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工探測黃河險工和控導根石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人工探根石存在問題措施與建議
【論文摘要】:黃河河道整治工程的穩定,關鍵在于根石基礎的穩定。險工、控導根石斷面的不足,是造成工程出險的主要原因,正確掌握根石坡度情況,無疑為防洪搶險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目前,黃河上一直沿用人工錐探的方法來進行根石探測。筆者根據近幾年的實踐經驗,對人工錐探險工、控導根石的有效方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1存在的問題
1.1探測的外邊界問題。通常我們在探測時,險工從根石臺、控導工程從口石開始向外探測,這可以稱作內邊界;向外探測至無根石為止,可以稱作外邊界。探測時,隨著水平距的增大,根石深度越來越深,人工錐探的難度也增大,當深度到達15米以上時,需要接3桿以上(每桿5米長),在遇到特殊地質(如淤泥、硬土層等),就無法繼續探測。再者,當水平距很大時,就算能探測到根石,也不好判斷是該壩的根石還是上游走失的根石。因此,進行根石探測時首先應確定一個合適的外邊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探測強度,而且能夠提高探測質量和精度,縮短探測時間,節省人員,節約資金。
1.2探測精度較低。現在的根石探測方法和原理決定了它的精度,探測時是否探測到根石、根石的來源及根石有多厚等均無法準確知道,而只能在米格紙圖上劃出一條坡度線粗略顯示。
在實際操作中,當探測主壩靠溜時,探測船難以按要求部位準確固定,或近或遠,或前或后的情況時有發生,所探點不一定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從而影響了探測精度和準確數字,尤其是水流很急的部位,人工錐探將無法進行。另外,船上探測也經常受到限制,在大風天氣時也影響探測精度。
1.3探測資料整理問題。每壩探測完之后都要進行資料整理和分析。現行的根石探測資料整理計算、繪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沿用根石軟件探測管理系統。此軟件處理缺石量沿用險工根石臺、控導從口石開始計算的方法,難免出現誤差,計算根石的平均坡度時也存有誤差。在一種是人工計算、繪圖。把每垛壩岸現場實測的各項數據整理好后,再用人工按實測數據、比例,劃出一條坡度線顯示出來,然后對照圖進行計算、分析每段壩是否缺石或不缺石。這樣一來,單憑在圖上分析、觀察、計算根石量缺與否,是有相當大誤差的。有時也可能參照歷年探測資料進行對比,是否有無變化,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真實的探測效果,失去了根石探測的重大意義。
1.4探測的安全問題。通過近幾年來根石探測的經驗來看,根石探測壩垛一般都是常年靠水的工程壩岸,水中探測難度較大,特別是水流速度較大,錐桿高度又在10—12米左右時,探測錐桿難以保持垂直,影響探測精度,且由于探測人員站在船邊向下錐探,船在水流的推動下,使船左右擺動,難以固定,加之工作面窄小,安全系是小,容易造成人員落入水中,發生事故。
2措施與建議
2.1對根石進行探測時,要確定探測邊界。探測邊界應控制在22米為宜。按1:1.5坡度計算,根石坡度達到15米時水平距為22米,因為測船長加上內邊界到水邊的平距就是22米左右。
2.2要加強根石探測方法的研究,加大投資力度,以高科技含量的探測技術代替傳統的錐桿探測。本人的初步想法是:開發研制一套鋼架式多用根石探測器。即:由測桿改為測繩探測;由傳統的船上探測改為在根石上和船上都能探測;由以前的皮尺丈量平距為行走滑車丈量;水深測量由以前的測桿丈量變為電子顯示數據。同時建立模擬試驗場地,選擇合適的壩岸對根石進行解剖,摸清根石界面及其分布形態。
2.3對于暫時無法探測的斷面,原則不予探測,在資料處理好后可以參照相臨斷面的情況,一旦具備探測條件時,擇機探測。
2.4在采取船上探測作業施工時,工作人員必須穿戴安全防護用具,以防水流浪大和天氣變化等不安全因素,一定要把施工人員的安全放在首位。
2.5要重視新修壩的觀測和根石加固工作。靠河壩岸的根石情況時刻都在發生變化,應該從科學的態度對待,即使對于滿足坡度要求的壩岸也不可掉以輕心,加緊按排靠河壩岸的根石加固任務,提高拋石加固效果,確保險工、控導工程根石完整,提高壩岸的抗洪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