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漢代文化交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止水帶熱硫化焊接的基本工藝是在兩條橡膠止水帶搭接處放入止水帶焊接專用生膠片,控制溫度、時間,用硫化焊接機進行焊接,焊接機對止水帶搭接接頭進行加熱加壓,使位于兩個止水帶接頭之間的生膠片熔化,生膠片與橡膠止水帶接頭處的硫化膠材料相似,親和作用力大,生膠片里的硫化劑擴散至接觸界面,與硫化膠內剩余的雙鍵發生交聯反應,形成共硫化體系,使接頭處連為一體。再通過足夠的擠壓力,實現兩條止水帶之間的緊密粘接,從而達到止水帶熱硫化焊接防水的要求。
二、橡膠止水帶熱硫化焊接工藝流程
止水帶端頭切割整齊并打磨平整,上下對正在止水帶接縫位置放置止水帶專用生膠片(寬10cm,長35cm)用手將接縫處生膠片壓實密貼接通電源,對焊機進行預熱將止水帶平鋪在焊機底板上,位置對正夾緊模具,用手輪進行鎖緊接通熱硫化焊機,溫度調整至145℃將加熱時間調整為10分鐘,冷卻時間調整為8分鐘至指示燈亮起關閉電源對止水帶焊接質量進行檢查,合格后進行止水帶安裝。四、焊接工藝操作要點
1準備階段
在進行止水帶焊接工作前應做好準備工作,工作場地應清除現場易燃易爆物品、強熱源、油類或強烈氧化作用溶劑等,保持場地整潔。準備好磨光機及焊接設備,本標段采用的焊接設備為溫州泳恒科技公司生產的YH-8030型號止水帶焊接機。首先將水箱內所有配件取出,把水泵放好,并向水箱注水,注水后水箱水位應高于水泵,低于出水口。然后將熱硫化焊機進行線路連接,熱硫化焊機采用三相四線交流電源,電源線與溫控箱電源接頭連接,將控制電箱與焊接模具進行連接,再將焊接模具打開,上下兩面均勻涂刷機油,防止機具在高溫條件下與止水帶粘結。將兩條止水帶接頭切割整齊,用磨光機將需要焊接的兩個接頭上的膠梗及污漬全部打磨,使止水帶粘合面平整且無污漬??v向打磨長度為10~15cm。
2熱熔階段
橡膠止水帶熱硫化焊接時間短、效率高,全程自動化,非常方便。事先接通電源,對焊機進行預熱,預熱的溫度沒有固定的標準,可根據現場氣溫的高低以及施工條件來定,一般的情況下預熱不超過20分鐘。先將一條止水帶接頭放入熱熔模具中,使其打磨面朝上水平放置,取出專用生膠片(生膠片是隨焊機一起購買配置),生膠片長約35cm,寬10cm,將其粘在止水帶上,然后將另一條止水帶打磨面朝下放置,位置對正,與第一條止水帶搭接長度不小于10cm,用手將止水帶與生膠片壓實密貼,夾緊模具,并用手輪鎖緊。將水泵電源接通,在熱硫化焊機溫度控制箱的溫度調節器上將熱硫化焊機加熱溫度調為145℃,將加熱時間調整到10分鐘左右,將冷卻固化時間調整到8分鐘左右,按下電源開關,再按下啟動開關,焊接機開始工作,直至指示燈亮起,焊接完成,拆除加固裝置檢查接縫處質量。
3質量控制要點
由于橡膠止水帶在隧道施工縫中具有重要作用,應嚴格控制其焊接接頭質量。焊接質量的控制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注意:
(1)作業工人必須熟悉操作流程,工具準備到位。橡膠止水帶接頭熱硫化焊接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嚴格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進行作業操作;
(2)清除焊接場地周圍存在的易燃易爆物品、強氧化劑、油類等物品,防止橡膠止水帶受到氧化侵蝕和污染。熱熔焊接不宜在低溫環境施工,適宜溫度在5℃~30℃范圍內;
(3)止水帶連接前需對連接位置的兩端止水帶進行打磨處理,使其表面清潔,寬度不小于10cm。焊接前,止水帶擺放時止水帶肋紋應與底板對應凹槽對齊,焊接時需控制好焊接溫度,防止溫度過高造成止水帶起泡;
關鍵詞: 漢字教學非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諸多模塊中,漢字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難點和重點。由于漢字復雜的立體結構及音形意相結合的獨有特征,很多外國留學生都認為漢字學習無規律可循,便產生畏難情緒,出現開始逃避漢字學習。特別是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因為漢字與拼音文字大相徑庭,所以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一下無章可循,喪失信心。漢字教學在初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對不同文化圈的留學生進行專門系統的漢字知識教學是勢在必行的。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不同文化圈的留學生初次接觸漢字的不同心理表現,有針對性地分析不同文化圈的學生漢字的學習情況,并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及建議,以期對外漢語的教學有幫助。
