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寄宿制中學生心理狀況存在的問題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作為寄宿制學校來說,對學生的成長有利有弊。一方面,寄宿制學校會節省孩子的一些時間,方便學習,也能讓孩子及早體驗集體生活;而另一方面,寄宿生活會使一些生活能力不強的學生手足無措,因此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這也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寄宿制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調節學生心理問題的科學對策,從而能夠為寄宿制學生以后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幫助。
關鍵詞: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一、寄宿制中學生心理狀況存在的問題
(一)性格孤僻、膽怯、冷漠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對教育越來越重視。當前,寄宿制的學校越來越多,而寄宿學校對學生也有一定的弊端。尤其是中學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很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孤僻、膽怯、冷漠等,因為缺乏安全感,他們在感到孤獨、無助,尤其是在學習成績差、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身上表現比較明顯。
(二)適應能力弱當前,大部分的孩子自理能力都比較弱,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溺愛的教育方式造成大多數孩子離開父母后,缺乏適應能力,這種嬌生慣養的毛病在離開父母以后就演變成了適應能力差,融入集體能力較弱,長此以往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不利于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
(三)攀比心、虛榮心較強對于寄宿制的中學生來說,由于離開父母的溫暖巢穴,獨自在學校生活,因此家長會為孩子備一些零花錢。然而,一些學生手里有充足的零用錢,會引發攀比心理,追求名牌、新穎,這不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不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不良影響。
(四)自控能力弱,出現早熟現象作為孩子成長中的重要角色,家庭教育在寄宿學生上比較缺失。每當孩子遇到一些問題,父母是第一個傾訴對象,但這對于寄宿制學生來說比較難實現,因此就會尋求情感上的滿足,尤其是對于青春期階段的學生來說,非常容易出現早戀問題[1]。另外,寄宿制中學生很早就開始集體生活,很容易形成團體型的小幫派,一旦自身控制能力不強,很容易出現拉幫結派的現象,發生矛盾,容易出現打群架的不良行為,這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改善寄宿制中學生心理狀況的合理對策
(一)加強引導與溝通,有助于學生盡快融入班集體在很多寄宿制學校中,學生幾乎所有活動都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而針對寄宿制學生存在的不良心理問題,作為班主任老師來說,應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積極引導學生適應學校生活,積極疏導出現心理問題的中學生,幫助他們調節自身的情緒。由于缺乏來自父母方面的家庭教育,很多學生缺乏對他人的信任。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應該保持一顆父母的慈愛的心,經常與學生談心,盡量取得學生的信任,要融入到學生群體中,與他們共同度過孤獨的時光。針對中學生在寄宿學校出現的問題,應該做到防患于未然,從長遠角度出發,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開展豐富多樣的心理輔導活動在寄宿制學校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而班主任老師也可以借助這一點,在班級中開展一些心理輔導活動[2]。比如,老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些情景,讓學生形成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由于班主任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疏導與維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班主任老師應該加強對心理輔導活動的設計,在活動中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定的情景案例,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參與中得到心理情緒的疏導,以此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創設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首先,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幫助學生在潛意識中認同校園文化。對于校園文化環境來說,對學生的品德、行為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因此,作為學校來說,應該重視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加強校園美化、綠化,陶冶學生的情操。此外,也可以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學生的愛校熱情。比如:舉辦校園文化節,促進師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構建宿舍文化,創造良好的住宿環境。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獨立、創新、人際交往能力。另外,創設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校園中應該形成平等、和諧、互助、溫馨的人文環境,師生關系平等、融洽,學生關系友好、互助,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能夠及時避免一些學生不健康心理問題的出現。這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情緒,在遇到問題時,勇于面對與解決,合理表現自己的情緒,從而形成正確的心理情緒[3]。
(四)家庭教育與學校心理教育相結合寄宿制學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比較少,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關鍵的。因此,為了讓孩子得到健康的心理教育,可以結合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學校心理輔導相結合,共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學校可以借助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向家長普及一些關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并且積極指導家長,針對孩子的心理疏導需要注意的問題,形成家校聯合的局面,共同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與人格,引導家長對子女心理需求的關注,并且積極梳理孩子心理出現的不良情緒,以此讓孩子得到健康快樂的茁壯成長。
綜上所述,作為一項復雜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采取科學的對策,需要結合家庭與學校的共同作用。特別是對寄宿制學生來說,心理教育非常重要。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應該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采取科學的對策,幫助學生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能夠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得到自身的健康成長。而對于家庭方面來說,要積極配合學校心理教育工作,多抽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自身的心理需求,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家長還要掌握正確的心理疏導方法,合理、科學地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治療,從而才能讓孩子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為孩子的將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思超.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健康、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6.
[2]魏婷,潘誠.寄宿制私立學校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6):59.
[3]王麗琴.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問題探析[J].考試周刊,2012(6):174
作者:李棟 單位:甘肅省高臺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