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如何發揮校園節日的獨特教育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校園節日的內涵,其次分析了校園節日的獨特教育性,最后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發揮校園節日獨特教育性的路徑,包括創新立意,豐富校園節日的組織形式;明確內涵,發揮校園節日的價值引領作用;師生主動參與,營造和諧的校園節日氛圍。
關鍵詞:校園節日;獨特教育性;組織形式
校園節日是以校園為場域,以活動為載體的對以價值取向、思維觀念、道德品質等尚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群體施加道德影響,以此提升學生對自身民族、國家及文化的認同感,進而促進學生行為表現、文明素養、道德操守等方面發展的“重要的、神圣的日子”,其既具備節日的普遍性價值,又有其自身獨特的教育性。因此,對于如何發揮校園節日的獨特教育性進行相關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校園節日概述
校園節日中的活動一般是指公眾在共同的時間進行的某種儀式化活動,是在長期歷史文化演進過程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的、神圣的日子”[1]。從此意義而言,校園節日可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國定節日、民族傳統節日與校設節日。所謂國定節日是指新中國正式采用的節日,其中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國家政府規定的法定節日,如國慶節、建軍節、青年節等;一種是在國際交流過程中為我國所認定的國定節日,如勞動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一般是學生慶祝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的日子,如端午節、潑水節等。所謂校設節日是指由學校設立的節日,一般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社會道德與個人品德的發展,如開學典禮、校慶活動、科技文化節、體育節等。在這種主流節日之外,亦有非主流節日為部分學生所接納并于學校進行開展,如圣誕節、平安夜等。校園節日作為節日的縮影,具有一般節日的共同特征,如認同性、參與性、節日活動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等,但校園節日本身作為一個“重要的、神圣性的日子”,亦具有鮮明的獨特性特征。一是具有個體創造性與自主設立性。校園節日是以擁有較為靈活的創造性思維與超越性思維的學生為活動主體,以促進學生思維觀念、行為方式與道德素養的提升與發展為目的,因此更傾向于創設一些學校獨有的節日,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進而發揮學生在節日活動中的個體創造力。二是形式多樣性。校園節日有著不同的主題與內容,開展形式亦是多種多樣,如辦展覽、舉辦文藝演出、趣味性體育比賽等。三是價值導向性。校園節日以科學的理念為引導,以“揚善去惡”“養心育意”為核心,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石,具有節日所缺少的價值引領作用,因為社會中易受各種思潮、各種觀念的影響。
二、校園節日的獨特教育性
校園節日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傳播場域與方式、教育對象與運行規則,若將校園節日與節日相等同,必將導致校園節日的“泛化”。校園節日來源于節日,但又實現了對于節日的超越,具有其獨特的教育意涵與教育價值。
(一)道德是校園節日中具有奠基性和支撐性的內容“人是道德存在,沒有德性當然也不能稱為人”[2]。道德作為人之為人的重要標識,是人立身處世的根基與支撐。校園節日之所以以道德內容為根基,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深入與拓展,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各種思潮不斷涌入,而在校學生的價值取向、思維觀念、道德品質等方面均尚未成熟,不能及時、準確、有效地對各種思潮觀念做出反應與判斷;二是由于在校學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其心理特征、社會道德與個體品德均尚處于形成之中,發揮校園節日的正面道德引導,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三是由于校園本身的文化意蘊深厚,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較快,然而教育并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切身體驗,校園節日將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故而,以道德作為校園節日的奠基性與支撐性內容,更利于發揮校園節日的環境功能、熏陶功能與實踐功能,進而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二)道德是衡量校園節日建設的尺度和評價標準道德發展的過程即道德內化的過程,是一種由他律轉變為自律的發展過程[3]。以道德為尺度對校園節日建設進行評價,就是對這一動態過程進行道德性“檢測”,不僅有利于促進校園節日道德性建設的進一步深化,而且有利于提升校園節日實行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成果。由于學校本身“社會化”的演變及校園節日與社會的緊密關聯,校園節日在發揮其獨特教育性作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不良社會觀念的影響與制約,以道德為尺度與評價標準,可極大地限制校園節日的偏向性發展。如校園節日的休閑娛樂功能,學生可利用學校開設的各種節日活動,獲得身體與精神的放松,為下一階段學習奠定基礎,然而若不善加引導,極易造成學生享樂主義、快樂主義等不良觀念的產生。同時,節日中互贈禮物、吃飯團聚本是交流感情、促進人際交往和諧的良好途徑,但應避免攀比之風的興起,應以道德為尺度,塑造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觀念的產生與發展等。所以,以道德作為校園節日建設的尺度與評價標準,不僅有益于校園節日健康理念的繼承與發展,更能夠限制不良因素的影響,進而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總之,校園節日要以道德內容為根基,以道德本身為評價標準,以道德與校園節日文化的融合歸一為核心,進而充分發揮校園節日的獨特教育價值。
三、發揮校園節日的獨特教育性的路徑