一、分析不同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對漢字的認知情況
漢字和拼音文字是兩種不同的文字體系,因此使用拼音文字的學生認知漢字有著許多障礙。漢字是一種形體與意義緊密結合的意音文字,無論是與歐美國家的拼音文字還是與日韓國家的拼音文字相比,漢字的形體均有所不同,而且漢字的構造表現一直以來都是字形、字音、字義三者之間的緊密結合體,因為漢字豐富的文化知識及復雜的結構,所以不同文化圈的學生對漢字的認知有著不同的表現。非漢字文化圈和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初次接觸到漢字筆畫表時,因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從未接觸過漢字,所以在不了解筆畫的規律和意義的情況下,常常都是模擬拼音文字的構字方法,將漢字的筆畫隨意組合,認為漢字就是用這些筆畫組成的一幅畫;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如韓國的留學生們,因他們國家的文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多從小學開始就學習書法、寫漢字,盡管韓國語語系與漢語完全不同,但是韓國學生卻屬于有著漢字背景的人,對漢字的認知不同于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對漢字有著感性的認識,即我們俗稱的字感。除了韓國外,還有日本等東方國家的人,很多人對漢字有印象,不能說每個人都能較清楚地寫出漢字,但是這種對漢字的感覺是似曾相識的,所以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看到漢字的筆畫就能夠有目的地將筆畫組合成一些偏旁部首,較好地模擬出漢字的框架。
二、分析不同文化圈對漢字教學的影響
由于漢字和拼音文字的差異很大,因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順利地進行漢字教學并不容易。拼音文字為表音文字,字形為單向線性排列,構造簡單,主要依靠聽覺感知。而漢字是多行進行,呈三維立體結構,構造復雜,表音度低,表義度高,并不直接表音,對視覺感知要求較高,內含信息量豐富。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母語文字背景為拼音文字,不僅可以直接拼讀,而且是單維結構,拼讀和記識都較為方便。漢字是聲、韻、調兼備而內隱的表意文字,形式上是音意結合的平面圖形,筆畫多向行進,且重疊交叉,比較復雜。因此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最初接觸到漢字時往往會視覺混亂,讀寫都不得要領。初識漢字的留學生眼中的漢字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抽象符號,所以他們只能照貓畫虎、盲目描畫,耗時費力,卻又事倍功半。也正是因為拼音文字的影響,在實際的漢字教學中確實難以改變學生的固有思維,因為他們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母語思維及表達方式,所以他們對漢字并沒有感覺,只是覺得漢字的書寫就是畫畫,并不理解漢字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對于非漢字文化圈學生來說,最大的困難不是理解漢字的意思,而是心理認知的扭轉。
屬于漢字文化圈的東南亞國家至今在日常生活和文化教育中都頻繁接觸漢字,受東方文化的影響,雖然文字體系不同,但是韓國、日本等國對漢字的字形結構并不陌生,在這些國家中有很多學生從小就接觸過漢字,他們中的很多人會寫繁體的漢字,練習過毛筆字。所以韓國留學生對漢字有著強烈的認知感,絕大部分學生對漢字有初步的認識,能通過存在于腦海的漢字基本信息,進行模擬和組合。但是因為這些漢字文化圈學生對漢字的認知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所以在漢字教學中很多學生憑借自己的印象畫出漢字,而不是寫出漢字,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漢字的文化意義,只是憑印象畫而已,在漢字學習中不得要領,書寫中常常出現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存在的不是心理認知的改變問題,而是改變認知習慣的問題。
