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退耕還林對農村教育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安康市漢濱區雙溪鎮伍河村的基本情況
(一)雙溪鎮伍河村的位置、人口狀況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雙溪鎮伍河村位于雙溪鎮西北部,距離鎮政府約7.5公里,是全鎮比較偏遠的村之一。西與漢濱區沈壩鎮接壤,北與漢陰縣田禾鄉接壤,東南與本鎮興紅村相連。全村是2001年村組并村改革時由3個行政村合并而成的?,F在全村總面積約6.8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小組,村民267戶,共有人口1018人。
(二)雙溪鎮伍河村的經濟、教育發展狀況近年來,該村緊緊依托地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發展蠶桑、魔芋、畜牧、勞務輸出促進農民增收,取得了顯著成效。該村教育的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自2000年以來,隨著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該村適齡兒童都順利進入了學校,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上消除了輟學現象。每年考入高中和大學的人數也逐年遞增。同時,很多農民也接受了各種技術培訓,增加了知識和勞動技能。
二、退耕還林對安康市漢濱區雙溪鎮伍河村教育的影響
退耕還林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自1999年開始在安康市漢濱區雙溪鎮伍河村實施。10多年來,退耕還林政策在對雙溪鎮伍河村生態環境、生產結構、就業方式等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對該村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有效分析退耕還林對雙溪鎮伍河村教育的影響,筆者抽取了雙溪鎮伍河村165戶村民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調查。本次調查于2013年1月在雙溪鎮伍河村的267戶村民之間展開。共發放了問卷165份,問卷有十六個選擇題和一個問答題。本次調查問卷回收162份,回收率約為98%,有效問卷158份,各組問卷數量的發放比例和回收比例基本相同。
(一)退耕還林對雙溪鎮伍河村教育的積極影響第一,退耕還林后農民收入和素質得到提高。退耕還林工程自在全國實施以來,已經深入人心,對農村的經濟、農村的就業結構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影響。1、退耕還林引起農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結構的變化。關于退耕后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問題,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到,自退耕還林政策實施以后,由于大多數農戶的農耕地變為生態林或者是經濟林,農民的可耕地在減少。大多數農民以外出務工作為自己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以農作物收成作為自己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只占少部分,非農業收入和其他只占極少的一部分。2、退耕還林使農民工勞動培訓比例上升。雙溪鎮伍河村原來以種植業為該村的支柱產業,農民的主要收入為農作物收成,而外出務工、非農業收入和其他的收入方式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看到自退耕后,外出務工人員的主要勞動方式和接受技術勞動培訓情況都有所變化。由于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外出務工農民的數量不斷增加。為了提高大量涌入城市農民工的質量,政府或者是企業組織有秩序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外出務工方式也由以前的以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以參加技能培訓后勞動為主;腦力勞動的人數比例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見,退耕還林后外出務工農民勞動方式的改變有助于提升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和知識。3、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與月收入呈正相關關系。綜合分析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學歷的工資收入是不一樣的。從總體上來看,農民工普遍認為學歷的高低和工資收入的多少之間呈正比例的關系,即學歷越高,工資也越高。因此,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的觀點,我們可以分析出未來農民會重視教育對于農村生活的影響,從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第二,退耕還林后從事經濟作物人口數量上升、素質提高。退耕還林工程使得從事經濟作物人口的數量上升,并且在調查中大多數樣本農戶都比較重視知識在從事經濟作物活動中的作用。但是,該村從事經濟作物的勞動方式主要是直接投入勞動力和原材料,經過相關培訓后從事勞動的只占小部分。據調查分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該村的基礎設施薄弱、政府的重視力度不夠、農戶的文化素質和理解能力比較低。從整體上來說,退耕還林工程在該村實施以后,從事經濟作物勞動農戶對知識在從事經濟作物活動中的促進作用作了肯定。第三,退耕還林有利于農村孩子就近入學。雙溪鎮伍河村村民在退耕還林前大多分散居住在大山深處,交通非常不便利。山路崎嶇不平,孩子上學很不方便,兒童失學現象很嚴重。村民們僅僅依靠山上幾畝貧瘠的土地維持家人的生活。耕地退耕后,許多的青壯年勞動力無活可干,最好的去處就是外出打工。據調查,這些外出打工者再回到家鄉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選擇在交通便利、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建房成家??梢栽O想,這種現象長期存在會導致地無人耕種,居住條件差的區域的人口自覺地向生存條件好的地方遷移,而這也是自然移民和生態移民的必然結果。同時,政府給予那些無力自然移民的村民的補助也有助于移民工程的開展。正在實施的“新農村社區拆遷補助”政策對于生態移民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使得那些居住在大山深處的村民們有機會搬遷到交通比較便利的社區居住。無論是自然移民還是生態移民都會促使人口集中居住,不僅村民的交通狀況得到了改善,而且小孩上學也不用再走十幾里的山路,可以在家附近的學校讀書。
(二)退耕還林對雙溪鎮伍河村教育的負面影響第一,退耕還林引起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在我國城鄉之間,每天流動著上億農民,農民工已經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個角落。退耕后,隨著農民工數量的增加,流動人口及農民工子女的數量也將不斷增加。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隨著農民工子女數量的不斷增加,他們的教育問題也隨之出現。首先、按照現行標準,農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學校,都要交費。在公辦學校借讀要交借讀費。而私立學校的收費標準不統一,也不透明,統計起來比較困難。其次,農民工子女的心理上也會出現各種問題。因此,由農民工子女增多引起的“入學難、上學難”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解決。第二,退耕還林引起雙溪鎮伍河村學校規模下降。通過調查退耕后學校規模變化情況和退耕后農民子女就讀情況并作整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退耕還林工程在雙溪鎮伍河村實施以后,將近一半的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帶到外地上學,使本地學校的生源減少,從而影響到了本地學校規模的擴大,或者是相對于那些規模擴大了的學校而言相對減小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當地教育事業的開展和可持續發展。第三,退耕還林引起雙溪鎮伍河村留守兒童數量增加。由于村里的勞動力大多數都到城市或者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打工,而這些農民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的技術培訓,僅僅依靠勞動力的工資收入比較低,加上城市生活開支、教育投入比較大。所以大多數外出務工者選擇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鄉上學,寄托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照看。這種現象的長期發展,使村里的留守兒童數量增加,孩子的教育監管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退耕還林區教育發展的基本對策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基本了解了退耕還林政策在雙溪鎮伍河村的執行情況以及對該村的教育發展方面產生的一系列影響。我們可以總結出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該村教育的發展有著雙重影響。綜合農戶意見和本次調查分析結果,分別從社會方面、政府方面、個人方面提出相應建議。
