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成因及對策范文

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成因及對策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成因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成因及對策

《北京青年研究雜志》2016年第3期

摘要:

作為“第一代網絡原住民”的青少年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場域是網絡世界。網絡世界為青少年學生的學習、交友、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其道德行為的失范提供了可能。青少年學生在網絡中不同程度存在著有意或無意傳播網絡謠言、進行網絡剽竊、實施網絡暴力、實施網絡犯罪等道德失范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青少年學生的生理心理正處于“疾風暴雨”階段、互聯網固有的一些特點以及社會轉型期“價值真空”的存在等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可通過學校教育、政府部門監管、道德榜樣示范等途徑加以解決。

關鍵詞:

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對策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在中國誕生以來,經過二十年的迅猛發展,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網民中以10-2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占總體網民的55.2%,網民中學生的占比最高,為24.6%。[1]另據《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25周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規模為2.77億,占整體網民的42.7%,占青少年總體的79.6%。[2]上述數據顯示,青少年作為“第一代網絡原住民”,是網絡生活的主體力量,也是網絡生活中最活躍、最主要的群體,網絡已成為青少年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伴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和普及,中國社會的各領域、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甚至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道德領域亦然。互聯網在給道德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為道德發展提出了挑戰: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一、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主要表現

“道德失范”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提出的,他認為,道德失范是在社會工業化的過程中,社會大變動造成的“傳統道德的失靈與新道德尚未形成”的社會真空狀態,從而出現社會的道德危機。[3]網絡世界是現實世界的拓展、延伸和反映,從而,網絡道德失范是指“在網絡中個體的道德行為暫時出現某種程度失控的狀況。”[4]青少年學生作為網絡中最主要的力量,其網絡道德行為失范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傳播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5]由于網絡的即時性、便捷性、跨時空性等特點,導致網絡謠言相比較一般謠言而言,其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途徑更多、影響面更大、危害性更強。網絡謠言的蔓延和盛行,不僅會干擾正常網絡秩序,也會對現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甚至嚴重影響。青少年學生思想比較單純,社會經驗不足,面對良莠不齊的海量網絡信息,缺乏辨別真偽的能力,無意或有意成為網絡謠言的傳播者。青少年學生傳播網絡謠言,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一是沒有明確目的,單純為轉發而轉發;二是缺乏獲取真實信息的可靠途徑和辨別真偽信息的能力,無意中轉發了虛假信息,特別是出現在自己網絡社交中的信息,由于是比較熟悉和信任的人的,往往會毫不遲疑地進行轉發;三是盲目信任和崇拜網絡大V,認為他們的信息都是真實可靠的,從而不加思考地直接轉發;四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在網絡上散布虛假但具有吸睛性的謠言,以增加自己社交網絡的訪問量和點擊量;五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為網絡謠言的生產者和傳播者。

(二)進行網絡剽竊

“網絡剽竊指的是非引用性地使用網頁信息,從復制和粘貼幾行文本到購買整個論文和不經允許就使用在線圖像、電影和其他材料等。”[6]網絡剽竊一方面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權、名譽權;另一方面會對網絡道德風氣和現實道德風氣的淳化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不利于青少年學生誠信品質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比較常見的網絡剽竊的形式有:一是照抄照搬網絡中的一些詞句、數據、觀點、內容而不注明出處;二是采用網絡上的圖片、音頻、視頻而不注明來源;三是將網絡上與自己同名同姓的人的成果直接據為己有;四是網上購買學術論文或學位論文。青少年學生進行網絡剽竊,其動機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意剽竊,即青少年學生對什么是網絡剽竊沒有正確的認識,對如何按照程序正確引用網絡信息缺乏清楚的了解;另一種是有意剽竊,即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網絡剽竊,但由于想要完成作業,取得好的分數,獲得老師、同學、家長的獎勵,贏得比賽或得到獎學金,或者是抱著不會被老師發現的僥幸心理等而故意為之。

(三)實施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簡言之就是網民在網絡上實施的暴力行為,它是網民在網絡上使用或發表具有暴力性、侮辱性、攻擊性、傷害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等行為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同時也成為網絡暴力的實施者。青少年學生實施網絡暴力的情況一般有這樣幾種:一是在線聊天時“出口成臟”,使用帶有侮辱性、攻擊性的語言、文字、圖片等;二是發表評論時不從客觀事實出發,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做判斷,且使用暴力性、辱罵性的語言、圖片等;三是在微博、微信平臺上一些充滿暴力、色情的圖片、視頻等;四是成為人肉搜索的參與者甚至是發起者。網絡暴力行為的發生,一方面嚴重污染了網絡環境,另一方面也會給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帶來不利影響,產生抑郁、自卑、恐懼等消極心理,更有甚者會造成精神創傷。

