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種行業開展信用評價的特殊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義上說,企業的本質就是向社會提供產品。在此過程中,企業的信用與企業的產品形影相伴。不同的歷史時期,企業的大信用體系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觀察視角。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中國的企業相繼開展了以彰顯和保障企業信用為宗旨的系列規制。其中,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即是典型的代表。然而,在為我國信用體系取得重要成果而歡欣鼓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產品,各種小信用體系實施的效果不盡相同。筆者自2000年起開始為地勘行業提供“三體系”的認證工作,對此認識和體會頗深。當前,信用認證工作已在各行各業呈現全面推廣之勢。為此,以現有的小信用體系為抓手,在特種行業率先實施“三體系”認證整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信用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一般說來,企業產品可簡單地劃分為實物產品、信息產品、服務產品等不同大類。在不同的行業,其產品不但外觀形式變化多端,而且其生產過程也是大相徑庭。企業的信用是生產關系的外在表現,其特殊性取決于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在此僅以產品質量形成過程為例對企業的信用保障加以剖析。總的來說,生產企業、消費群體、政府部門均以不同的主體身份、參與方式對產品的質量提供相應的保障,但對不同類型的產品,施以的監管監控方式和力度卻不盡相同。
按其過程可分為如下階段。
(1)從業準入階段。在特種行業,主要方式是政府管理部門對企業和個人發放相應的從業準入資質。(2)產品過程階段。一是企業單位為自己制定保障措施;或企業委托中介向社會提供保障體系的第三方認證。二是投資或購買方委托監理單位對產品的生產過程實施監理。三是政府部門對關鍵環節進行強制性的監管及監控。(3)產品終端階段。一是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鑒別。二是政府部門對企業已形成的產品施以的社會化監管與監控。在特種行業,上述的監管過程往往呈現異彩紛呈的形態,其中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這里僅地質勘查行業為例加以說明。(1)從業監管超前放開。計劃經濟體制下,地勘產品的生產單位為“大一統”的國有地勘事業單位,并形成了“行政化”的從業準入和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市場開放初期,仿照建設行業,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企業資質標準。然而,在全面清理市場壁壘的新形勢下,卻因其不與生命財產直接相關而取締。當下,地質勘查領域即將正面臨魚龍混雜、無序競爭的粗放增長之下。(2)過程監管相對乏力。地質勘查工作,是業界公認的“良心活”,其它行業通行的過程監管幾乎統統無能為力。曾幾何時,也試圖將建設行業的監理機制引進該行業,但均以無功而返而告終。再不乏舉上一個案例,東北地區某地質隊,將采樣工的身上綁上GPS,以對其行走的路線進行跟蹤定位。出人意料的是,有位采樣工,空手沿其規定的路線行走,每到一處采樣點,就坐下來抽根煙,當其走到最后一個點,也就是距離“交差”地點最近的一處,將所有的標本一并采完,如此喪失誠信僅僅就為了省下點力氣。(3)產品監管手段欠缺。地質報告一旦形成,如要驗證其質量往往是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其驗證不僅需要時間成本、資金成本,甚至生命成本——進入廢棄的坑道時常會有生命的危險。當下,地質勘查產品質量的形成尚未納入政府部門技術監督的范疇之內,僅僅是在特種行業開展信用認證的迫切性中介方儲量評審之后送交政府部門備案。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還不乏甲 方、乙方合謀欺詐的案例。例如,為了提升金礦的儲量,乙方蓄謀向礦樣中注入金粉,而乙方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順水推舟,等等。上述案例均說明,當下的監管和認證體系均在特種行業存在較大的漏洞或軟肋。地質勘查等特種行業,需要在大信用體系的背景下構建更加完美的信用體制與機制。在傳統的ISO9000質量管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三體系中,質量是直接對接社會的信用性核心,而環境與健康不僅僅是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更是對質量的一種重要支撐和保障,試想在一個環境與健康均無法保障的條件下,是不可能生產出取信于社會的合格產品。然而,三個小體系合成的中體系僅僅是大信用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尚有諸多的空白與環節未能得到填補與保障。