三、教學建議
對于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第二語言的學習基本通過“模仿”、“強化”這些方法。因為開始接觸一個新的文字體系,他們原有的文字知識對現有的學習不僅沒有幫助,反而經常會干擾漢字學習,即我們所說的負遷移。因此,不能急于將漢字體系灌輸給學生,強制要求學生理解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記憶完整的字形結構,這對于沒有任何漢語背景的留學生來說都比較困難而且不現實。他們雖然對漢字容易產生混亂,但在課堂實踐中可以發現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對漢字的反應不是沒有,大部分人都是本著從拼音文字的思路出發,從“嘗試”的心理出發,通過漢字筆畫直觀的刺激,嘗試筆畫隨意組合,任意排列,直至成功寫出漢字。因此,對于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教師可以采用“嘗試模擬法”,充分利用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漢字學習的積極心理,正確分析并理解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將漢字筆畫寫在卡片上,鼓勵他們不斷地嘗試組合,從中找到學習漢字的樂趣。然后讓學生模仿教師書寫漢字,逐漸確立學生對漢字部件的認知,一方面使學生適應方塊漢字,漸進式地改變原有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另一方面為學生寫漢字打下基礎。待學生對漢字有了基本概念和輪廓、適應漢字的立體結構后,教師就可以開始系統地介紹漢字這一新的文字體系了。
針對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他們認識和學習漢字的過程是憑感覺、記憶的一種再加工,即使在沒有系統學習的情況下,他們也能模擬出漢字的框架。所以對于這類學生,為了更好地培養他們對漢字的字感,我們可以通過“實際練習法”進行鼓勵式教學,利用學生的已知信息,幫助學生在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間建立聯系。通過組織學生看電影、漢字書寫比賽等多種方式去喚醒他們的認知信息,充實學生的記憶庫,讓漢字的筆畫和字形在學生的大腦中逐步形成,逐漸擴充學生的漢字信息,也就是讓他們進行大量的漢字識別,使學生積累一定漢字量,達到一種自我激活的狀態。在漢字書寫的練習中教師應耐心強調相近漢字的筆畫、結構等,分析對比相近結構的漢字,使學生逐漸改變自己對漢字原有的認知習慣,認真準確地書寫和理解漢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增加閱讀量,培養理解和使用漢字的習慣和能力。學會的漢字越多,理解的詞匯就越多,閱讀理解的能力就越強,因而通過閱讀可以鞏固已學漢字,在語篇的環境下進一步強化漢字的理解和記憶。
總之,不論是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還是漢字文化圈的學生,我們教學的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使他們靈活運用漢語。對于初學漢語的留學生來說,漢字的學習會為他們將來漢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漢字教學至關重要。然而一味地進行漢字“模式化灌輸”是行不通的,先要了解學生學習漢字的初期心理,其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漢字,從而更好地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參考文獻:
[1]趙金銘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5.