(四)實施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是網絡道德失范行為中最嚴重的一種行為,是指“在互聯網上運用計算機專業知識實施的犯罪行為”。[7]網絡犯罪行為作為一種極端的網絡失范行為,不僅會嚴重威脅網絡秩序和網絡安全,也會對現實社會秩序和安全產生嚴重的威脅和挑戰。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絡的普及,青少年學生上網人數逐年增加,實施網絡犯罪的人數也在增加。青少年學生中常見的網絡犯罪類型主要有:網絡病毒傳播犯罪、網絡侵財類犯罪、網絡色情犯罪等。青少年學生網絡犯罪的一個重要誘因是網絡暴力游戲的不良影響。近年來,隨著網絡游戲(特別是網絡暴力游戲)的普及,使得青少年網絡犯罪中的暴力性程度也不斷增加。據有人對北京市某管教所中關押的310名青少年網絡罪犯進行的調查顯示,因玩網絡游戲而導致搶劫犯罪的占63.9%,強奸犯罪的占23.0%,傷害犯罪的占3.4%,放火犯罪的占4.9%,綁架犯罪的占1.6%。目前我國的網絡游戲中存在著一些宣揚暴力的游戲,這些游戲大量充斥著戰爭、屠殺、暴力等血腥場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導致模仿能力比較強但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的青少年學生仿效暴力行為實施網絡犯罪。

二、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產生的原因

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文章主要從青少年學生主體因素、網絡因素以及社會因素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處于“疾風暴雨”階段

青少年期處于童年期和成人期之間,這個階段的個體面臨生理心理的巨大變化和挑戰。

1.青少年學生的生理出現了顯著變化

對于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來說,最明顯的變化無疑是生理方面,身高體重會顯著增加,第二性征開始出現,性意識迅猛覺醒,認知能力特別是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增長快速。在這一系列生理變化中,最關鍵也是最困擾青少年學生的無疑是性意識的覺醒問題。在這個階段,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想要了解異性、接近異性,甚至愛慕異性。但由于學校的禁止和家長的管束,使他們把對異性的渴望轉移到虛擬的網絡世界。網絡環境在對待“性”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三類特征,包括易接近性、可承受性、可匿名性,為青少年學生探索性問題提供了最佳平臺和渠道。但由于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學生自身的是非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導致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學生極容易誤入歧途。

2.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出現了巨大波動

與生理的顯著變化相伴隨的,是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波動。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心理開始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這一時期面臨的主要任務是自我認同感的建立。在青少年階段,建構一種連貫而穩定的自我認同,對于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自我認同包括個人認同、社會認同、性別認同、種族認同等。面對自身生理的顯著變化和心理的巨大波動,部分青少年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自我的認同出現了迷茫、困惑、矛盾,轉而尋求網絡世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青少年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依據自己的喜好,起不同的網名,修改自己的年齡、性別、身高、長相、民族、信仰等信息來建構一個“理想自我”,實現對自我的認同。青少年學生的自我認同在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中并不總是一致的,有時甚至會相互沖突,這時就需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協調好虛擬自我認同與現實自我認同的關系,避免因混淆虛擬與現實而出現道德失范行為。

(二)互聯網絡的基本特點

容易誘發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互聯網相比較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具有顯著的虛擬性、跨越時空局限性、去中心化和反權威化的特點,這容易誘發活躍于網絡世界中,道德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學生放松對自我的道德要求,發生諸多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問題。

1.網絡具有典型的虛擬性特點

網絡最突出的特點是虛擬性。在網絡世界中,個體是以匿名的形式存在的。每一個網民都可以以“網名”存在,而不需要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同時“網名”可以是多個,這樣網民就可以以“馬甲”的形式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不同的虛擬社群中。真實的社會人在網絡上構成了一個陌生人世界,在這個世界里,網民可以任性地發表評論,而似乎不需要承擔責任。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在虛擬的世界中被消解了。“在網絡中,人們以符號身份存在,不用面對現實社會中活生生的人,不必面臨對他人誠實、負責和講信用等社會道德的直接壓力,使得道德成本過低。由于網絡世界的匿名性和隱蔽性,人就很可能任意行為,不受規范的約束。”[8]這種狀況對于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選擇能力都尚顯幼稚,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更容易放松對自我的道德要求和約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2.網絡具有跨越時空局限的特點

