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漁業科技平臺建設分析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江西水產科技》2017年第2期
摘要: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為例,總結了其漁業科技平臺的建設現狀以及在引領科技創新、促進成果產出、人才培養、條件建設等方面取得的建設成效。面對漁業發展新形勢,分析表明其存在著布局系統性不足、頂級平臺不多、運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強系統布局、打造精品平臺、開發平臺網絡管理系統等發展建議,旨在為漁業科研院所的科技平臺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漁業科技平臺;現狀分析;發展思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漁業科技平臺是指支撐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科技機構或組織,是開展漁業學科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1-2]。漁業科技平臺按照功能定位分為科技創新、科技支撐和科技服務三類,按照設立單位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地方等層級[3-4]。其中,科技創新平臺是組織漁業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技術發展和共性技術創新的主要基地,肩負著源頭創新、開展前瞻性研究、組織開拓性工作的重要使命;科技支撐平臺是組織長期性基礎性工作和技術集成與示范的主要基地;科技服務平臺是服務社會漁業生產、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公益體系[5-6]。截至2015年底,我國省部級以上的漁業科技平臺已建154個,包括國家級平臺19個、部級平臺54個和省級平臺81個,涉及資源環境、遺傳育種、飼料營養、病害防控、水產加工、質量安全、裝備工程、信息技術等八個漁業研究領域(以下統稱為“學科”),為提升我國漁業科技核心競爭力、引領漁業經濟發展和培養漁業科技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7]。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簡稱“水科院”)作為國家級水產科研機構,是我國漁業科技平臺的主要依托單位之一。本文以水科院為例,概述其漁業科技平臺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建議,旨在為漁業科研院所的科技平臺建設提供參考。
1科技平臺建設現狀分析
1.1平臺體系現狀
水科院建院以來,按照行業科技發展需求,結合單位優勢與特色,不斷推進科技平臺建設工作,現有漁業科技平臺132個,包括國家級平臺4個、省部級平臺87個、院級平臺41個;科技創新平臺96個、科技支撐平臺19個、科技服務平臺17個(見表1)。全院搭建起以“國家—省部—院”三個層級、“創新—支撐—服務”三種功能定位為基本框架的漁業科技平臺體系。各級各類漁業科技平臺為促進水科院乃至全國漁業學科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及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1.2平臺布局分析
從平臺層級來看,省部級平臺最多(占66%),主要為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野外臺站等;其次是院級平臺,主要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國際合作平臺;國家級平臺最少(3%),包括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共建)、淡水魚類育種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國家漁業機械儀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共4個。從功能定位來看,科技創新平臺最多(占67%),主要為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次是科技支撐平臺(20%),主要為野外臺站、水產加工技術中心及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科技服務平臺站最少(13%),主要為質檢中心及試驗中心。從學科分布來看,資源環境學科最多(占24%),飼料營養學科和信息技術學科最少(各2%);從單位分布來看,黃海水產研究所平臺最多(占21%),漁業工程研究所最少(無)(見圖1)。
2科技平臺的主要功能與建設成效
2.1優化院所戰略定位,引領全國漁業科技創新
對于多位一體化的科研機構,如何布局院屬單位在全院中的定位是一個難題。作為學科建設的宏觀標志,高水平科技平臺代表單位的發展定位。因此,布局高水平科技平臺是調整多位一體化的院所戰略定位的有效措施。對比水科院院屬各單位的優勢平臺與院規劃對其的戰略布局,不難發現,水科院通過高水平的建設逐步實現了各單位的中長期發展定位。如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之于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國家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科學中心,農業部遠洋與極地漁業創新綜合重點實驗室之于東海水產研究所的大洋漁業科學中心,農業部淡水漁業與種質資源利用綜合重點實驗室之于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國家湖泊生態漁業科學中心等。同時通過建設國家實驗室和牽頭三個農業部漁業重點實驗室學科群等高水平科技平臺,引領漁業科技創新,促進全國協同創新,發揮了漁業科研“國家隊”作用。
2.2聚集科技資源,促進科技成果產出
對比科技平臺與科技經費的數量變化關系,結果表明,雖然科技經費的變化存在相對滯后性,但兩者成正相關(圖2),表明科技平臺的發展有利于科技資源的爭取。隨著科技平臺的發展,科技平臺已經逐步成為水科院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十二五”期間,在各類平臺的支撐下,水科院共承擔各類科技項目(課題)4727項,合同經費25.2億;省部級以上獎勵131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項;獲得水產新品種14個;獲得專利授權2095項,其中發明專利1048項;發表學術論文6773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1814篇;出版專著123部。
2.3凝聚和培養大量優秀人才,科研團隊建設水平持續提升
水科院各級科技平臺現有工作人員2833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4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級、部級突出貢獻專家30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5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22名,水科院首席科學家28人,研究生導師395人,已基本形成了由院士、國家級專家、部級專家、水科院首席科學家以及中青年優秀人才組成的層次結構比較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
2.4大力開展基礎條件建設,硬件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十二五”以來,在農業部《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2012~2016年)》、農業部修繕購置等項目的支持下,各平臺實驗裝備、基礎設施總投資達5.08億元,實驗基礎條件和工作環境得到大幅改善。全院擁有2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1025臺套,其中單價5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330臺套,單價20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0臺套,為支撐科技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3科技平臺存在的問題
