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沙棘栽培與造林技術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沙棘的特性與營養成分
沙棘具有較強的生態防護功能和生命力,是綠化荒漠、治理沙化和保持水土最理想的先鋒樹種。沙棘生命力強,適應性廣,造林成本低,成林快,生態效益大。沙棘龐大的根系和繁茂的枝葉,使其防風固沙能力強,能有效地減弱風速,固定流動沙丘。沙棘的生態學特性還表現在它是鹽堿地造林的優良樹種,能適應土壤pH值6.5~9.5,在土壤含鹽量1.1%的情況下能正常生長,也不影響其開花結果,而在較好的生態條件下生長更好。沙棘樹是優質飼料、高能燃料和多效有機肥料資源,是西部干旱荒漠地區可持續利用的生物資源。沙棘全身是寶,它的根、莖、葉、特別是果實含有200多種人體健康所需的的生物活性物質,有著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產業開發前景。發展沙棘產業是治理沙區生態環境和使農牧民致富、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治沙與治窮相結合是形成沙區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根本出路。新疆境內的一些河流兩岸分布著2萬多hm2天然沙棘林,但品種主要是中亞沙棘,主要表現在刺多、果小、產量低。為了獲得優質高產沙棘品種,我們引進了大果沙棘烏蘭沙林、棕丘,深秋紅、壯圓黃、向陽、配伍雄株為無刺雄。經試驗效果良好,在新疆培都表現出顯著地的地緣優勢。引種較早的俄羅斯、蒙古國大果沙棘,各種性狀都表現良好。俄羅斯、蒙古國大果沙棘及中國沙棘配伍雄株無刺雄,經多點試驗優質高產,都高于原產地,2010年經新疆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良種。在造林栽植苗木時,為了延長沙棘采收期,對所選優良品種還實行了成熟期早晚相搭配,造林苗木主要選擇了烏蘭沙林、棕丘早熟品種,還選擇了深秋紅、壯圓黃、遼阜1號等中晚熟品種,配伍雄株為無刺雄。
2栽培技術
實施戈壁灘立地條件下造林,地塊就選擇在塔城莫合臺經挖土壤剖面的戈壁區。樹種就使用經引種成功的俄羅斯、蒙古國大果沙棘品種,并進行成熟期早晚的相互搭配。在種植和經營管理的措施上,針對土質堅硬,首先采用機械開寬窄行的溝,確定行距4m為適應以后機械采摘;布置滴灌,按照要種沙棘株距每隔1.5m進行滴灌,待土質濕潤后進行挖坑(否則,堅硬挖不動)。然后進行沙棘栽植,栽植時間在春季發芽前或秋天結凍前20~40d內進行。雌雄配置比例為8:1,即每栽8行雌株就栽一行雄株。栽植時,將苗木撫直,并使根系向四周均勻舒展,隨時把苗木向上微提,使根系舒展,接著先填壤土和細沙并分層踏實,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栽后就立即進行滴水灌溉,灌透水,10d進行1次,連續3次,確保沙棘成活。戈壁地土壤瘠薄,但所選樹種固氮作用強,并針對沙棘造林地滲水漏肥嚴重,采取了節水滴灌和平衡施肥試驗,造林地雖然是戈壁荒漠,但由于進行了細致整地,實施了節水滴灌,加強了管理,使所栽示范田及匯集圃品種園達到106.67hm2。苗木普遍生長良好。年底調查,平均苗木成活率達91%。地徑1.5cm,株高61cm。
3水肥試驗
沙棘對生長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有了適宜的水肥生長更好,不僅能提高沙棘的產量,對改善沙棘果的品質、提高沙棘果的生化活性物質具有顯著效果。根據沙棘1年生長的幾個關鍵時期,即萌芽期、速生期、枝條成熟期、果實成熟期及生物學特性,3年生開始結果,5a進入盛果期。為其速生豐產,適應這些生殖發育特征進行了水肥試驗。水滴灌試驗需水滴灌試驗是在相同的氮肥施用量(N8.9kg/667m2)、磷肥施用量(P2O55.6kg/667m2)、鉀肥施用量(4.4kg/667m2)條件下,設3個灌水量,即51、103、156m3/667m2(實際灌水量)。3個處理,每個試驗小區面積2hm2。每個灌水量都是平均到8次施(滴)入。即3-4月1次,5月1次,6月1次,7月2次,8、9、10月每月灌1次。并在7月沙棘速生期(今后的果實膨大期)隨水施肥,確保沙棘幼期速生,成林后結果優質高產。試驗結果全生育期共調查3次,經計算分析得知:不同灌水量對沙棘新生梢、側梢、株高、冠幅面積和主莖直徑都有顯著的增加,對單株果實重量和百粒重也有明顯的影響,總的趨勢是灌水量增加,效果顯著。在本試驗條件下,灌水量在156~200m3/667m2對沙棘生長及產量的效果較好。需肥試驗與需水試驗為同一地塊,土地基本理化性質,沙棘栽植時間、密度跟需水試驗地一樣。