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代新鄉的社會生活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考古發掘(1950年)是在新鄉輝縣市進行的,在該考古工作完成之后發表了第一本考古報告《輝縣發掘報告》,由此可知新鄉在新中國的考古歷史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及新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新鄉這片文明富饒的土地上開展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工作,出土了諸多珍貴文物,填補了新鄉文物史上的諸多空白,也為認識新鄉歷史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如新鄉輝縣市孟莊遺址的發掘,把新鄉歷史從6000年的仰韶文化推至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整體觀之,在新鄉考古發掘及所出土的文物中,漢代墓葬占有一定比重。這些漢代墓葬具有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漢代新鄉地區的社會風貌。
一、新鄉漢代考古概況
自1950年發掘輝縣固圍村戰國、漢墓以來,河南省及新鄉市考古工作者在新鄉地區相繼發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其中包含多個漢代墓葬及遺址,如20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火電廠改擴建發掘漢代墓地、配合京珠高速公路安陽至新鄉段建設所發掘的衛輝倪灣漢代聚落遺址、鳳凰山漢代墓地、王門漢代墓地、原陽西漢墓地等。
(一)輝縣至鳳凰山至衛輝一線考古從2006年3月至2014年元月,在南水北調干渠及支線工程項目中,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對輝縣市百泉墓群、固村墓群、龐村墓群、張雷墓群、趙雷墓群、金河小屯墓群、鳳泉區前郭柳墓群、王門墓群、衛輝市山彪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掘戰國兩漢至唐宋明清時期的墓葬420余座。在此次考古與所出土的文物中,與兩漢時期有關的墓葬占有很大比重。需要指出的是,自輝縣至鳳凰山南麓東西一線,是戰國兩漢墓葬聚集區域,在此處埋藏著大量該時期的豎穴土坑墓、土洞墓、磚室墓。
(二)新鄉縣金堤的發掘2013年4月,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鄉縣焦田莊發掘了黃河故堤遺址,《平原晚報》就此事件相關報道[1]。在該遺址中有兩處古代的黃河大堤,其中一號大堤呈東北-西南走向,共計14層。根據所出土的遺物推斷,此黃河大堤的修建年代為南宋時期,這就與《新鄉縣志》所記“慶元元年(1195),奉召,開鑿新河,于新鄉縣南修石岸14里”相吻合[2]。二號大堤疊壓于一號大堤之下,共計9層。根據疊壓關系、堆積分布特點,以及出土文物殘片,可推斷該號大堤為東漢遺跡,《后漢書•王景傳》對此有所記,“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3],由此可知該號大堤修建于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
(三)全順線材廠東漢大墓的發掘2010年3月,為配合全順線材有限公司西廠區建設,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區西環路發掘了一座大型磚石結構墓葬。該墓葬有高高的夯土封土堆,最高處殘高3米,長寬各有20米,由此可以想象到該墓葬在古代時的高大醒目。然而該墓葬也遭受多次的盜挖與破壞,因為在封土發掘時發現了多個晚期的盜洞。墓葬由墓道、甬道、封門、前室、后室、2個側室等部分組成,儼然一座墓主人生前豪宅的縮影。尤為可貴的是,該墓葬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四角攢尖頂。同時,該漢墓出土了大量隨葬品:陶罐、壺、豆、盤、耳杯、案、井、豬圈、豬、狗、雞等。在此次所出土的文物中,有明器車馬飾件、半兩錢、剪輪五銖錢。文物工作者認為“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分析,該墓的時代應為東漢晚期”[4]。
