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歷史教師多媒體素養(yǎng)現(xiàn)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普研究》2017年第5期
摘要:無可置疑,集聲、文、圖、像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以其多感官刺激,使得教學效果大為增強。然而,基于時間、專業(yè)、課量等主客觀因素,多媒體教學遠未達到全員掌握的程度;初中歷史教師理當兼?zhèn)涞氖穼W、寫作、邏輯、攝影、攝像、網(wǎng)絡、多媒體制作等素養(yǎng),但多數(shù)人仍處于素養(yǎng)缺失狀態(tài);正視差異、結合教學、點滴自修,無疑是提升歷史教師多媒體素養(yǎng)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師;多媒體素養(yǎng);提升路徑
電腦與網(wǎng)絡等信息技術的融合發(fā)展,使多媒體教學課件應運而生。基于多媒體的直觀性、動態(tài)性、交互性及集圖、文、聲、像特點,多媒體技術被引入課堂后,不僅一改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教學模式,而且以其大容量、多信息等優(yōu)勢,成為與時俱進、勢在必行的一場教育革命(教學方式)。遺憾的是,緣于意識、技術、硬件等原因,許多初中歷史教師仍處于素養(yǎng)缺失、技術乏術狀態(tài)。現(xiàn)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歷史教師多媒體素養(yǎng)現(xiàn)狀及提升路徑,陳拙見如下。
一、初中歷史教師多媒體課件教學現(xiàn)狀
(一)精力有限,無暇抽身制作。初中歷史是一門史學性較強的學科,即便是歷史專業(yè)的師范生,不全身心投入于教材與教學,也難以出色完成教學任務,加之兼任班主任等管理角色,一般都分身無術,無暇抽身制作復雜的多媒體課件。
(二)網(wǎng)上搜尋,借助他人版本。初中歷史的多媒體課件,貴在結合教學、融入己見,但多數(shù)人為了節(jié)時省事,到網(wǎng)上搜尋別人的現(xiàn)成課件。誠然,網(wǎng)上的課件是節(jié)時省事,但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教學內容,畢竟缺乏量身訂制的針對性。
(三)形式單一,幻燈演示居多。以視覺、聽覺、色彩、動感等多種感官刺激,強化與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是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所在。然而,限于時間、技術等問題,一些歷史教師即便不時自制多媒體課件,也往往僅限于幻燈片。(四)意識滯后,漠視信息融合。多媒體制作,看是技術問題,實則使然于強烈的信息融合意識。須知,不怕不懂,就怕不重視。意識強烈,多媒體制作所涉及的素材、格式、攝影、攝像、錄音、制作等技術問題,自然會逐步掌握、熟能生巧。(五)技術乏術,自學意識不強。多媒體制作,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信息應用技術,它賴以綜合信息(素材)的采集、拍攝、遴選、編輯、合成,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疏忽,沒有一定的自學意識,或自學能力不強,都可能因躁生厭、半途而廢。
二、初中歷史教師多媒體素養(yǎng)提升路徑
(一)勤于積累,廣集歷史素材。素材是制作多媒體課件的必備前提,沒有多版本、大容量的史學素材,技術再嫻熟也無法制作出與教材相契合的滿意課件。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養(yǎng)成勤于積累素材的職業(yè)習慣,即但凡收錄初中歷史教材的史學素材,皆應廣泛收集,含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美術等形式,并力求版本的多樣性。以東北抗聯(lián)史為例,可趁假期去哈爾濱的抗聯(lián)紀念館、樺甸的抗聯(lián)密營、通化的靖宇烈士陵園等地,拍攝照片、視頻資料,并將攝錄的史料以電子版方式存入電腦,或刻成光盤備用(多載體備份為上)。此外,圖書館、博物館的史料,也應擇要收錄史學資料庫。
(二)準確選題,備實演示資料。豐富的史學資料,是制作多媒體課件的必要前提,但也無需每課必制多媒體。須知,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雖有其獨特優(yōu)勢,但并不適合所有課程,何況有些課程網(wǎng)上的精品課件業(yè)已異彩紛呈,儼然已無重復再作的必要。因此,歷史教師在時間有限、課量繁重的情況下,在選題上應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原則,精細備實、備細演示資料。以《林則徐虎門銷煙》一課為例,有人僅限于圖片展示罌粟,效果雖比文字強,但遠遜色于視頻資料。如能下載鴉片戰(zhàn)爭的視頻史料,并截取恰當?shù)亩温淙谌攵嗝襟w課件,教學效果必定徒然增色。
(三)做實文案,表達準確精煉。歷史課多媒體課件,無論融合多少視頻、音頻、圖片等資料,但史學內容與教學目的,終歸于文字表述。問題在于,同一歷史事件,網(wǎng)絡上往往版本眾多、難辨真?zhèn)危杂惺韬觯瑯O易出錯,加之有的歷史教師誤以為歷史課不同于語文課,把史講好就行了,至于語法、修辭、邏輯等表述細節(jié),則無足輕重。其實,任何一門學科皆構建于扎實的語文功底之上,語法、修辭、邏輯功底不強,何談史學的準確、清晰、翔實?對策有三:一是版本要以教材和史書為準;二是文字要力求語法、修辭、邏輯的完美無誤;三是定版前最好請同事幫助把關修改潤色。
(四)汲人之長,小組聯(lián)手攻關。中學教師都是定編定崗,無論是否跟班走,每人都長年處于課量多、壓力大狀態(tài),尤其是專科兼任班主任的老師,其精力著實有限,自制多媒體課件的時間,只能是下班后在家里加夜班。就教育視頻資源而言,隨著“教育大平臺”的普及與深入,許多中學開展了名師名課同步攝錄活動,即將名師名課原汁原味地攝錄下來,并于對應的教育網(wǎng)站上。其益處:一是利于彼此交流;二是鼓勵大家多出精品課;三是彼此取長補短。就此,歷史教師應在汲取他人之長的基礎上,自發(fā)組成一個兩三人的多媒體制作小組,彼此揚長避短、分頭準備、聯(lián)手攻關。
(五)循序漸進,不斷升級技能。多媒體制作技能,涵蓋網(wǎng)絡、電腦、語法、邏輯、攝影、攝像、軟件、錄音、編輯等多學科技能,務求人人都能獨自制作確顯苛刻,但多媒體教學趨勢已然刻不容緩,對策何在?一是配齊硬件,加大培訓。學校應在配齊錄像機、影碟機、多媒體計算機、多媒體視頻展臺、多媒體投影機等硬件設備的同時,加大培訓力度,力求全體教師漸次掌握個中技術;二是典型示范,營造氛圍。順應多媒體教學新趨,發(fā)揮典型的示范作用,積極營造運用多媒體教學的良好氛圍;三是褒獎導引,機制勵人。將多媒體制作技能,納入褒獎機制,以合理的機制獎優(yōu)促懶。
三、結語
初中歷史教師的多媒體素養(yǎng),既有賴于學校配套硬件、加大培訓、典型示范、褒獎導引,更需要教師自身直面新趨、點滴積累、苦鉆技術。初中歷史的多媒體教學,對提高教學質量確有其獨特優(yōu)勢,且探索空間極大,如文本的規(guī)范性、聲音的流暢性、圖形圖像的吻合性等細節(jié),皆大有學問。
參考文獻:
[1]張文堅.信息技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李艷萍.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利弊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6).
[3]張云麗.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2).
作者:丁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