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退耕還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退耕還林對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伴隨科學發展觀的不斷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嚴峻。生態環境保護與退耕還林有重要的關系。主要針對退耕還林分析生態環境的作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目的是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退耕還林;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退耕還林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經濟發展政策。退耕還林與生態環境改善有重要的關系。退耕還林與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相適應,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人們生活質量也不斷提高。高質量的生活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水資源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對人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存在一定的阻礙作用。要想徹底改善此種問題,就需要全面落實可持續發展政策,積極推進退耕還林方針。以下是針對退耕還林與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有關思考,內容如下。
1退耕還林的原則
退耕還林過程中需要秉持一定的原則。首先,提升退耕還林的實施效果需要堅持綜合性發展原則,將其作為工作指導目標。確保工作目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其次,提高退耕還林的實施效果還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比如植被種植需要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而定,結合生態環境的差異性,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特點。在退耕還林實施中需要深入當地,進行綜合性的實際調查,提高退耕還林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結合性[1]。最后,要進一步明確退耕還林目標,如退耕還林可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等。
2退耕還林的意義
退耕還林是我國國家正式提出的仿真政策之一,該政策提出對改善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一經提出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退耕還林政策落實之后,我國植被覆蓋率得到了明顯提升,綠化進程明顯加快。因此,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沙塵暴等問題的出現。此外,我國在退耕還林政策上有一定的扶持力度,可為農民提供生活補助和糧食補助。退耕還林需要按部就班的進行,要制定一系列的規劃。結合不同地區的環境特點制定相應的政策推進方案。退耕還林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系統性。該政策在實際落實中主要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采取措施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二是采取措施改善荒漠化問題,加強改造山地,提高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3退耕還林對生態環境作用
3.1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
退耕還林有助于減少水土流失,我國很多耕地所處的位置較陡峭,種植環境容易出現山體滑坡等問題。特別是夏季雨水較多的情況下,在地表水和雨水相互作用下,水土流失問題會加劇。嚴重者出現石漠化現象。退耕還林政策在不斷落實的過程中,積極改造位于陡坡上的耕地,提高植被覆蓋率,依靠植被強大的根系,可牢固固定土壤,極大減少水土流失情況。此外,植被掉落的樹葉等減少雨水地表水對土壤的沖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土流失問題的發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發生旱澇災害的可能性會降低。因此,退耕還林也可以減少旱澇災害的發生。
3.2提高空氣質量
植樹造林對改善空氣質量有重要的作用。植樹造林是退耕還林的本質。大面積植被在廣泛種植的基礎上,極大減輕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問題。綠色植被生長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促使全球出現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綠色植被光合作用又會產生大量的氧氣,對于凈化空氣,將周圍環境溫度和濕度維持在一定范圍有重要作用。綠色植被覆蓋率較高的地區,受植被蒸騰作用的影響,地面濕度也會相應增加,因此,容易出現地區性降雨情況。對改善空氣質量有較好的作用[3]。
3.3增強植被多樣性
退耕還林原則之一就是因地制宜。所謂因地制宜就是結合當地氣候特點以及地形和地勢特點種植植被。比如喬木類植被、灌木類植被、草類植被等。也可以將喬木類、灌木類植被和草類植被混合種植,可構建多層次的種植結構,增強植被多樣性。3.4提高生物多樣性退耕還林后,生物生存空間不斷擴大,可提高生物多樣性。比如食草性的動物會明顯增多,對構建完整的生物鏈具有重要意義。
3.5促使土壤性質改善
退耕還林后,大面積的樹木被種植。秋季凋落的樹葉被堆積在地面上,不僅可以減少雨水沖刷地面,還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分解,產生各種有機物。進入土壤后的有機物成分不斷增加,可以明顯改善土壤性質,對優化土壤結構有重要的意義。當遇到暴雨時,可提高土壤的抗沖擊能力、抗侵蝕能力以及自我修復能力[4]。
4實現退耕還林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4.1促使進一步健全產權制度
構建完善的產權制度需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第一,實施退耕還林混合產權制。加強對林業投資人的經濟性激烈,解決林業投資人資金不足問題,將林業當成整體經營項目,減少個體化經營存在。混合產權制度可解決集體經營中監督力度不足的問題,可提高林業投資人的積極性。第二,提高產權的穩定性,保障林業經營效益的產期性。延長農民使用土地年限,促使土地期限意識淡化,為農民發放林業產權證,保護林業投資人的合法效益。第三,建立完善的產權流轉制度。鼓勵林業投資人根據市場行情,自主選擇種植植被,便于退耕還林政策的順利落實和推進。國家可出臺扶持林業投資人的政策,如在政府的幫助下,購買林種,進一步提高林業產權的流轉性。
4.2健全補償機制
建立退耕還林補償機制需要結合各方面的因素,首先社會經濟因素,立足社會經濟層面上分析,要想全面推進退耕還林政策,就需要為農民提供更大的經濟效益;其次,生態環境因素,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不同,生態環境需要因地制宜,提高改善生態環境的針對性;最后,還要考慮種植植被因素,盡可能展現植被種植的差異性[5]。
4.3促使不斷健全市場支撐體系
退耕還林需要將市場作為導向,選擇最優林業資源發揮市場導向性作用。此外,在調整林業產品結構中,需要立足林業資源產品的可觀性效果進行分析,林業部門需要起到指導輔助作用,結合市場和后期林業資源需求,為農民提供指導性建議,合理規劃林業種植產品,擴大生產規模。
4.4加快勞動力的轉移
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和推廣離不開大量的勞動力。政府需要發揮好統一指導作用,科學合理地轉移勞動力,制定有關政策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比如在政府的引導下,要建立城鄉一致的勞動力市場,鼓勵建立不同類型勞動中介組織,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開展就業咨詢,進一步提高勞動力轉移體系的完善性[6]。
5結語
綜上所述,退耕還林是我國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之一,退耕還林政策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深入貫徹退耕還林政策,可在提高綠色植被覆蓋率的基礎上,減少水土流失問題和土地荒漠化的出現,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有明顯作用。積極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退耕還林政策的強有力支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較大的現實性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建剛.退耕還林對生態環境的作用及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9(4)
[2]陳軍.退耕還林對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7(3)
[3]許寧.退耕還林對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J].江西農業,2016(4)
[4]吳宗萍.退耕還林對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研究[J].中國林業產業,2016(10)
[5]李智宏.退耕還林對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J].現代園藝,2015(24)
[6]張海濤.淺談退耕還林對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J].價值工程,2014(30)
作者:余家艷 單位:貴州省甕安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