣茶葉面積穩定在9500hm2以上,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3300hm2以上,加大低效茶園改造力度,力爭實現有機茶產值5億元以上。為保證和鼓勵茶園生態、綠色、有機標準化建設工作的推進,應制訂和出臺相應補助或獎勵措施,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進行獎勵,對取得綠色轉換認證、有機茶園轉換認證,以及對已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并繼續按時進行年檢換證的茶園給予相應資金獎勵,切實推進全縣茶園的生態、綠色、有機標準化持續發展。茶樹生態留養是傳統低效茶園提質增效的有效技改措施,對按技術要求完成留養,驗收合格的給予補助,連續管護3年,驗收合格再給予管護費補助。
2.推進茶葉初制所清潔化改造,加強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按照綠色食品標準要求,穩步推進全縣120余家茶葉初制所、250余戶小作坊的清潔化改造,建立健全可追溯機制,從源頭上解決茶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力爭到2020年,全縣所有茶葉初制所都能達到有機食品生產安全標準。對新獲得SC認證、ISO9000等質量體系認證的,分別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重點扶持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進行初制所清潔化改造,對于嚴格按照《普洱市茶葉初制所新建或改擴建技術方案》進行新建或改造的,改造完成后,經驗收合格一次性給予資金補助。對于嚴格按照清潔、衛生標準化改造的茶葉小加工作坊,廠房面積在300m2以上的,衛生質量達到QS標準的,改造完成后,驗收合格一次性給予資金補助。
3.做強茶葉精深加工,培植產業龍頭企業積極引導茶企業開拓市場、開展茶葉出口貿易等,力爭到2020年,實現精制茶產值10億元以上;同時,大力發展藏茶產業,力爭用5~10年時間,將寧洱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藏茶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基地,打造藏區人民的后方“茶倉”,力爭年產藏茶達5000t以上,倉儲能力達3000t以上。到2020年,力爭培植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家以上,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對被評定為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分別一次性給予資金獎勵。重點扶持云南普洱茶(集團)有限公司、云南普洱茶廠有限公司、普洱茶王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普洱自在莊園有限公司、普洱普特茶葉加工廠、普洱宮廷茶廠、普洱茗上品茶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做大做強。根據精深加工茶企業完成利稅的情況,相應給予稅收優惠和政策獎勵。
4.科學謀劃茶葉莊園建設,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鼓勵部分龍頭企業充分利用現有的茶園基礎條件,發揮好地域、環境等各項優勢,科學規劃,走“基地、工廠、酒店、文化旅游”四位一體的莊園化道路,促進農業產業開發和農村經濟新發展。力爭到2020年建成龍潭公園片區普洱茶主題莊園、會連普秀莊園、普洱磨黑自在莊園、茶王幸福莊園、普特休閑莊園等5個茶莊園,充分發揮茶莊園的帶動效應,推動茶產業健康發展。優化和規范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茶葉專業合作社向股份制方向發展。政府應對具有固定清潔標準化加工場所、運作規范、帶動農民增收效果突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獎勵。
5.獎勵創建茶葉名優品牌,扶持企業開拓營銷市場對新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普洱市知名商標或名牌產品、老字號的茶葉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獎勵資金兌現到獲獎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積極鼓勵企業開拓市場,拓寬銷售渠道,開展茶葉出口貿易,對茶葉企業年度直接出口額達到一定規模以上的,按出口額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對于積極參與市、縣組織的國際國內展銷會的企業,寧洱縣人民政府給予參展企業50%的展位費補助。對到省內外開茶葉專賣店、開設網絡營銷的,具有規模以上營業額的,給予一定量的政府貼息貸款扶持。
6.鼓勵產業科技創新,加大茶業宣傳力度支持茶葉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茶葉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員合作,促進產品創新。加大環保清潔能源太陽能、電能的替代宣傳,扶持鼓勵初制所在初加工環節上以電、天然氣、太陽能替代燒柴,促進環境保護。加大茶業科技推廣、試驗示范、技術培訓、人才培訓力度,鼓勵發明專利申報。以政府為主導,利用茶葉節、博覽會等平臺,加大生態有機茶的宣傳力度,對在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等人流集中的場所進行茶產業廣告宣傳的單位、企業給予適當補助。加大寧洱茶葉交易市場(游客服務中心、普洱古鎮)的綜合協調服務,恢復打造寧洱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普洱茶的故鄉、原產地、集散地的歷史、文化底蘊。
作者:錢永春 單位:云南省寧洱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