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言學下的茶文化文本的英譯策略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歷史語言學研究》2016年第0期
摘要:本文首先就語言學的定義和相關概念進行了相關闡述,接著就語言學與翻譯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要說明,并對茶文化文本的分類及語篇特征進行了具體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從語言學出發對茶文化文本的英譯策略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語言學;茶文化;文本;英譯策略
翻譯是語言之間的轉換,而語言學則是對語言規律的研究,二者之間很顯然存在天然的聯系。近現代某些語言學者將語言學理論運用到了翻譯過程之中,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目前,由于國家對文化軟實力發展的重視,我國茶文化文本的翻譯工作也因此得到了重視,但是譯文仍舊存在一些不過關之處。語言學對翻譯工作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因而譯者可以嘗試將語言學理論應用到茶文化文本的翻譯活動之中。
1語言學與翻譯
1.1語言學概述
“人類語言的起源”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一個謎團。不過毋庸置疑的是,人類語言的誕生與文明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學的英文表述是“Linguistics”,其研究對象自然就是“語言”(language)本身。從傳統意義上來講,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主要為文獻資料和書面語言,因而一些學者也將其稱之為“語文學”。相比之下,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書面語,同時還涉及口語。語言學主要是對語言的本質、特點以及使用規律等進行研究,屬于一門系統的學科。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內外學者從諸多角度對語言學進行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很多理論觀點。基于語言學者的研究成果,語言學也因此出現了很多分類,比如認知語言學、對比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等。從微觀角度出發,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為語音、詞匯、語法、修辭、語篇等內容,因而也派生出句法學、詞匯學等學問。通過對語言學的各個因素進行研究,我們能夠發現語言學研究對象之間的聯系以及各個對象自身的發展規律,這很顯然是有助于文本分析和解讀。只有“吃透”語言本身,我們才能夠透過語言認識文本內容,因而語言學是極為重要的。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每一種語言都不盡相同,所以針對每一種語言的語言學研究也會有所差異,這需要研究者加以區分。
1.2語言學與翻譯的關系
語言學與翻譯之間的關系主要為以下兩點。其一,語言學為翻譯提供理論指導。不同語言有著自身的規律,比如漢語文本多為主動句、簡單句,而英語文本則多為被動句、長難句。眾所周知,不同的語言對應著不同的文化,而不同語言文本之間的差異實際上受到語言背后文化的影響,而這正是語言學研究的方向之一。譯者只有掌握語言規律,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語言轉換。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譯者可以掌握文本的句法、詞匯、語篇等特征,同時還能夠根據不同文本擬定不同的翻譯策略。比如說,科技類文本的文字較為客觀直接,譯者就可以采用“直譯為主”的翻譯方式;文化類文本的文字較為委婉且頗具內涵,譯者就可以運用“直譯+意譯”的方式。其二,翻譯活動為語言學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更多可能。翻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看似簡單的句子需要反復思索才能轉換為地道的、被目的語受眾接受的語言?,F代譯者往往在翻譯活動之前會根據材料擬定相應的翻譯策略(比如語用原則等),而翻譯策略的擬定通常需要根據語言學理論或其他相關理論。根據譯文的效果,我們可以對翻譯策略的作用就有了一定的認識,這對于語言學理論自身的豐富和完善也能夠有所幫助。
2茶文化文本的分類及語篇特征
2.1茶文化文本的分類