(四)原陽西漢早期空心磚墓的發掘2015年2月,新鄉市原陽縣文物鉆探隊在對原陽縣文化藝術中心人防工程項目建設區域進行文物鉆探時,在探區中部發現了一處古墓群,初步統計有28座墓葬。為配合基建工程,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人員對此墓葬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此次所發掘的28座墓葬,整齊排列,規劃有序,多兩兩并列分布,考研工作者懷疑為祔葬(合葬),即死后葬于先塋之旁。此28座墓葬均為空心磚墓,隨葬品多為仿銅陶器。在此次的文物挖掘過程中,還發現了鐵劍、銅鏡和半兩錢,以及彩繪陶壺、陶罐。新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斷,該墓葬“為西漢時期古黃河南岸的家族式墓葬群,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5]。此次考古發掘的完成具有雙重意義,不僅有效地保護了該建筑區域的地下文物,提取了大量的考古研究信息,而且也為建設方排除了地下隱患。
二、新鄉漢代時期的社會生活
由上述可知,新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地下埋藏著大量的歷史文物。在新鄉所發掘的眾多文物中,墓葬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尤以漢代墓葬最為豐富。整體觀之,這些文物,尤其是漢代墓葬,基本上折射出當時新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們為認識漢代新鄉的社會風貌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
(一)漢代新鄉的社會文化心理在新鄉所出土的漢墓中,常隨葬一種很特別的陶制飛禽———陶梟(又稱鸮)。陶梟隨葬的現象,僅限新鄉及其周邊地區,如鶴壁、焦作。陶梟隨葬現象具有雙層意味,一方面梟是商代商族的圖騰,崇拜的風俗,由此表明新鄉漢墓的墓主人有一部分是商人的遺民,保留了商人的遺風。這是因為殷商遷都今之安陽,而新鄉與該地相距不遠,由此在所難免地保留了濃厚的殷商文化因子。另一方面梟在漢代又是戰神的象征,由此不難理解在新鄉所發掘的漢墓中,成年男性多隨葬鐵劍、配刀等武器,該現象表明了當時新鄉人的尚武精神。由上述可知,在新鄉所出土的漢墓不只是一件件普通的物品,而是蘊藏著當時該地區濃厚的社會文化心理。
(二)漢代新鄉的莊園經濟形態1994年為配合京珠高速公路安陽至新鄉段的建設,河南省及新鄉市文物考古所在該路段沿線進行了文物調查和挖掘,在衛輝的倪灣發現了大量歷史遺址。在衛輝倪灣遺址中,含有大量與兩漢文化相關的文物,如夯土圍墻、五銖陶錢范。同時在該遺址的聚落區發掘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而在該遺址的聚落區發掘了制陶作坊,同時在此區域發現大量的大型缸、甕、罐等殘片,此乃漢代典型的莊園經濟形態。
(三)漢代新鄉的冶鐵業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考古發掘是在輝縣市進行的,在該市固圍村所發掘的戰國大墓中,首次發現了大量的鐵質生產工具。在新鄉所出土的漢墓文物中,包含著大量的陶灶,其中部分灶上陶釜模印有官營。在這些陶釜上有模印的“內三”“內二”銘文,此乃漢代官鐵營作坊的名稱。其中王門墓地M71出土了一件二孔灶(編號M71:1),而在該灶的兩個釜上,分別模印有“五斗二石,內三”和“內三,三石”字樣,同時在此二釜上均有范線,這顯然是國家鐵官作坊所生產的釜。“五斗”“二石”“三石”是指釜的容量,“內三”是指釜的生產廠家,也即河內郡第三鐵官作坊。新鄉地區所出土的陶釜鐵官銘文,多為“內三”銘文。結合輝縣市所發現的戰國古共城鑄鐵遺址可知,“內三”銘文的鐵官作坊就在輝縣設置。由上可知,在漢代,新鄉的鐵器生產和鑄鐵技術非常發達,不僅能夠生產各種鐵制工具,而且所生產出的鐵制工具非常精美。
(四)漢代新鄉的飲酒習俗漢代新鄉的社會生活,盛行飲酒,這在該地區考古中所出土的文物中得以證實。在新鄉所挖掘的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飲酒器皿,如成套的酒器耳杯以及三足樽,其中在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發現了輝縣市漢墓所出土的一件三足樽,該樽上有用白色顏料所書寫的“酒樽”二字。飲酒器皿為飲酒提供了工具,也是飲酒得以進行的重要保障。再者,在新鄉所挖掘的墓葬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隨葬谷物,這些谷物被裝在陶罐之中,由此為釀酒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新鄉所挖掘的墓葬中包含大量的飲酒器皿及釀酒的原料———谷物,該現象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它在某種程度上映射出漢代新鄉人的生活習俗,從中揭示了飲酒在漢代新鄉社會生活中的盛行。