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了物理意義上的時間空間概念,信息在全世界自由傳輸,人們的交往關系也延伸到世界各個角落,整個世界成為了一個“地球村”。“在互聯網上,坐在家里就可以通過指尖和眼睛去感觸世界,去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的各種信息。現實世界對人具有絕對限制力的如國家與國家、城市與鄉村、大陸與海洋、過去與現在等,統統都變成數字符號,都變得容易控制,時空似乎失去了原有的意義。”[9]生活于互聯網世界中的青少年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的這一優勢,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獲得更多同伴的情感支持。但與此同時,青少年學生在網絡上與具有不同道德觀念、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碰撞,容易形成不同道德價值觀的沖突與對立,出現道德選擇的困惑。而當個體面對多樣化的道德無從選擇時,“道德空場”隨之出現,道德規范的制約作用隨之喪失,失范行為也就容易出現了。

3.網絡具有去中心化、反權威化的特點

互聯網的出現,使人類歷史上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實現了從“單向傳播”轉化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交互式傳播”,傳播影響力由壟斷化、權威化、集中化轉變為非壟斷化、反權威化、全民化,傳播內容由系統有限轉變為碎片海量,傳播結構由“金字塔型”轉變為扁平化。互聯網的這種“去中心化”和“反權威化”的特征,帶有明顯的“后現代”特質。而“后現代”是容易產生道德危機的,因為這一時代“是一個強烈地感受到了道德模糊性的時代,這個時代給我們提供了以前從未享受過的選擇自由,同時也把我們拋入了一種以前從未如此令人煩惱的不確定狀態。后現代的個體喪失了可以信賴或可以永久信賴的權威。”[10]青少年學生在網絡上面對更加模糊不清的道德、面對權威的消解、面對自己就是信息者的現實,放縱自我,享受道德不在場的狂歡,出現道德失范行為,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三)社會轉型期“價值真空”的存在是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現實土壤

虛擬世界中的道德問題并不虛擬,而是有著深刻的現實根源,是現實道德問題在網絡空間中的折射和反映。中國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會轉型,帶來了社會的一系列深刻變化,包括在道德領域引發的道德危機。社會轉型期往往是道德行為失范頻發的時期,原因在于面對社會各方面的急劇變化,傳統的道德規范已不能完全適應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道德規范的失效和瓦解成為必然,而與此同時,新的符合并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規范尚未建立,從而,在傳統道德規范失效與新道德規范缺位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所謂的社會“價值真空”。面對“價值真空”狀態,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價值標準出發行為處事,有的人選擇追求高尚的道德,有的人選擇固守傳統的道德,有的人選擇推崇西方的道德,有的人遵循著最基礎的“底線道德”,有的人卻不斷打破道德底線。面對缺少主導性、共識性的多樣化的社會道德現狀,人們出現道德選擇的困惑,道德失范問題頻發就是邏輯上的必然了。這對于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的青少年學生來說,其道德選擇的困惑更大,道德失范問題更嚴重。

三、解決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具體對策

解決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協同配合、多措并舉,為他們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道德環境和現實道德環境,提高其道德素質特別是網絡道德素質,引導他們不僅在現實中,而且在網絡中做一個守德守法的好公民。

(一)學校要加強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形成規范的網絡道德行為,主渠道就是學校對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然而,在已有的學校教育中,還存在重視現實道德教育,忽視網絡道德教育;重視網絡技術的訓練,忽視網絡倫理的培養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少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知識缺乏,網絡道德意識不強,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對此,就需要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全面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養成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良好行為習慣。具體來說,一方面,學校要順應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潮流,遵循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的網絡化新特點,在教育理念、內容、方法、手段、課程設置、教師素質要求等方面增加網絡道德的比重,凸顯網絡道德的重要價值,幫助青少年學生形成完備的網絡道德體系,引導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另一方面,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與網絡道德相關的實踐活動,讓青少年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實踐網絡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模式。

(二)引導青少年學生自覺踐行《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

2001年11月22日上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向社會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辱罵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這是國家層面首次為青少年的網絡行為制定的道德標準,通過“六個要,六個不”為青少年的網絡行為提供了明確的道德依據。為使《公約》的內容真正內化到青少年學生的內心,外化到行為中,自覺按照網絡行為道德規范使用網絡,一方面需要社會、學校、家庭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廣泛宣傳,讓《公約》的具體內容深入到青少年學生的內心,成為他們思想道德意識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在使用網絡時自覺踐行《公約》內容,可組織征文比賽、演講比賽、團日活動、辯論賽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在親身參與中學習網絡道德規范,增強網絡道德意識,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擾,養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網絡生活方式,爭做遵守網絡道德的模范。