(一)社會應發揮扶持和監督作用,為教育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第一,加大對經濟的扶持力度,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有無支柱產業已成為退耕還林成果的關鍵?!币虼私ㄗh社會根據當地退耕后村民流動經濟發展不足以支撐教育發展的問題,在該村開展鼓勵村民發展特色經濟,銷售企業投資發展退耕相關產業的政策,扶持退耕還林區龍頭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使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形成“留得住人、穩得住人”的可持續的模式,從而擴大當地的學校規模,在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農民工子女讀書問題等一系列教育問題。第二,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確保教育政策公平性。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推進義務教育是關乎國家和民族進步的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的工作,各級政府應真正落實研究教育均衡發展問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確保弱勢群體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因此,社會各界應大力發揮對退耕區教育政策實施的監督作用。并嚴格監督學校不得亂收費用,不得給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設置“門檻”,防止增加農民和外出勞動者的負擔。使農民子女接受到與城里人同等的教育,讓他們不輸在起跑線上。第三,敞開胸懷,消除對農民工子女的偏見。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存在“入學難,上學難”的問題。因此,建議社會對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這一現象抱著歡迎的態度,人人多一份關懷、多一份愛護。并且,積極主張提高農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的福利水平,加強義務教育師資隊伍管理和建設,提高農民工子女的整體受教育水平。
(二)政府應加大宣傳和資金扶持力度,為教育發展提供物質支撐第一,加強宣傳和引導,防止社會失衡現象發生。調查顯示,退耕區農戶對于教育的重要地位認識不到位,部分農戶基本不了解退耕還林政策究竟有什么樣的政策規范,對教育究竟有什么影響。要使農戶從根本上理解教育的重要地位,從心底里對它產生認同和認可。建議當地政府或者是村組織采取措施加大對退耕還林區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加大對黨員的培訓和發展。讓農民在思想上從傳統的思想觀念上轉變過來,以更好地促進退耕還林區教育的發展,防止社會失衡現象的發生。第二,經濟方面給予補助,加大對農民的扶持力度。有無政府的支持決定著退耕還林政策實施的成效?!稗r戶的‘錢補、糧補’是農戶開展退耕還林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動力?!彪p溪鎮伍河村村民整體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主要原因除了思想觀念比較落后保守外,“缺錢”是其主要的原因。所以,在農民自食其力、政府規范退耕補助兌換工作的基礎上,再對那些基礎薄弱,無力移民的農戶在經濟方面給予補助,加大對農民的扶持力度,切實促進退耕區教育的發展。第三,完善教育體系,加大對當地農民的培訓力度。雙溪鎮伍河村的教育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調查顯示,74%的農民愿意接受免費的技術培訓,想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因此,當地政府應采取措施完善雙溪鎮伍河村的教育基礎設施,改善孩子讀書環境,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提高退耕區的整體教育水平。
(三)提高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第一,正確認識我國國情,認真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矛盾運動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思想一旦為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币虼耍_認識我國的國情。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從內心深處對教育的重要地位產生認同和認可,積極推行和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使退耕區形成良好的鄉村教育氛圍。第二,積極參加各種教育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退耕還林政策減少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農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進行選擇。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農民可以通過接受教育、培訓,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就業能力,通過跨地區的勞動力轉移,實現長期就業和異地就業。因此,建議農民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各種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自身的勞動素質和適齡孩童的入學率。
四、結論與啟示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實現偉大中國夢必須繼續堅持優先發展教育。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漢濱區雙溪鎮伍河村村民教育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民家庭收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子女就近入學、從事經濟作物人口素質的提高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退耕還林政策又產生了農民工子女增多、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農村學校規模下降等負面影響。要使教育得到發展,退耕還林中的主要相關者政府、社會和個人都應該采取措施,擴大退耕還林對教育的積極影響,降低其負面影響。同時,只有社會的各個層面攜起手來,加大對退耕區教育的重視力度,才能營造良好的鄉村教育氛圍,從根本上改變退耕還林區整體文化素質低下的狀態,強化退耕還林對農村教育的積極影響,更好地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作者:康艷欽 黃元全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