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治理的難點與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林業建設雜志》2014年第三期
為了改變東川當前面貌,再造東川的山青水綠,地方政府、社會力量及科研機構已經在選擇適生植物、應對惡劣環境方面作出了努力。
1.1選擇適生植物
1.1.1地方政府東川區自2008年開始建設苗木基地以來,已經有40多家苗木生產、經營單位。為達到苗木基地建設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東川區政府除了在專業技術層面推廣造林試驗,還準備建設一個苗圃地的樣本。
1.1.2社會力量2000年成立的昆明東川區金水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集采礦、選礦、冶煉為一體的大型民營企業。2010年,該公司主動承擔區政府下達的萬畝造林計劃近50%的任務,在2010、2011年的兩年時間里,公司分多個片區對東川的荒山進行綠化,投入資金1479萬元,完成造林27675畝。
1.1.3林科機構東川區林業技術推廣站在苗木選擇、整地方式、栽種時間、種植方法、澆水方法等方面進行對比試驗,選擇適于干熱河谷生長的合歡、藏柏、滇樸、苦楝和核桃5個樹種,結合2種整地方式和3種澆水方式,制定出29種實驗組合,并在示范林地分片區進行不同樹種組合的栽種,最終確定了苗木長勢較好的幾種方案并進行大范圍推廣,提高了該區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1.2應對惡劣環境
1.2.1地方政府歷屆東川區委、區政府都高度重視生態修復工作,東川區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把“打造生態修復示范區”作為東川實現全面振興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
1.2.2社會力量東川的泥石流是該區生態問題中的頑疾,讓荒灘變綠洲,是人們正在為之奮斗的目標。2011年,企業家馮興能利用荒灘資源,在東川泥石流發生最頻繁地區之一的大白泥溝開始建設苗圃基地,經過3年時間,完成了42個樹種的育苗和育種試驗,截止2013年3月,已完成苗木基地建設1500畝,培育和移栽榕樹、滇樸、木棉、鳳凰木等16個品種,200余萬株,共投資3460萬元。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生產各種苗木600多萬株,為東川和周邊縣區的生態恢復提供優質苗木。
1.2.3科研機構東川氣候條件良好,光照、溫度很適合植物的生長,最大的難題在于水少且土層貧瘠。據調查資料顯示,植樹挖塘到60厘米深,卻沒有潮土。東川區林業技術推廣站根據該區降雨過度集中、難以被土壤吸收的特點,設計了一種漏斗底魚鱗坑整地方式來積蓄水分,采用此方法栽種的銀合歡,成活率達到百分之百;通過效法陜西神木縣利用礦泉水瓶的方法栽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解決了只有在雨季才能種樹的限制。
2東川區生態治理的難點與問題分析
2.1自然條件惡劣東川屬滇中偏東地區,以溶蝕、侵蝕中低山為主,地形地貌復雜、山體陡峭,巖溶峽谷普遍,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而荒山造林的坡度則更大。由于地處巖溶地區,雖然水資源豐富,但可采水資源缺乏,該區年均降水量688.9mm,年蒸發量1600~2800mm,降水少蒸發大,嚴重缺水。東川的山地由于巖石大面積出露,形成石山、半石山或石芽地,以致土層薄而不均勻,且巖溶區的成土物質來源于碳酸鹽巖風化淋溶后的殘留物質,極不利于成土作用和植物的生長[2],這些因素均增加了植被恢復的難度,加劇了雨季形成洪澇、泥石流等災害的可能。由于當地銅礦資源儲量巨大,長期以來人們伐薪燒炭煉銅,對森林資源開發過度,加上地處深大斷裂、山高谷深、地質疏松,最終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東川生態環境的脆弱進一步加劇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頻發,東川境內有災害性泥石流107條,每年雨季幾乎所有支溝都有泥石流發生[3],是中國泥石流多發地區[4-5]。
2.2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我國林業社會化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包括,為林業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資金、信息咨詢等提供的“產前服務”,為林業正常生產作業提供的“產中服務”和為產品收購、儲藏、加工、銷售提供的“產后服務”[6]。通過對東川的調查發現,東川林業服務機構的覆蓋面基本達到了全國的平均水平,但是相對于其生態恢復的面積來說,則顯得不夠充足。東川的巖溶地貌對于植被恢復難度、管理水平和資金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東川的林業社會化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弊端凸顯資源瓶頸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尤其對于以資源開采為經濟支柱的東川,其制約作用更加凸顯。東川自古就有“銅都”之稱,是重要的銅資源開采地,新中國建立后,為了發展經濟而大面積砍樹煉銅,破壞了大量森林資源,正因為曾經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現今東川的惡劣生態環境。只有改變以資源開采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依賴資源深加工的重工業發展模式,才能保證已有的生態治理成果,已有實現東川“十二五”的跨越式發展。
2.4水利設施不足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7]。東川旱澇災害固然始于天氣,但其巖溶地質和不完善的水利設施加劇了災害發生的頻率和程度。當降雨強度較大時,產生的地表徑流迅速匯聚到洼地,造成暫時性、局部性的澇災;到了旱季,由于土層薄,貯水量差,地下水位非常低,使得旱災頻繁發生。