校園節日作為培養學生興趣、展示學生特長、促進學生行為表現、文明素養與道德操守等方面發展的重要載體,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只有在校園節日中才可能超脫他的日?;顒?,并以新的方式返回他生命內的更深層的真諦中。那么學校可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校園節日建設,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一)創新立意,豐富校園節日的組織形式立意作為校園節日活動開展的起始點,創設好的立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校園節日活動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培養其相關興趣,而且能夠營造堅實的集體向心力,進而實現育人、興校的發展目標。當下普遍存在的學生反感節日活動的不良現象,如學生認為校園節日的活動形式千篇一律,活動內容枯燥乏味等,一定程度上均與校園節日活動立意的形式化、陳腐化密不可分。故而,學校要創設具有時代特色、突出教育本性、符合節日定位、關注學生心理的創新型立意,進而促進學校及其學生的發展與成長。一方面,有效發揮偶然性、重大性事件的教育功效。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建構階段的學生而言,社會中發生的突發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功效,如學??蓜撛O“緬懷節日”即將社會中發生的重要日子或某一時間段設置為紀念性節日,如為紀念抗洪救災的英雄先烈而設置的“英雄節”等,當然,要豐富節日形式,如話劇演出、救災場景重演等,而不可寓于單純的講座性活動的展開。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傳統性學校節日,亦要增加趣味性與教育性。就校慶而言,學校要根據自身的教育底蘊而適當的開設一些大型節日活動并給學生發放一些具有紀念性意義的禮品等,以此增加學生對于學校的歸屬感與學校文化的認同感??傊?,要不斷創新校園節日的組織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節日活動,以此提升學生參與校園節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明確內涵,發揮校園節日的價值引領作用不同的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蘊各不相同,因此在學生主動參與校園節日文化活動之前,學校應通過不同的組織形式將其歷史淵源、文化價值、風俗儀式等完整地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為什么過節?”“不同校園節日的文化內涵都包含了什么?”“應如何過節?”等問題,只有如此,才能夠實現學生對諸多校園節日文化內涵的深層理解,進而使學生自覺融入校園節日活動之中,從而實現校園節日的潛移默化的價值引領作用。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引領。校園節日的娛樂性、休閑性等功能往往為學生所熟知,但蘊含于其中的教育功效這一更為根本性的層面往往為人所忽視,因此,加強校園節日內涵的宣傳是極為必要與必需的。為提升學生對于校園節日文化意蘊的了解,可通過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活動而進行,如開展大型知識講座、辯論會,舉辦校園文化節等活動,其不僅有利于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建構,對其進行科學的價值引領,而且能夠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更加明晰校園節日的本真意涵,進而切實發揮校園節日的價值引領作用。另一方面,要堅實遵循校園節日的儀式等傳統風俗。每個節日都會形成自身獨有的儀式與風俗習慣,如教師節師生之間互贈祝福、小禮物與手工制品等,不僅表達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也傳達了學生對教師的敬愛之情等。那么在校園節日的開展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堅持這些傳統的儀式性活動對于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節日的意涵具有重要價值。所以,應明晰校園節日的教育意涵,切實發揮其教育功效,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師生主動參與,營造和諧的校園節日氛圍氛圍的營造不僅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等方面,而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個體的意志品質、處事方式及其態度等諸多隱性的方面。因此,營造和諧、融洽的校園節日氛圍對于有效發揮其教育意涵具有重要意義。而師生是校園節日活動的主體,是校園節日的主要參與者,必然承擔著營造和諧校園節日氛圍的重任。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在校園節日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可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進行組織、引領、幫助學生,但不能代替學生親身參與的體驗性感受。學生只有親身參與布置節日場所、準備節日所需物資、投身節日的宣傳活動過程等,才能夠更為深刻地領會校園節日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想象力、思維力及實踐操作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本身作為校園節日的主體之一,不應淪為校園節日的設計者、組織者及評價者,而應與學生共同參與校園節日活動的組織開展過程中,實現對于學生的“身教”,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師生作為校園節日的主人,應共同創造和諧的校園節日氛圍,并在這種氛圍中實現共同成長??傊@節日作為一種教育場域,有著其獨特教育性,因此,學校應充分發揮校園節日的正面引領作用,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永慧.中國人對節日的認知表征和行為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4:3-6.
[2]任重遠.道德能力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3]王興賽.自由與實定性的辯證:青年黑格爾實定性批判思想研究(1793—1800)[J].
作者:陳稀稀 劉振文 劉飛凡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