[2]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劉著.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4]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此次山東博物館策劃推出的“山東地區兩漢文明展”側重于多元化地展示山東地區漢代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弘揚山東地區漢代的輝煌文明。該展覽由山東博物館主創,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淄博市博物館、齊故城遺址博物館、青州市博物館和巨野縣博物館六家文博單位的支持下,于2016年7月26日開幕,展期為三個月(圖一)。
一、展覽構思及內容設計
此次展覽以山東地區發現的漢代大型諸侯王墓為主體,包括巨野紅土山漢墓(昌邑王)、章丘洛莊漢墓(呂王)、臨淄大武漢墓(齊王)、曲阜九龍山漢墓(魯王)、長清雙乳山漢墓(濟北王)和青州香山漢墓(淄川王)等六個大型漢墓出土的文物精品為主,兼顧其它重要的遺址、墓葬中發現的精品,各類展品盜看锏290件(套)。本次展覽是諸侯王大墓珍貴文物的首次聚集,眾多展品均為首次亮相。
展覽設計以漢代諸侯王貴族的生活為主線,分優雅生活、寶馬華車、事死如生、文化交流、藝術之美五個單元,以直觀清晰的方式條分縷析地展示了山東地區近年來的漢代文化研究成果,更是與古羅馬帝國文物展同時推出,將歷史上同一時期鼎力世界的兩大帝國的文明精華一同展現在觀眾面前,展現了擁有雄厚歷史積淀的泱泱大國風范。
在展品的遴選上,我們優中選優地將展品以最合理的方式組合排列,盡可能地展示漢代山東地區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鼎食宴舞的優雅日常(圖二),到寶馬華車的雍容出行(圖三、圖四),再到事死如生的隆重喪葬(圖五),生動地鋪陳出一張張漢代諸侯王奢華生活的圖景。
漢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活躍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享譽中外,而海陸交通便捷的山東,作為絲綢制作的中心之一,無疑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展覽的文化交流篇章重點展示山東出土的帶有鮮明外來因素的展品,與同時開展的古羅馬帝國文物展形成呼應(圖六)。
藝術之美篇章主要展現漢代的書寫及雕塑藝術。漢代文字從篆書發展為書寫更為簡便的隸書,遺留下來的竹簡、印章和碑刻生動地詮釋著書寫藝術的內涵。東漢時期,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西方的雕塑藝術與本地的雕刻藝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代雕塑(圖一)。
整個展覽以漢代山東地區的精品文物貫穿主線,多方位全面展示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物質的展品為載體反映漢代人的精神世界。此外,展廳和展陳背板的形式設計別具匠心,用鮮明的漢代元素營造出漢風浩蕩的親身體驗,給觀眾帶來一場難忘的漢文明之旅。
二、漢代的精神文化生
活及精品文物展示
1、“事死如生”概念的形象體現
在中國古代,人們相信人死之后在陰間仍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因而對待死者也應該“事死如事生”,所以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隨葬品多仿照生前?!盾髯?禮論》記載:“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鼻貪h時期,這種喪葬觀念在貴族墓葬中得以鮮明的體現,也方便了我們從墓葬中直接獲得關于當時社會文化體系的直接資料。此次展覽中的展品絕大多數出土于漢代山東地區的諸侯王墓,可以說是“事死如生”的喪葬觀最生動的體現,為我們展示出漢代諸侯王貴族的真實生活畫面。
