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及其優化配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疆深居我國內陸腹地的西部邊陲,氣候干旱,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是典型的沙漠綠洲灌溉農業格局。因此,水資源及灌溉水利設施對于這樣一個地區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新疆水資源形成分布具有明顯的水資源總量相對少、時空分布不均、年內年際變幅較大、地區分布不均、水土不平衡、河流天然水質差異明顯、含沙量大等特點;在水資源管理利用方面,存在人口經濟增長與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供給技術和管理能力與水資源高效利用不相適應、水環境污染與水資源有效利用存在矛盾、洪旱交替影響可持續發展進程[1-2]等問題。充分認識水資源特點及管理問題,開展區域水資源承載力、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研究,對于促進水資源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1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有其共同影響因素,即環境與資源關系、生活質量與生態環境關系、公眾參與。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條件,社會持續是目的。生態學觀念認為,可持續是保持一個健康生態系統的穩定,限制對生態系統的開發。可持續發展實際是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3個方面的結合體。可持續發展以保證自然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鼓勵經濟增長,最終目的是改善、提高生活質量,并與社會進步相適應。水資源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區別于傳統資源利用的一種新模式。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過程中需認真規劃研究把握幾個方面內容院一是在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下,需采取綜合開發利用、保護管理和節約水資源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二是在確保水資源消耗不增長的前提下,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益,滿足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1];三是依靠科技進步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功能,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合理配置水資源,充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1-3];四是研究提出適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管理體制機制;五是從保護含水層出發,保護水資源,維持與濕地、泉水、河流以及地下水等息息相關的生態系統完整性;六是在水資源承載能力范圍內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不影響和損壞其固有價值[4-5];七是在維持水資源和生態系統整體性條件下,高效利用、優化配置水資源,滿足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
2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內容和目標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建立在承載能力分析和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上,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社會全面發展。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是基于有限的水資源產生最大效益,或取得預期效益盡可能減少水資源的用量[1-2,6]。因此,這個效益是經濟、社會和生態的綜合效益,是水資源優化配置追求的目的。水資源分配的價值取向按照綜合效益原則實行[7-8],以達到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優化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之后制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策略。
3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法及評價研究
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客觀、科學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物質支撐。在以往水資源評價研究中,往往孤立地研究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導致水資源規劃方案難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難以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大小,多數條件下成為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規模的重要因素。保障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水資源可持續承載能力[9]。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保持在水資源承載能力以下水平[1],才能實現水資源高效、安全利用,才能對經濟發展形成支持,進而保障區域生態環境安全。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是研究分析的重要手段,在較多的方法中多應用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的模糊規劃方法研究,客觀評價其水資源承載能力,是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工作。通過水資源承載能力調控、優化配置等途徑,可以實現對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宏觀控制。在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的前提條件下,進行水資源在各部門間最優配置的技術分析和措施,最終提高水資源利用管理運行效率。因此,研究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理論與模型,為區域水資源配置方案決策提供依據,對于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水資源合理優化配置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規劃研究分析過程中,應從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分析入手,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模糊識別的基礎理論,結合有序二元比較法分析評價指標及子系統的權重,運用模糊模式識別模型評判區域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程度;建立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概念體系、模糊線性規劃評價模式及模型參數評價標準和綜合分析方法;應用大系統分解協調的方法,建立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進行分析,提出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及發展對策。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尋求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研究區域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程度,是客觀、科學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支撐。孤立研究水資源或社會經濟,忽視社會經濟與水資源配置的內在聯系,致使水資源規劃方案難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發展。因此,研究水資源是否可持續利用的評價方法尤顯重要[1-2]。開展水資源綜合評價,需進行分區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程度分析,建立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模型,包括宏觀經濟社會發展模型、需水預測模型、水工程規劃模型、水環境分析模型、水資源供需分析模型。由此計算不同方案、不同水平年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指標體系,并計算和分析與期望值關系度。一般情況下,關系度越小,協調發展程度越高。但是,由于期望值多是對平均意義狀態的結果反映,而指標體系中對協調所起的作用大小并未有統一的判斷,用期望值作為比較對象,就顯得不夠全面和客觀。基于這種情況,在研究分析評價過程中需要采用綜合技術分析法,進行全面、多層次、大范圍的比較權衡分析,以期獲得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方案。
作者:楊靜 單位:新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