文本(Text)意即“書面語的表現形式”,其往往是句子的組合體。顧名思義,茶文化文本主要是有關茶文化的書面資料。從文本類型來講,茶文化文本主要包括傳統茶學典籍、茶文學(茶詩、茶詞、茶小說)、茶企文件、民間茶文化交流材料等內容。而從茶文化涵蓋的內容出發,我們則可以將茶文化文本分為兩類:物質類茶文化文本(茶具、茶與健康、茶葉等)和精神類茶文化文本(茶道、茶藝、茶書等)。根據不同的文本,譯者可以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案。比如說,茶企文件的描述通常具有“客觀實在”的特點,譯者可以采用直譯法進行翻譯,同時譯者還應該考慮企業的“商業性”,其在翻譯時應該注意“展示商情”,運用生動、形象、簡明、突出的語言進行表述。再比如,古代茶學典籍是用文言文撰寫的,現代譯者要想將其轉換為英語,其首先還需要將文言文文本轉換為現代漢語文本,但是這樣的翻譯過程會使文言文自身的美感有所損失,因而譯者需要具備較高的文言文功底,這樣才能夠吃透原文。當然,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茶文化文本是較為特殊的,它們涉及的內容也較為廣泛,這需要譯者加以注意。
2.2茶文化文本的語篇特征
茶文化文本涵蓋的范疇較為廣泛,比如茶文學和古代茶學典籍都在其范疇內。通常來講,茶文化文本的語篇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點。其一,內容豐富,頗具內涵。茶文化文本有著豐富的內涵,比如《茶經》在介紹茶葉的同時還描述了當時的飲茶習俗等內容。我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從一些歷史文獻和茶學資料中都能夠獲知一二。當然,我國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儒釋道等思想的影響,比如“倒茶七分滿”、“以茶待客”等俗語就體現了茶文化自身的內涵,讀者在閱讀茶文化文本時也可以透過語言本身感受到這些內涵所在。其二,語言優美,頗具意境。這一特征在茶文學作品中最能夠得以反映。以茶詩為例,“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這一詩句就通過“潑茶香”三字營造出了別樣的意境,蘊含了詩人對亡妻的懷念。當然,我國的地方茶文化文本還針對當地的茶文化進行介紹說明,其中引經據典,佐以古語,給人一種歷史厚重之感。其三,生動貼切,自然得體。以《九華佛茶的歷史文化及發展》這篇文章為例,整篇文章以時間為線索講述了“九華佛茶”的發展過程。其中還對“蒸青綠茶”和“烘青綠茶”的說法進行了區分,使人對九華茶的制茶工藝有了更為明確的印象。3語言學視角下茶文化文本的英譯策略研究從上述分析來看,我國茶文化文本有著諸多分類,但這些分類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大特征。站在語言學的角度,譯者應該對茶文化文本的特征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擬定翻譯策略。
3.1遵從目的語的表述習慣
針對我國茶文化文本的英譯工作而言,目的語就是英語。我們知道,漢語習慣性地采用主動句、簡單句進行表達,而英語則主要是被動句和長難句?;谶@一特點,譯者在翻譯時應該注意遵從目的語的表述習慣,站在目的語受眾的角度思考問題,盡可能使目的語獲得受眾的認可。比如“清代的癡茶、愛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傳統中作繭自縛,他們也有鮮活的思想和勃發的創造”這一句由幾個簡單句構成,意思明確,切合漢語表達。
3.2直譯與意譯相結合
由于茶文化文本中的相關詞匯具有深刻的內涵,且有些詞匯源自于某些歷史典故,如果直接根據字面進行翻譯,那么詞匯的深層含義就無法展露。以“斗茶”為例,一些茶文化文本在描述斗茶時會出現“點”、“擊拂”以及“湯花”等字眼。其中的“點”事實上表示“將水注入某物”的意思,建議譯者將其譯為“pourinto”而非“putadot”等表述?!皳舴鳌北硎尽靶D擊打和攪拌茶湯”的動作,譯者不妨將其譯為“mix”(攪拌)或“blend”,而不用按照字面含義將其譯為“hitandswirl”?!皽ā北硎尽拜筒璞砻娴呐菽?,可以譯為“foamonthesurfaceofteawater”。再比如,“茶境”一詞表示茶人在飲茶時感受到的意境,一些譯者在翻譯時往往未能將其內涵翻譯出來。部分譯者將其譯為“teaenvironment”(茶的環境),很顯然這種譯出語會讓目的語受眾產生誤解,更使得其中的中華茶文化意蘊喪失殆盡。3.3適當進行增刪處理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讀者在閱讀茶文化文本時可能會對其中某些地方存在疑惑。比如,他們看到“倒茶七分滿”時會提出“為什么只能夠倒七分滿”這樣的疑問。針對讀者可能出現的種種疑惑,譯者應該視情況對譯文進行增刪處理。
參考文獻
[1]侯敏.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過程解析———以"晉祠"、"圣母殿"的英譯為例[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107-111.
[2]曹瑋.目的論視角下外宣文本英譯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4]喻霜霜.文化文本的英譯策略探索———《大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國茶文化》翻譯實踐報告[D].湘潭大學,2015.
[5]孫紅梅.語言學翻譯觀與文化翻譯觀之對比淺析[J].教師教育論壇,2008(12):94-95.
作者:邢莉娜;李依陽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