需肥試驗主要是單因子氮素:在同一個灌水量(152m3/667m2)、磷肥施用量(P2O54.8kg/667m2)、鉀肥施用量(3.8kg/667m2)條件下,設4個施氮(N)水平,即0、5.85、8.30、13.2kg/667m2(實際施肥量),共4個處理,不設重復,小區面積2hm2。施肥量隨灌水量平均到8次施(滴)入。全生育期共調查3次,經計算分析得知:不同施N量對沙棘新生梢、側梢、株高、冠幅面積和主莖直徑都有顯著的增加,對單株果實重量和百粒質量也有明顯的影響,總的趨勢是施N量增加,效果顯著。在本試驗條件下,施N8.3~13.2kg/667m2對沙棘生長的效果較好,最佳氮磷鉀施用比例為N∶P2O5∶K2O=1∶0.52∶0.41。
4結論
雖然在北疆地區冬季絕對最低氣溫零下30~40℃,積溫又低,戈壁礫石地從未能夠開發利用過,因選擇樹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與這里的地理氣候條件相適應,又經采取了現代先進的灌溉方法和科學的種植措施,種植沙棘林達到了預期目的,獲得了理想的效果。所栽示范田106.67hm2苗木普遍生長良好,年底調查,平均苗木成活率達91%。地徑1.5cm,株高61cm。一遍生機盎然。第3年已開始掛果,第4年已是碩果累累,好的產量已達600多kg/667m2,平均410kg/667m2,按出售價8元/kg計,收入已達3280元kg/667m2,去掉成本費每667m2收入1215.5元(其中:造林成本費1250元,周期15a,每年分攤費用83元;管護及維修費312.5元;采摘費820元),年贏利2064.5元/667m2。早期種植的已成立體牧場和林果基地。看到高寒區的戈壁灘改變了面貌,產生了客觀的效益,這里周邊地區的職工群眾有了用武之地,迸發出改天換地的激情,僅170團場就在戈壁灘上種植沙棘林1600hm2。種植沙棘將成為該團發展的主業,努力的目標,脫貧致富的保障。大面積的沙棘種植使過去的荒漠戈壁變成了雙層牧場,迅速發展起團場畜牧業。豐富的水土資源得到利用,給項目區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這不僅為該團調整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找到了方向,而且是創建了環境脆弱區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融合的科學范例,集成干旱荒漠區發展高效生態產業的配套技術,提出保障生態安全,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優的技術途徑和模式,必將對我國利用戈壁、治理沙漠,起到巨大的示范引領作用。
5前景展望
新疆北部地區地域遼闊,水土資源豐富,僅兵團范圍已列入國家計劃的退耕還林地面積8萬hm2,宜林荒山綠化面積11.33萬hm2,戈壁面積更為遼闊。但北疆地區冬季寒冷,一般優質果樹不能露地越冬,而要形成生態經濟型的林業體系,使之具有自我造血功能,能夠永續利用滾動發展,種植沙棘是最好的樹種選擇。沙棘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正適應北疆地區的冷涼氣候和沙質土壤,能夠生長快、成熟早,結果大、產量高。大力發展優質大果沙棘,在獲得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將擴大草場面積,提高草場質量,迅速發展畜牧業,是改善生態環境,發展新疆經濟的重要舉措。同時沙棘富含200多種人體健康所需物質,能開發出沙棘食品、醫藥、日化等300多種產品,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其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發展我區工業潛力巨大。種植發展沙棘在新疆特別是在北疆存在著三大優勢:(1)新疆緊挨俄羅斯和蒙古,有引種成功兩國優質高產大果沙棘的地緣優勢。(2)新疆戈壁荒漠面積大,有種植的土地資源優勢。(3)新疆與周邊8個國家接壤,有5600km的邊境線,中亞國家蔬菜少,身體缺乏維生素,須從新疆進口沙棘原漿,有銷售優勢。就人工種植大果沙棘而言,很有可能在兵團、在新疆真正形成地域優勢、資源優勢、規模優勢、產品優勢和未來國內外的市場優勢,成為新疆的新興產業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是我們找到了新疆廣闊的戈壁荒漠的開發價值和利用前景,認識到了沙棘是北疆地區發展的朝陽產業。
作者:王東健陳奇凌張獻輝單位:新疆農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