2.5人口增長快且人為干擾嚴重人口增長是一個復雜且有規律的過程,未來的半個世紀,云南人口數量將達到最大規模,從人口峰值達到的時間看,發生在21世紀30年代末與40年代初的可能性較大,這意味著云南仍將面臨持續30~40年的人口增長壓力[8]。對于地處巖溶地區的東川,由于當前的生態環境惡劣、未來生態恢復難度巨大,人口與資源環境間的緊張關系將會更加突出。森林是東川最重要也是最缺少的生態資源,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對森林資源造成巨大壓力,如果東川未來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森林資源承載力,將嚴重阻礙生態恢復成果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2.6林業發展仍處困境東川的林業發展有其特殊性,由于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森林覆蓋率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林業發展速度緩慢。“十一五”期間,林業建設主要以恢復和保護森林資源為目的,由于造林樹種單一,大力發展人工純林,忽視對灌草植被的培育,不能有效控制其水土流失。林業產業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發展結構單一,難形成規模;經濟林為小規模種植,經營管理程度低,撫育管理資金缺乏,沒有形成林業經濟產業鏈。
2.7資金缺乏資金是東川生態修復中的難題,特殊地質條件難造林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但需要資金支持。由于東川生態破壞的面積過大、植被覆蓋的面積過低、生態環境異常脆弱等,現有資金難以滿足更大面積的造林、現有林地管理以及營造科學合理森林群落的要求。生態恢復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工程,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如何獲得持續資金的支持是成為東川生態修復中必須解決的難題。
3生態治理的對策建議
3.1改善惡劣的自然條件要改善東川泥石流頻發,生態環境惡劣的自然條件,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對泥石流多發流域進行全面整治,包括山坡整治、溝谷整治和堆積區整治;對于重要的工礦企業、公路、鐵路、水利設施等進行重點防護;建立泥石流的預防、預警、預報體系。
3.2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須在“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的框架下,健全以林業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根本上保護林農的權益,維護林農的利益,減輕林農的負擔;強化基層林業站服務職責,提高基層林業服務人員的素質,拓寬融資渠道,并且在資金、技張良,昆明市東川區生態治理的難點與對策研究術、信息、法律、生產資料、林權流轉等方面提供高質量的綜合服務;建立各種類型的新型林業合作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和“林農自愿”等原則,促進政府與林農的有效溝通。
3.3轉變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礦產資源的是東川重要的經濟支柱,隨著開采的進行,資源逐漸枯竭,勢必影響東川的經濟發展,生態治理的進度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對于東川經濟的發展,應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引下,轉變其經濟發展模式。具體應從以下方面進行,依托東川原有的國有企業進行合理改制和組建新的優質民營企業,積極探索企業運行新模式;借助“東川再就業特區”的優惠政策,吸引優質企業落戶東川,吸引更多資金進入東川;加大環境友好型企業政策扶持,促進多元產業共同發展;對于還在運營的資源開采企業,要改善開采技術,限制開采量,增加開采稅賦,強制進行采后礦山的植被修復。
3.4促進水利設施建設為促進東川落后的農林水利設施建設,使其在雨季存水并控制澇災,在旱季利用存水進行澆灌,需從以下方面著手,在堅持農民和政府共同出資修建水利設施的基礎上,加大省市縣鄉各級政府的出資力度;將重要的農林水利設施的修建,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按照共同修建,同受益的原則,將涉及多個縣鄉村的水利設施的修建責任落實到相應的政府、企業和個人;對于修建水利設施出工的農民實行有償勞動原則,對其實行適當補償和政策優惠。
3.5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緩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應堅持貫徹落實“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從根本限制人口的過快增長;強化云南“少生獎勵”政策,體現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以人為本”理念,對農村放棄二孩指標領取獨生子女證的家庭實行多方位的獎勵措施。
3.6創新林業發展模式林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將短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相結合。東川須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尋求經濟效益,將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創新林業發展模式。須從以下方面著手,按照生態恢復的基本順序,即草本、灌木、喬木和森林,來合理規劃林業的發展模式;創新林業融資的模式,如銀行的無息貸款、減免林農經營模式的稅費等;將草地和灌木的種植價值,按某種計算方法和喬木的種植價值相換算,使種植此類植物的人可以享受到政府的生態治理補貼;加大林木種植和林下經濟的共同發展,挑選合理的林下經濟作物作為東川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3.7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生態治理東川的生態治理僅僅靠政府和個別企業、個人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植被大范圍被破壞,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生態恢復。為了集合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東川的生態治理中,應從以下方面尋找突破,對工礦企業和污染較大的企業實行額外稅費政策,將這部分資金用作東川生態治理;強制工礦企業進行符合要求的植被生態修復,讓污染較大的企業每年進行規定規模的義務植樹;對于參與東川生態修復的企業減免一定稅費,對于有突出貢獻的企業施行政策傾斜和物質獎勵,對于生態治理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施行政府撥款和額外獎勵;對于幫助東川進行生態治理的外來企業、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全省宣傳,放大這種跨地域的生態治理模式。
作者:張良單位: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