我們從另外一個側面分析,一切“無信用”的行為均可劃分為三個基本類型。
(1)全主觀。不誠信的主觀性突出。明知不可行,硬是“大忽悠”。(2)半主觀。原本是想堅守誠信,但在無奈之下不得不選擇“瞞天過海”。(3)無主觀。堅守誠信的主觀性較強,無奈遭遇“天災人禍”而不得不“忍辱負重”。在此,僅以地勘行業為例,從若干個角度對“半主觀”的不誠信現象加以剖析。其一,礦產勘查投空致使不誠信。礦產資源勘查是典型的風險投資。礦產資源的發現一般要經歷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通過對地勘行業多年來的項目投資進行分析,100個普查項目最終能提交勘探報告的只有5%左右,其中的好礦、大礦只有1%左右。這種投空幾率是客觀的,但業外人士對此并不理解,而將其視為地勘行業不誠信的典型。其二,財務資產風險致使不誠信。地勘行業資質持有單位中80%以上為國有地勘單位。其產業結構為地質勘探、勘察施工、礦業開發、多種經營。其中的地質勘探、勘察施工是項目型產品,連續性差;礦業開發則周期性長;多種經營一般為“小廠小店”,無定型產品。盡管地勘單位目前尚享有事業單位的補貼,但不少的地勘單位資金鏈條仍然吃緊。其三,從業人員心態致使不誠信。地勘行業的艱苦性是不用言表的。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給予地質隊員以相對較好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伴隨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不同單位的經濟狀況良莠不齊,致使野外工作人員的后勤保障不斷與時代步伐拉大差距。尤其是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以致年輕一代無法安心現有的工作,自然也就無法履行應有的承諾。綜上所述,在特種行業開展信用評價不得不充分重視其行業的基本特性。因此,在全面推廣信用等級評價一般模式的同時,更要“因行制宜”地打造特種行業開展信用認證的特種模式。為此,要率先在特種行業開始,整合各種評價標準,打造“大誠信”評價的個性化模式。
其中要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特種行業開展信用評價的重要起點。
(1)把握行業特殊規律認證機構要從“大信用”的高度出發,對每一特殊行業其產品形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誠信”環節作出清楚的界定和客觀的剖析。并依據產生的原因,按照全主觀、半主觀、無主觀進行分類,從而對特種行業的誠信特征有著客觀的掌控。(2)重點考核財務指標需要明確,在諸多的特殊行業,企業的財務資產狀況是企業履行誠信的核心與保障。要根據不同的行業,對不同的財務指標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對應不同的等級標準。同時也要依據企業財務指標的變化即時地對等級作出相應的調節。(3)密切考察企業文化首先要考察企業的單位、個人榮譽稱號獲取情況,對該企業在同行業的名氣和口碑有著基本的把握,同時也要對該企業的“負面”消息有著起碼的認知。此外,還要與企業的員工有著近距離的接觸,觀察他們的精神風貌,洞悉企業制度背后的潛規則。(1)積極推進大信用體系的規劃與實施。信用認證的行業管理部門要及時會同各相關管理部門整合已實施的各種認證體系,盡快從法律層面上確立大信用體系的合理地位。(2)加快推進特種行業認證標準的制定。信用認證行業要在全面推進信用認證普及的基礎上,會同各個特種行業管理部門,有針對性的制定特種行業的認證標準和規范。(3)以政府購買服務推動特種行業認證。在某些特種行業,明確政府投資項目的投標單位必須參與信用等級評價,并以政府出資購買評價作為帶動和引領。(4)加強特種行業認證工作的人才培養。要明確特種行業的信用認證必須有該行業的資深人士參與。適當降低考試標準,以更好的吸納特種行業專業人員加盟信用認證工作。(5)推進特種行業信用認證的宣傳普及。要加大對履行信用正反典型的宣傳,有效提升全社會對特種行業開展信用認證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特種行業信用等級評價的特殊性率先開展特種行業信用評價試點特種行業信用評價的政策性支撐
作者:張力軍 孟琪 單位:遼寧省地質勘探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