(三)政府部門多拳出擊為青少年學生建起網絡安全閘門

為防止青少年學生在網絡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而出現道德行為失范問題,政府部門應該積極作為,加強網絡監督與管理,努力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建立一道綠色保護屏障。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吸引力、有特色、深受青少年學生喜歡的公益主題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為青少年學生學習和接受有益信息搭建平臺;其次,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要加大對青少年學生為主要用戶的網站、應用、環節進行嚴格監督管理,及時將有害信息過濾,隔斷有害信息對青少年學生的侵蝕,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建起一道安全閘門;最后,文化部要加強對網絡文化市場的審查和監管,尤其是深受青少年學生喜歡的網絡游戲、網絡音樂、網絡視頻及網絡文學。據《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資料顯示,“偏重網絡娛樂類應用是青少年網民最重要的特點。青少年網民使用網絡音樂、網絡游戲、網絡視頻和網絡文學這四類應用的比例均高于網民總體水平,其中網絡游戲高出7.9個百分點”。[11]為了吸引青少年學生的注意,這四類應用中不乏存在大量暴力、血腥、色情、低俗等不良信息和內容,這無疑會導致求新求異心理強、辨別能力弱、自控力差的青少年學生沉溺其中,甚至上癮,這不僅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而且也會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引發道德失范、行為越軌甚至違法犯罪。這就需要文化部加大對這幾類應用的審查監管,杜絕不良信息的存在和傳播,建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為青少年學生在網絡世界里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四)發揮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現實道德水平

一般而言,在現實生活中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遵守道德規范的狀況也相對較好;很難想象,在有約束性的現實生活中都道德行為失范的人,在缺乏約束性的虛擬世界會遵守道德規范。因此,在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網絡道德行為的培養中,離不開對其進行現實道德行為的培養。處于青少年階段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其突出特點是觀察模仿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喜歡形象、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反感單調乏味的道德說教。遵循青少年學生的這一思想行為特點和學習方式,對其進行道德行為的教育培養中,可以充分發揮道德模范的示范引導作用。道德模范是社會的道德標桿,是鮮活的價值觀,是青少年學生學習效仿的對象,“榜樣表現出觀察者原本不具備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通過觀察,觀察者也能形成同樣形式的思維和行為。”[12]具體來說,首先,在道德模范的選擇方面,除了全國道德模范外,還要盡可能選擇青少年學生熟悉的社會公眾人物如名人、明星,教師,學生中的優秀代表等,為他們提供可敬可親可學榜樣;其次,在道德模范宣傳內容方面,要避免“假、大、空”和任意拔高,注意緊密結合青少年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促使他們在學習時產生情感的共鳴,主動向道德模范看齊,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最后,在道德模范的宣傳手段方面,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機結合,既充分利用校報校刊、展板櫥窗、校園廣播等傳統媒體,又廣泛運用青少年學生喜歡的新媒體如微信、微博、QQ、論壇、校園網絡等,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化的把道德模范宣傳好,為他們學習好道德模范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文)。

[2][11]《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

[3]宜兆凱:《道德社會學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頁。

[4]檀傳寶:《網絡環境與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頁。

[5]《網絡謠言》。

[6][美]喀薇麗•薩布拉瑪妮安、[捷克]大衛•斯邁赫:《數字化的青年媒體在發展中的作用》,雷靂、馬曉輝、張國華、周浩譯,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21頁。

[7]劉守芬、孫曉芳:《論網絡犯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8]湯怡:《網絡傳播視域下的倫理失范與道德規制》,《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第3期。

[9]劉行:《論網絡世界的道德失范與重構》,《現代傳播》,2004年第4期。

[10][英]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倫理學》,張成崗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頁。

[12][美]班杜拉著:《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冊)》,林穎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頁。

作者:陳淑麗 柏楊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另类自拍| 欧美激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电影| 天天躁夜夜躁狂狂躁综合| 大肚子孕妇交xxxgif|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工作女郎在线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欧美www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图片| 白丝袜美女羞羞漫画| 又黄又爽免费视频| 邻居少妇张开腿让我爽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 好吊妞视频在线|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新版bt天堂资源在线| 久久亚洲欧美日本精品|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www在线| 欧美日韩一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看看镜子里我是怎么c哭你的| 午夜看一级特黄a大片| 色yeye香蕉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给我免费播放片黄色|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 无料エロ同人志エロ漫汉化|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播|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黑人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 波多野结衣之cesd819| 人妻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窝窝午夜看片国产精品人体宴| 啊灬啊别停老师灬用力啊视频| 蜜桃成熟时2005|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