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施退耕還林與水土保持關系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水土流失不僅會破壞生態平衡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從長遠角度來看,還會阻礙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退耕還林與水土保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基于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兩個角度進行闡述,分析目前退耕還林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就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的關系展開探討。
關鍵詞:退耕還林;水土保持;問題;關系
張掖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全市平均氣溫6~8℃,年降水量104~328mm,具有晝夜溫差大、干燥缺雨的特點[1]。張掖市包括多個退耕還林地區,但由于環境較為惡劣,林木的成活率并不高。有研究表示,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有著一定的關系,為保持張掖市水土,需要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工作,實現兩者的相互作用與促進。
1退耕還林及水土保持的具體概念
退耕還林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國家十分關注的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其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及保護有著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使以往的土地使用方式得到改變,進而改善了該區域的內部環境,并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其還對工作人員有著嚴格的要求,包括深入了解區域內的耕地使用情況、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落實各個環節的工作內容,為以后的人們的健康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2]。同時在已經退耕的地上還要進行植被的合力栽種及規劃,防止發生水土流失。我國對水土流失這一問題的解決,已經出臺了多套完整、系統化的工作計劃及管理體系,但急需通過有效地措施來進行落實,進而從根本上做好水土的保持工作,為人們營造一個舒適、美好的生存環境。
2目前退耕還林當中存在的問題
2.1管理工作不到位
就目前我國進行退耕還林項目的現狀來看,其過分重視實施的具體情況,而忽視了管理不到位的問題,無法得到預期的效果。部分地區即使制定了相關的維護措施與方法,但未能積極落實和開展維護工作,并且管理維護工作在挨家挨戶的落實過程中也存在較大難度,并不能達到理想的管護效果。其原因包括大多數農戶依然受粗放式經營理念的影響,對精細化管理無法適應與接受,進而管理效果較差;存在間作現象,部分農戶依然在已經完成退耕的耕地上進行間種糧食,以謀求經濟利益;由于農戶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缺乏先進的管理技術及知識。
2.2缺乏經費支持
退耕還林屬于一項重大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項目,其工作量較大,且涉及了多個方面,通常需要經過多個周期才能順利完成,因此其對各個環節的工作均有著嚴格的要求。退耕還林建設工程從開展之初到最終結束,期間多個環節均需要利用大量的資金,雖然國家會對部分地區的退耕還林前期工作給予一定的費用支持與補助,但后期的檢查、驗收和兌付工作所產生費用均是由當地財政部門支出的,這無疑會加重地區財政部門的經濟負擔,打擊其開展退耕還林工作的積極性[3]。
2.3管理體制不健全
我國出臺的《退耕還林條例》針對相關工作人員的違法亂紀行為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若其一旦出現了違法亂紀的行為,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其內容中并未對退耕戶的行為進行明確的規定與管理,并且對退耕戶的懲罰也只是在林糧間作或是擅自復耕等方面,無法做到科學量化,進而使條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相關部門在懲治違法的退耕人員時,也只是進行口頭的教育,或是采取不予驗收、補貼的手段,這些措施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使退耕戶的積極性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最終往往不能得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3.1水土保持相關理論及技術在退耕還林中的應用
退耕還林屬于一項生態工程建設項目,通過應用水土保持的相關理論,可以對其的發生形式、治理途徑及影響因素進行有效借鑒,最終采用國土綜合治理的策略,實現對陡坡沙化問題的有效解決,并增強了土體的抵抗力。我們也可以說退耕還林是水土保持最為直接與廣泛的應用。因此,在制定退耕還林的相關策略時,要充分考慮水土保持的影響因素,如土壤、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等,而植被作為可以被人為因素所改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管理,如封山禁牧、農田建設等,而這些措施也正是在水土流失治理方式的基礎上制定的。
3.2退耕還林對水土保持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豐富
退耕還林的最終目標是借助生物手段來使生態得以恢復,并起到水土保持和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水土保持問題在經過相關人員的研究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和技術基礎,但其從整體上還是具有松散性,不具備全面性和系統性。而退耕還林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恰好可以對水土保持的相關內容進行補充和豐富,讓其逐漸形成相對完善的理論及技術體系[4]。同時國外也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模式,但相關部門在應用退耕還林的不同模式時,要對區域內的人地關系、氣候、地形地貌、水文等條件進行充分考慮。現我國較為常用的退耕還林模式便是坡改梯,較其他模式來說,其具有投資少、保水能力、保土能力強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作業點多和模式多的問題,因此在實際實施規程中遇到了較多的困難。另外相關部門在進行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關系的研究時,也只是將其看作一種生態的不同分類,進而易出現顧此失彼等問題。
3.3水土保持于退耕還林中的持續發展
近年來,國家對環境保護問題愈發關注,相關部門也開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研究活動,希望找到有效、科學的手段,減少水土流失問題的發生。但其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包括退耕還林工作涉及了我國20多個大小省、市以及自治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考慮當地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程度及退耕還林的類型等,并要求相關部門能夠采取不同的技術手段來進行治理,這無疑是一項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因此不僅需要水土流失的研究,還要有效促進水土保持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在開展退耕還林工作過程中,還要加強水土保持的研究和宣傳力度,在了解水土流失的具體原因及程度的情況下,制定完善的退耕還林制度及政策。并明確研究和觀測的具體指標,形成相應的體系,還要在退耕還林工作開展期間加強水土保持理論及技術的指導,實現兩項工作的共同發展。綜上所述,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國家應正確認識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的關系,通過兩者之間的聯系,實現兩項工作的同步開展,并通過相互作用與影響,實現共同發展,最終提升歸家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而我們作為我國的公民,也應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服從相關的政策要求,促使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王建軍.淺談實施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的關系[J].農業與技術,2015,35(22):84-84.
[2]張宏斌.試論實施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的關系[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15):157-158.
[3]黃曉瑩.退耕還林與水土保持的關系探討[J].南方農業,2016(33):53-54.
作者:鞠平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大滿鎮人民政府林業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