漢代是中國建筑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建筑形式和門類已經相當完備?,F實生活中的門闕、亭臺樓閣、苑囿等建筑范式,常以陶塑和石刻漢畫等形式出現在墓葬中。漢代方士公孫卿曾言“仙人好樓居”,認為仙人都是住在高樓之處,因此漢代貴族豪強熱衷修建高樓(圖七)。墓葬中陪葬的陶樓既含有此寓意,也表達了對生前居所的沿用之意。
作為漢代山東地區的最高等級貴族,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類用度必然是極為細致講究的,先拋開各類精巧美觀的器物不談,單從隨葬的各類陶俑就可見一斑。各種侍從俑可以隨時為墓主人提供貼心的服務,樂舞俑為宴饗助興,兵馬俑保衛墓主人的安全,各種陶俑成為漢墓中最常見的陪葬品之一(圖八)。
2、煉丹術及其精神追求
煉丹始于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時期,秦漢兩代開始盛行。人們從金、玉不朽的特性出發,試圖用鉛、汞、硫、砷等重金屬煉制黃金,雖制成了多種貌似黃金白銀的假金,但也創造出了多種煉丹儀器和提煉藥品的方法。東漢魏伯陽編著的《參同契》是我國第一部煉丹術著作,也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煉丹書。服食丹藥、長生升仙在漢代以及后世成為帝王貴族們的熱衷,雖然長生不老未曾實現,但是煉丹術的發展間接地促進了火藥的發明,成為影響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之一,享譽中外。
此次展出的一組煉丹器物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展品為巨野紅土山昌邑王劉m墓出土的盛放丹藥的鼎、丹藥、藥匙、藥杵臼(圖九)。這件銅鼎出土時發現盛有丹藥,同出的藥匙和杵臼也是制作丹藥的器具。這組展品生動地表現了漢代人追求長生的愿景,與文獻記載的漢代貴族乃至帝王煉丹求仙的記載相吻合。
3、日用器中體現的精湛工藝和美學價值
宴饗在漢代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飲食器物因而成為漢代文物中的大宗。山東地區諸侯王墓出土的各類飲食器華麗精美、設計巧妙,是漢代貴族奢華生活的最有力的體現,也反映了漢代工匠高超的鍛造技藝和審美水準。
臨淄商王墓出土的錯金銀銅盒(圖十),通高12.4厘米,腹徑15厘米,極為精巧雅致。整個器物紋飾繁復有序,器腹和蓋面飾多周錯金銀花紋。器蓋上紋飾極為精美形象,五周錯銀細弦紋將紋飾劃為內外兩區,內區為雙龍雙鹿紋,外區則飾龍鳳紋和虎紋。龍體彎曲似騰云,雙鹿兩角相柢,臥虎張口而嘯,飛鳳張喙而鳴。龍鳳虎鹿皆為首部錯金,身飾錯銀斜線和鱗狀紋,空白處飾有卷云紋。整個圖案龍騰鳳舞,虎臥鹿柢,頗具動感。此外,盒的內地和蓋內各鑄刻“鈞奠”二字。出土時盒內盛有大棗,棗肉已經干癟,可能為祭奠所用。
臨淄商王墓出土的一件青銅汲酒器造型獨特,設計精巧,頗為引人注目(圖十一)。該器物通高65.2厘米,其中長柄近60厘米,呈竹管狀,下接平底、中空、形如荷蕾的球形器,球形器腹徑7.2厘米。柄外表為四竹節形,柄端封閉并飾龍首銜環。在龍首之下第二竹節處有一長方形孔,與球形器底部中央的圓孔互相貫通。使用時,手握柄將球形器沒入酒水中,手指按壓柄上方的孔洞,同時將器物從酒水中提出,再將器物移入接盛酒水的酒具,松開按壓柄部孔洞的手指,酒水隨即進入酒具嘲。這是利用氣壓原理來汲酒的精巧器物,生動地體現了漢代工匠的巧思構想,也是漢代科技發展的成果體現。
4、絲綢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山東發現的西漢時期的金銀器雖數量不多,但特征鮮明,其中有些器物風格與中國迥然不同,帶有濃郁的西域文化特色。在傳入中國之后,中國工匠依據本土傳統對其加以改造,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極富特色的典型器物。
1978年臨淄大武齊王墓陪葬坑出土的鎏金銅蒜頭壺(圖十二),高42厘米,腹徑21.8厘米,該壺呈直口,細長頸,球形鼓腹,圈足,平底。肩有一對鋪首銜環,頸部上、下和腹中部各飾一周凸弦紋。器蓋為弧面母口,上飾凹弦紋,器蓋中央有一環鈕。該器物口沿下部凸起呈蒜頭形,是帶有典型西域風格的裝飾藝術特征。另外,漢代雖財力充裕,但金質容器比較少見,多以鎏金器替代,此鎏金銅蒜頭壺就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