(五)漢代新鄉的養豬業漢代新鄉的養豬業極為發達。在西漢中晚期的墓葬中開始隨葬陶豬圈明器,降至東漢時期,此現象更為明顯。在新鄉所發掘的漢墓中發現了大量的陶制明器豬圈,這些陶制明器豬圈大多經過精心的設計與科學的規劃,在豬舍的設計和建造方面都非常考究,追求合理實用的最大化,它們均有圈墻,且上有廁所(多數為二層設計,顯然是儲存豬飼料的倉房)。上述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彰顯出漢代新鄉人在養豬方面非常規范,并且已經達到規模化的程度,奠定了漢以后中國的養豬模式。同時這些陶制明器豬圈內多模制母豬及豬仔,有的豬仔多達8只。豬在漢代是財富的代表,也是漢代人生活品的重要構成部分,由此成為時人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再者,王門墓地M27出土了一件豬圈(編號M27:46),它的廁頂二面坡懸山內脊上刻有“大將軍李一”的字樣。李一是該墓的主人,豬圈內所放置的模印印有一頭奔跑狀的豬。此豬獠牙明顯,具有野性,應該是一頭公種豬。由于該公種豬在李一生前為他帶來了財富,故李一死后把該公種豬封號隨葬,由此足見當時新鄉人非常重視對豬品種的選擇培育。總而言之,在新鄉所發掘的漢墓中發現大量與豬相關的文物,其中以陶制明器豬圈最具代表性,此現象具有雙重的歷史文化價值,一方面它在某種程度上映射出當時新鄉的養豬業非常規范,另一方面也從側面暗示了當時新鄉人對養豬業的重視,而在這其中蘊藏著他們對能夠給他們帶來財富的相關物品的珍重,也從中體現出他們對財富價值追求的心理。
(六)漢代新鄉的城邑經濟新鄉縣金堤的發掘,證實了黃河在漢代新鄉的走向,是從新鄉延津折向北經滑縣東流。黃河在新鄉的流經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首先,它為新鄉提供了重要的農業灌溉用水,由此促使時之新鄉農業的發展,而農業的發展又為當時新鄉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其次,它為當地居民以及牲畜提供了重要的用水。在上述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漢代新鄉的人口繁衍迅速并且沿黃河兩岸集聚,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城邑。在漢代,新鄉的城邑經濟發達,城邑密集度高,如寧(獲嘉)、南陽(獲嘉)、凡(輝縣)、共(輝縣)、新中(新鄉縣)、汲(衛輝)、扈(原陽)、圈(原陽)、踐土(原陽)、市丘(延津)、清丘(封丘)、黃池(封丘)。上述城邑在新鄉所出土的文物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詳情可參看相關文物。再者,在新鄉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大量與經濟活動相關的物件,如原陽西漢早期空心磚墓中的鐵劍、銅鏡、半兩錢、彩繪陶壺、陶罐,衛輝倪灣遺址中的制陶作坊,在輝縣市固圍村所發掘的鐵質生產工具。上述文物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漢代新鄉經濟之發達,其中在手工業方面尤為突出。
三、結語
新鄉歷史文物豐富,歷史遺跡遍布各處,其中以漢墓葬最具代表性。迄今在新鄉發掘出多個漢代墓葬,而這些漢代墓葬不再僅僅是一件件普通的物件,而是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從多個角度映射出漢代新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原了新鄉的社會歷史面貌,且對于認識新鄉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脊殴ぷ鞯囊饬x,不僅在于發現、搶救、保護古代文明,而且重在闡釋古代文明的價值,因此對于新鄉所出土的珍貴歷史文物及挖掘的寶貴歷史遺跡,不僅要更好地予以保護,更應該闡釋它們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以此配合新鄉市委、市政府的文化強市戰略,努力推動新鄉由文物資源大市向文物資源強市、由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資源強市的轉變,更好地服務于新鄉的社會經濟發展,使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勾鮮瑞 李慧萍 單位:輝縣市博物館 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