“十三五”期間,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明確將“基地和人才專項”作為五大類科技計劃之一,要求新建一批高水平科技平臺,將科技平臺建設提高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為科技平臺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8]。然而,面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水產品結構性過剩,信息裝備水平落后的問題,漁業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漁業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產業化、組織化和可持續發展水平[9]。同時,更需要圍繞漁業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漁業科技平臺的整體布局,使科技創新更加主動地服務于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面對現代漁業建設新要求,水科院科技平臺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3.1布局系統性不足
一是學科布局不均衡。如水產飼料占整個水產養殖成本的50%~80%,是漁業科學的重要學科,而水科院水產飼料營養學科力量薄弱,相應平臺數量僅占2%(見圖1),成為水科院發展的短板[10];又如漁業的供給側改革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產業重點向集約化、生態化陸基養殖和深遠海漁業進軍,亟需先進的裝備工程和信息技術支撐,而漁業信息技術和裝備工程學科平臺數僅占2%和5%(見圖1),不利于漁業機械化和信息化。二是區域科技平臺“占位”不夠。全院9個研究所主要按海區和流域布局,分布在7省市,其中所處的上海、湖北、江蘇等省市級科技平臺仍為空白,在促進區域漁業發展、引領區域漁業科技創新的科技平臺建設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基礎性工作平臺布局不夠全面。漁業科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原始科學數據是漁業科學事業發展的原動力。然而目前水科院野外臺站總體數量偏少(占13%)并過于離散,而且監測指標不夠全面,僅包括部分天然漁業水域的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數據,缺乏對漁業捕撈、水產養殖品種、病害爆發、水產品質量安全等漁業生產相關數據的監測。
3.2頂級平臺不多,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水科院全院132個平臺中,國家級平臺僅占3%(見圖1),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僅有1個共建的國家實驗室,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方面均為空白,多個優勢和特色學科未能占領高水平平臺,如海洋工廠化養殖、淡水漁業養殖、遠洋漁業,與“國家隊”和“一流科研院所”的定位不匹配;二是現有平臺建設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平臺相互交叉重復。如農業部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與農業部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農業部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與農業部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幾乎均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3.3管理機制有待完善,運行活力不足
在科技平臺管理方面,管理體系不夠成熟,如院所上下兩層的管理隊伍主體職責需要進一步明確,缺乏一套關于“建什么、如何建、如何管”的有效建設方法等;在科技平臺運行方面,機制較為保守,缺乏全院統籌管理和共享平臺,科技資源的共享與挖掘利用機制有待創新,沒有穩定運行經費保障平臺的運行,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機制。
4水科院漁業科技平臺發展建議
面對新形勢,針對存在問題,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科學謀劃、加快發展,不斷完善科技平臺體系,努力提高漁業科技平臺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水科院科技核心競爭力。
4.1系統設計,優化布局
針對平臺布局系統性不足的問題,建議圍繞國家戰略、現代漁業和院中長期發展目標等需求,制訂漁業科技平臺發展規劃,指導全院平臺建設。以“三級三類”為基本框架,構建資源環境、遺傳育種、飼料營養、病害防控、質量安全、水產加工、裝備工程、信息技術等八大漁業科技平臺體系,系統布局,促進協同創新,打造漁業科技平臺“全院一盤棋”。重點加強飼料營養、信息裝備學科平臺的建設,培育薄弱學科;設立建設配套資金,鼓勵省級平臺的申建;整合優化現有野外臺站,建設全國漁業科學觀測網絡體系,建立漁業大數據中心,提升漁業科技原始創新水平等。
4.2打造精品平臺,提升漁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針對整體建設水平不高的問題,建議圍繞海洋強國、綠色生態發展、“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依托現有優勢資源,凝煉重大漁業科學問題,爭取建設一批國家級漁業科技平臺,如“深藍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淡水生態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產品質量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牧場國家工程中心”、“工業化水產養殖國家工程中心”以及“漁用疫苗國家工程中心”等。
4.3開發水科院科技平臺網絡管理系統,提升管理運行水平
針對管理機制有待完善、運行活力不足的問題,建議開發水科院科技平臺網絡管理系統,并通過該系統實現以下功能:一是展示水科院平臺建設現狀、發展規劃及近期重點任務;二是展示各個平臺檔案、發展目標及動態信息;三是實現所內、院內、本區域及本領域平臺資源開放共享,推進院所兩級公共實驗室的建設;四是明確平臺管理團隊、平臺技術支撐團隊;五是建立平臺年度上報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通過科學管理與高效運行,使科技平臺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趙林萍.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規劃[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0(2):2-6.
[2]信乃詮.關于當前農業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J].農業科技管理,2006,25(5):3-5.
[3]劉彥,程廣宇,段小華.我國創新基地的發展與需求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的調查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4):5-10.
[4]熊明民,劉建安.加強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3,32(3):17-21.
[5]蔡彥虹,劉平,李仕寶.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的作用與效果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12,31(4):18-21.
[6]劉爽,熊明民,劉建安,等.農業科技平臺建設分析與發展思考———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6,35(1):49-51.
[7]鐘汝杰,王玉梅,孫昭寧.中國漁業科技創新平臺的發展現狀與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1):23-26.
[8]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5-09-25)[2016-08-20].
[9]農業部.《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EB/OL].(2016-12-31)[2017-02-20].
[10]莊保陸,郭根喜.水產養殖自動投餌裝備研究進展與應用[J].南方水產,2008,4(4):67-72.
作者:鐘汝杰;王玉梅;孫昭寧;潘洋 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