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核素治療患者出院輻射監測系統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徽科技雜志》2016年第6期
摘要:
甲狀腺癌是近20多年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實體惡性腫瘤,絕大多數(≥80%)的甲狀腺癌可以通過徹底的外科手術切除結合放射性131I治療達到非常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提供一種可靠、有效的人體輻射測量系統,對病人攜帶的放射性活度進行相對定量的測定,以做出客觀的評估,對提高環境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分化型甲狀腺癌;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療;蓋革-米勒G-M;計數管
甲狀腺癌是近20多年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實體惡性腫瘤,年均增長6.2%,是占女性惡性腫瘤第5位的常見腫瘤。甲狀腺癌有分化型甲狀腺癌(包括乳頭狀癌、濾泡狀癌、乳頭濾泡混合癌)、髓樣癌、鱗癌和未分化癌等[1,2]。分化型甲狀腺癌約占甲狀腺癌總數的80%,目前多采用“外科手術+131I+甲狀腺激素抑制”方案進行綜合治療,可以降低復發,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經過這種綜合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總體10年存活率可高達85%。即使有身體其他部位的轉移,分化型甲狀腺癌的10年生存率也可達25%~40%[3]。131I的物理半衰期為8.02天,采用131I進行甲狀腺癌術后治療的病人,給藥量在100~200mCi左右,有資料稱≥30mCi就需要隔離[4]。由于沒有檢測手段,國內普遍采取隔離1周的方法。現通過提供一種可靠、有效的人體輻射測量系統,對病人攜帶的放射性活度進行相對定量的測定,做出客觀的評估,對提高環境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該系統設備已進行臨床試驗,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一、主要研究內容
首先,本研究需要尋找一種適合的探測器來檢測放射性同位素的強度。其次,要確定不同的轉換模型以適應臨床需求。第三,由于患者甲狀腺癌術后進行大劑量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療,探測其體內核素水平需要有效屏蔽隔離,以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
二、解決方案
1.放射性核素探測傳感器及防護屏的選擇
目前,核醫學領域最為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探測傳感器主要有3種。一是碘化鈉(鉈)NaI(Tl)晶體+半導體傳感器,即雪崩二極管(如德國進口SiPM芯片)。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領先的核探測傳感器技術,具有探測效率高、靈敏度高、體積小、工作電壓低(30DCV)、可靠性高、能量分辨率高等優點,但是價格很高。二是碘化鈉(鉈)NaI(Tl)晶體+光電倍增管(如國產GDB44)。該技術具有探測效率高、靈敏度高、可靠性高、能量分辨率高等優點,但也存在體積較大、工作電壓高(500~2000DCV)、價格偏高等問題。三是蓋革-米勒G-M計數管。這是一種最為經典的放射性核素探測傳感器,是H.蓋革和P.米勒在1928年發明的。該傳感器的特點是可靠性高、造價低廉、使用方便、探測范圍廣泛,至今仍然普遍地應用于核物理學、醫學、粒子物理學及工業領域,其缺點是能量分辨率低、探測效率不高。對以上3種傳感器進行實際選型,最終確定了GJ4402型G-M計數管作為探測器的方案。同時,根據臨床試驗,設計了探測器的鉛防護屏及鉛準直器。
2.探測方案
確定通過放射性核素探測器得到的是計數,需要轉換為臨床需要的計量單位。探測要求:患者距設備1m進行測量,注意保持測量位置的一致性以及避免其他患者對測量的干擾。方案1:activity=counti×dosecount0。其中,activity是測量的活度,單位為mCi;count0是服藥后測量的計數;counti是服藥后第i天測量的計數,i≥1;dose為病人口服的131I劑量,單位為mCi。當測量的活度≤30mCi時,患者即達到出院標準[4]。此方案經臨床試驗,臨床病例65例,已得到驗證,符合設計要求。方案2:以測量的有效劑量率作為患者出院的標準,使用美國進口表面沾污儀InspectorAlertIA-V2作為有效劑量率探測標準,經過最小二乘法得到擬合標準曲線。此方案經臨床試驗,臨床病例300余例,已得到驗證,符合設計要求。
3.軟件選擇
采用USR-TCP232-M4網絡模塊作為設備與上位計算機連接手段,選用了海康威視3Q10(帶有移動云臺)與海康威視3410網絡攝像頭,具有網絡對話功能,實現遠距離控制操作測量,有效地保證了操作人員與患者的隔離。本軟件具有數據庫功能,能夠實時抓拍病人影像,可以與病人進行音視頻交流,同時還具有出具檢測報告單等功能。
三、研究成果與展望
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核心技術點:γ射線探測器篩選;準直器測量范圍及屏蔽設計;患者圖像資料采集;環境本底活度測量和扣除功能;臨床患者數據庫操作;患者有效劑量率測量功能;出具相關報告功能。系統使用G-M計數管對高劑量核素治療患者進行有效劑量率檢測,使用鉛準直器對環境本底進行屏蔽,通過網絡通訊方式進行遠距離檢測操控,技術方案可靠。對高劑量核素治療患者進行當量劑量測定,有效保證患者出院后輻射劑量符合相關規定,確保了核素輻射環境安全。采用遠程控制技術,為系統操作者提供了有效的輻射防護。可見,該系統在使用131I治療甲狀腺癌的醫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目前,硬件方面,完成了Ⅰ型和Ⅱ型試驗樣機,根據臨床修改意見,正在進行Ⅲ型(產品定型)設計制作。同時,正在制定相關標準,為下一步產品面向市場打下基礎。軟件方面,完成了前4版驗證設計,1.5版的定型版將上述兩種方案模型融合在一起,以適合不同用戶的需求。本研究通過型式檢驗形成產品,能夠滿足醫院臨床需求,填補了此類應用的國內空白,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同時,還帶動了研發投入,并與有關公司、高校、醫院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形成了產學研合作團隊,提升了研發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13.
[2]張永學.核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60.
[3]裴著果.影像核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60-366.
[4]中華醫學會.臨床技術操作規范.核醫學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80-181.
作者:劉泳霖 張建華 章勇躍 許倩 程薇薇 單位:安徽光電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