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退耕還林在鄉村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指出了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對改善當地生態狀況、農民脫貧致富有重要的意義。以廣西天等縣為例,結合退耕還林作業設計、驗收工作中的總結,分析了退耕還林在鄉村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針對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建議,以提高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效益,加快農戶脫貧致富。
關鍵詞:新一輪退耕還林;扶貧;作用;建議
1引言
廣西天等縣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充分體現了崇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好“兩篇大文章”、打好“四大攻堅戰”的工作思路,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新一輪退耕還林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對鄉村扶貧攻堅戰有重要作用。
2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認真貫徹落實
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退不退耕及實施退耕后種植的林種、樹種,完全由農戶自己考慮決定,實施退耕還林的農戶可以得到每畝補助1500元。新一輪退耕還林盡可能安排在土地坡度較大、石山地區土地石漠化嚴重等生態環境脆弱的貧困鄉村實施。在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證林木正常生長的前提下,退耕農戶可以間種如豆類等農作物,可從中達到撫育管護林木的目的,提倡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收入。退耕還林后的林木所有權歸退耕農戶所有,林木生長達采伐年齡后經批準可依法采伐,銷售木材。
3貧困的定義及致貧因素
3.1貧困的定義
貧困是多種因素引起的社會現象,可以從不同的側面進行定義,收入貧困和人類貧困這兩個概念常被用來定義貧困的最基本特征。
3.1.1收入貧困
收入貧困就是金錢或物質的收入較低,導致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不能達到社會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
3.1.2人類貧困
除了物質財產收入,人類還需要思想教育、文化、技術等基本素質的提高,以及需要社會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的提高。
3.2致貧因素
3.2.1生態環境脆弱
天等縣大多數的農村貧困人口居住在邊遠的石山巖溶地區,那里的環境較脆弱,巖溶地貌,土地坡度大,土地荒漠化突出,植被稀少,生態環境差。
3.2.2缺少物質財產
根據天等縣的實際,貧困戶貧困的重要原因有:可耕作土地資源量少、質量差,耕作土地沒有機耕路通達或離路較遠;缺少飲用水設施;缺少灌溉設施等。
4天等縣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分布情況
天等縣2015年度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量為333.33hm2,主要安排在福新鎮福星村,馱堪鄉啟新村、賢民村,進結鎮愛樂村,把荷鄉把蘭村、懷安村,天等鎮宏魁村、朗明村,上映鄉福賴村、佩光村,都康鄉龍布村,涉及7個鄉鎮11個村,面積為227.15hm2,占總任務量的68.1%。涉及村屯基本分布在偏遠的石山地區,土地石漠化嚴重,生活環境差,貧困戶較多。
5新一輪退耕還林在鄉村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
天等縣鄉村貧困主要是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通過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實施,有針對性地進行退耕,治理生態環境,降低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的負面影響。新一輪退耕還林給貧困者帶來的幫助表現在以下方面。
5.1增加鄉村農戶收入,降低缺少物質的致貧因素
5.1.1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收入
根據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標準為每畝補助1500元,主要涉及7個鄉鎮11個村,惠民農戶數約700戶,實施面積227.15hm2,補助收入共511.1萬元,戶均收入約7300元,對鄉村扶貧攻堅戰在收入貧困方面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5.1.2林木財產收入全縣實施
新一輪退耕還林后,增加森林面積333.33hm2,主要種植樹種有降香黃檀、任豆、巨尾桉、柑桔等,林木生長達成熟林齡組后經過批準采伐,農戶銷售木材、柑桔將獲得一大筆經濟收入,收入明顯可見。
5.1.3有利農戶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收入實施
新一輪退耕還林后,增加森林面積,有利于農戶或大戶業主發展林下經濟,以耕促撫、以耕促管,通過林下養殖、林下種植、林下旅游等增加收入來源。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天等縣發展林下養殖面積16640.00hm2、產值18750萬元,發展林下種植面積9580.00hm2、產值8420萬元,發展林下旅游333.33hm2、產值200萬元??梢姡l展林下經濟效益明顯。
