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質保護退耕還林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漢江流域安康段退耕還林與南水北調工程概況
1.1安康市退耕還林概況安康市地處北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區,集中降雨使水量流失,枯水期常常會形成旱災。全市都屬于南水北調水源區。到2007年底,秦巴山區退耕還林254.05hm2,安康市退耕25.79萬hm2[4]。安康市2001年森林覆蓋率為50.4%,2010年提高到59.9%,2013年升至63%,每年增長1個百分點。
1.2安康市南水北調工程概況陜南漢、丹江流域水資源豐富,多年來年均徑流量達289億m3(漢江273億m3,丹江16億m3),丹江口水庫70%以上水源來自漢、丹江[5]。調水工程設計年調水規模130億m3(一期為95億m3)。漢江是長江水系最大支流,流經安康市石泉、漢陰、紫陽、嵐皋、漢濱、旬陽、白河7縣區,流域面積2.02萬km2,在安康境內流長340km,占漢江水源段流長37%。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07億m3(106.55億m3安康境內年自生水),過境客水年145.72億m3(漢江上游來水經過境內過路水量),年總水量252.27億m3。
2.1退耕還林對降水吸附作用蓄水功能量化分析水質保護是指水體質量的簡稱,指水體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組成狀況及其動態特征。森林具有維持生態平衡、保持水土、涵養和凈化水源等等多種功效。“自然降水到達森林,森林就會對降水產生分配作用,一般來說,森林對降水的分配包括:林冠層的吸附和截持、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吸附及地表枯枝落葉物的吸附,最后降水才到達土壤表面”。實驗表明:以刺槐樹為例,在1m2空間內模擬人工降雨2h,降雨量為60mm,等到樹身及樹下灌木與枯枝落葉物完全濕透為止,再將前后對照組進行稱重,吸收降雨6.12mm[8]即降水量的10%左右被吸附(儲存)。當然是否均勻吸附與降水的頻次有關,上次吸附完全被蒸發到下次降雨之間的間隔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降水量每次超過60mm,且為非均勻降水,則超降水量會白白流失,降水吸收飽和之后則無法吸收。另外,當降水少的時期降水也不均勻,是否完全蒸發也是一個變量,只能按均勻降水測算。由此推算:安康市退耕25.79萬hm2,折合2578.7956km2,則吸附降水量為:2578.7956km2×892.10mm×10%=230054.355476=2.3億m3(每年假定為均勻降水,且為飽和吸附計算)。安康市每年降水集中在7~8月,在均勻降水的情況下,若假定完全蒸發,則飽和吸附量會大于10%。2012年安康市年用水量為為7.1億m3,則退耕還林蓄水量可占年總用水量30%。
2.2退耕還林對酸性降水和農藥殘留吸附凈化作用量化分析退耕還林對酸性降水和農藥殘留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退耕還林后耕地不再耕種,而是種樹、種草,基本上不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化學物品,或者使用量大大減少,從源頭上解決了農藥和化肥對土地的污染。據估算安康市退耕還林每年可減少化肥使用量19.34萬t,農藥0.1萬t。另一方面,研究表明退耕還林后形成的植被對酸性降水和農藥殘留具有較強的吸附和阻擋作用,經吸附和阻擋后基本對土地不會造成污染。
2.3退耕還林對降低水溫和水的硬度及細菌作用量化分析研究表明:森林可降低水溫和水的硬度,提高水的堿性。森林可以降低水溫7~8℃,森林可降低細菌數量,最高可減少細菌90%以上。
2.4退耕還林降低水土流失作用量化分析一方面,退耕還林將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不再耕種,直接減少了水土流失面積。經濟林減少了耕作次數,也會降低水土流失面積。另一方面,退耕后形成的森林可有效防止耕作造成土壤侵蝕(見表1)。表1中可以看出農田每年每公頃平均產生泥沙流失49.75t,而廢棄林地、伐光闊葉林地、松類植被、松闊林(混交林)依次為3.67t、0.29t、0.22t、0.04t、0.04t,相差十分懸殊。由此推算:安康市退耕25.79萬hm2,每年共減少水土流失1283萬t。據估算,陜南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每年有1.2億t的泥沙流入長江,占長江總輸入沙量的12%,而三市流域面積只占長江總流域面積的4%[4]。
3結論與建議
(1)遵循自然規律水質保護的路徑就是造林(生物護水)。(2)漢江流域退耕還林具有“雙重身份”應得到永久補償,按照國家退耕還林1期工程補償標準每667m2230元標準,則年補償為8.89億元。(3)退耕還林對降水蓄水、化肥農藥殘留凈化、降低水溫和硬度、阻擋細菌、降低低水土流失等方面產生明顯功效。安康市退耕還林年吸附降水量(蓄水)可達2.3億m3;每年可減少化肥使用量19.34萬t,農藥0.1萬t;森林可降低水溫(7~8℃)和水的硬度,使細菌數量減少90%以上;退耕還林每年可減少水土流失1283萬t。研究中也發現不同的樹種對水質的凈化功能存在差異,在漢江沿岸種樹應以榆樹、楊樹、柳樹、刺槐和竹子為主,這些樹種具有明顯的蓄水和凈水功能。對于已經形成的柏樹和松樹可通過逐步間伐分批替換的辦法進行有計劃的置換,同時,制定《南水北調水源地植樹樹種選擇指導意見》,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做到科學造林、科學護水。
作者:何家理單位:安康學院政治與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