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教課的改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教學內容改革探討
1.1精選教學內容
我系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之前曾開設《農業環境學》課程。2009年修訂的新教學計劃將《農業環境學》改為《環境科學概論》。一方面是因為許多環境資源作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是為學生以后擴大就業面和跨專業考研打基礎。本系選用的教材是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環境學》(陳英旭主編,2001年3月第一版),該教材的優點是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共分為17章,包括緒論,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噪聲污染,環境規劃、環境評價、環境法、環境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等。但目前我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教學計劃對于《環境科學概論》的課時設置為32學時,不可能在規定的學時中講完所有內容,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從中選擇一部分內容進行精講。作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課程,既要全面選擇其中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內容,又要對環境科學基本理論部分進行詳細講解。因此,我系教師主要選擇其中的緒論、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環境評價和可持續發展等幾部分內容進行精講。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農業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把握和對環境科學相關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素養。
1.2補充新內容
由于所選用教材的出版時間距今已有十幾年,書中一些內容難免跟不上當今環境科學發展的新態勢,體現不出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所以要把本學科的新理論、新科技成果等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教師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備課,比如通過電視新聞、互聯網、報紙、雜志等各種手段收集有關資料并整理,把國內外在本課程相關方面最新的科學知識和發展動態傳授給學生。例如,本人在講土壤農藥污染這部分內容,介紹有機氯農藥的特征和危害性時,補充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的概念,并告訴學生2001年首批被列入《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12種POPs中有9種為有機氯農藥。這樣既強調了有機氯農藥的特性,又使學生了解了POPs的相關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改革探討
由于《環境科學概論》是針對環境科學專業的導論性課程,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學生一方面會認為與本專業聯系不大;另一方面會覺得該課程很多內容比較科普化,不重視該課程的學習。因此,教師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淺出的引導學生,使他們意識到任何破壞環境的行為都會對農業發展和社會進步造成直接或潛在的危害。比較行之有效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結合,互動式教學和理論結合實際教學。
2.1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結合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多媒體的結合,集文本、圖形、圖像等多種信息于一體,以計算機為核心,通過視聽的組合為學生提供一個圖文并茂的學習環境,使客觀事物以視聽的形式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富有吸引力,在現代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優勢。多媒體教學能大大減少課堂板書時間,增加教學內容。例如,本人在備課過程中通常結合教材,利用互聯網查閱下載相關文獻資料,采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與其實際應用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并將相關知識點的最新研究成果呈現給學生,這樣既能彌補教材在這方面的缺失,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可以利用互聯網下載相關視頻,課堂上結合相關章節給學生播放。例如,本人在講到固體廢物污染時,給學生播放衛生填埋法、焚燒熱能回收技術和熱解法處理城市垃圾的視頻,使學生直觀的認識這些處理技術的具體流程及其操作原理和方法。但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學生認為可以拷貝老師的教學課件,這樣他們上課就不認真聽講。而且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呈現的時間短暫,會使學生對授課內容印象不深,甚至對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不透徹。所以,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授課的同時,要充分結合傳統教學的優勢,比如對于教材中的一些難點和重點問題,可以通過板書演算和推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的難點和重點上,幫助學生對知識的充分理解和領會。因此,采取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式黑板板書相結合,能更加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
2.2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能使師在共同思考探討中掌握所學的知識,形成氣氛活躍的教學氛圍。互動式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可以通過課堂提問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也可以利用一些經典案例,設計若干個討論議題分組討論,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老師再進行點評和總結。比如,筆者在期中和期末時會分別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組學生針對本課程內容自由設計一個研究課題,由學生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將這些資料進行分類和總結,然后一組派一名代表以PowerPoint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匯報,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針對其匯報的內容進行提問,本組同學負責解答,可以看出學生的表現非常踴躍,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互動的教學方式,既提高了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2.3理論結合實際教學
《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內容以概述性為主,其中很多是概念和原理性的知識,如果單調的講書本內容,就會使學生聽起來很枯燥。實際上,不斷出現的許多現實環境問題與書中的理論內容是相對應的,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應適當穿插實例。例如,2011年江蘇無錫太湖藍藻爆發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污染,超市、商店里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這一事件與書中水體富營養化這部分內容緊密相關;最近我國頻發的霧霾天氣與本課程緒論中的洛杉磯煙霧事件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與大氣環境這一章中的光化學煙霧有直接聯系。在講到書中這些內容時與實際環境事件結合起來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又能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另外,在講完每一部分的污染處理技術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相應的污染處理場地,比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重金屬污染的修復場地等,讓學生觀察工藝流程和處理效果,以增強他們對相關知識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相關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正確的理性認識。
3結語
隨著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改變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激發學生學習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引導學生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樹立正確觀點和態度,為將來從事各項與農業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奠定基礎,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要上好這門課程,不僅要精選教學內容,還要補充相關內容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向,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極廣的知識面。同時還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領會程度,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該課程積極性,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作者:劉翠英徐向華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