5.2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降低環境脆弱的致貧因素
天等縣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重點安排在邊遠石山區,該地區土地石漠化嚴重、質量差。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實施,對坡度較大、質量差的土地進行植樹造林,有效治理石漠化土地,隨著林木生長郁閉,增加森林面積,增加森林植被,為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增強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后,對鄉村飲用水質量、農田灌溉效果等將有較大的提高,農村農民居住環境也隨之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有效削弱致貧因素。
5.3提高鄉村農民技術水平,減少人類技術
貧困退耕農戶通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一方面得到林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指導,另一方面經過自身投入退耕還林造林及林木撫育管護的經驗總結,在造林技術及撫育管護技術方面得到較深的認識和提高,對農村農民提高種植產量、脫貧致富有深遠的意義。
5.4轉移農村勞動力,減少人類社會服務
貧困實施退耕還林任務的農戶,邊遠山區的耕地不再耕作,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得到更多的社會服務,或者轉移到其它行業發展,增加經濟收入來源,促進脫貧致富。
5.5提高農民思想意識,減少人類思想貧困
通過實施退耕還林,一方面,退耕農戶得到補助收入,技術水平得到提高,物質財產也得到增加;另一方面,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戶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工程實施過程中,農戶有更多機會與有文化、有技術的人員交流。因此,農民思想認識隨之大大提高,深刻認識治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深刻認識保護森林的重要性,深刻認識自身文化水平、技術能力對提高生產力的重要性。農村農民技術水平和思想覺悟的提高,在鄉村扶貧攻堅戰中將起到治本的作用[1]。
6存在主要問題
6.1農戶缺乏經營管理能力
大多數貧困農戶居住邊遠山區,缺乏收入途徑,因此年輕勞動力都外出大城市打工,只剩余老、弱、病人守家。農村缺乏勞動力,并且缺乏造林及撫育技術,退耕農戶難以完成退耕造林及林木撫育管護任務。
6.2缺乏鄉土樹種
由于天等縣各鄉鎮的地形地貌等條件的差異及村民的傳統思想觀念不同,大部分退耕農戶只意愿退耕種植傳統的鄉土樹種,而當前當地又缺乏鄉土樹種苗木,沒能真正體現尊重農民種植樹種意愿政策[2],導致農戶退耕還林積極性不高,難實施。
6.3技術服務不到位
大部分退耕農戶文化水平較低,歷來對植樹造林技術要求認識膚淺,在退耕還林實施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技術指導,導致造林時種植不規范、種植密度過高或過低、造林成活率不高。
7建議
7.1改變退耕農戶經營管理模式,提高實施效益
針對天等縣大多數的農村貧困人口居住在邊遠的石山巖溶地區,而且年輕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缺乏勞動力,造林及管護撫育技術低,無法取得項目該得效益。建議采取“大戶集中經營管理模式”,即缺乏經營管理能力的退耕農戶,在自愿的前提下與大戶簽訂經營管理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確管護的相關規定及成效等,解決缺乏經營管理能力的退耕農戶弊端[3]。另外建議在全縣推廣業主承包經營模式,目前福新鎮已實行該模式,即退耕農戶將自己的退耕地轉給業主承包經營,退耕農戶通過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補助及土地租金獲得經濟收入,加快農村農戶脫貧致富。
7.2定向培育鄉土樹種,貫徹落實農戶自愿選擇樹種政策
根據天等縣自然環境條件,結合大部分退耕農戶種植樹種的意愿,綜合考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定向培育當地鄉土樹種,爭取效益最大化。例如肥牛樹,深受馱堪鄉啟新村、賢民村廣大村民的喜愛。據村民介紹,該樹種非常適合在當地石山生長,同時對村民發展林下經濟養牛的效益非??捎^[4]。
7.3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深刻認識技術在生產中的重要性,增加技術培訓的資金投入,林業主管部門針對薄弱環節,定期組織林業技術培訓班或定期派林業技術員到鄉、村進行現場指導。加強農戶、大戶業主的技術力量,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營效益,加快脫貧致富[5]。參考文獻:
[1]廖于實,張淵平,崔宇輝,等.金融扶貧機制創新是推進綜合扶貧的重要舉措-恩施市龍鳳鎮建立“兩社兩司一卡一庫一平臺”情況調查[J].中國經貿導刊,2016(2):32~33.
[2]徐夢龍.西部退耕還林工程的社會影響研究[J].鄉村科技,2017(11):24~25.
[3]楊輝,張曉榮.陜南山區農村居民點撤并的思路與方法研究[J].華中建筑,2016(9):12~16.
[4]孫貴艷.西部典型貧困地區農村生計變化及相關效應研究———以甘肅秦巴山區為例[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6.
[5]王鑫.武陵山片區縣城經濟發展差異與極化比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42~147.
作者:孔 樂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林業勘測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