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民國時期水利經濟開發的歷史考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民國水利專家李書田主張合理開發黃河航運、引黃灌溉、利用黃河水力發電,以利于民生、國防和經濟發展。李書田的具體建議包括:采用特別設計不同船只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以解決黃河長期以來航運不暢的問題,從而發揮黃河航運運量大、價格低的優勢,以利于西北運輸;黃河中上游流域,應大規模引水灌田,用上游水灌溉下游平原,以增加農產,利于民生;利用山陜交界之黃河豐富的水力資源來發電,以緩解西北動力燃料缺乏的狀況,利于西北經濟建設需要。
[關鍵詞]李書田,黃河,航運,灌溉,水力發電
目前,學術界關于李書田水利工作的研究比較薄弱,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人物傳記、①李書田的工程教育、②從宏觀的角度探討其治水③等,尚沒有關于李書田開發利用黃河的專題研究。作為民國水利專家,李書田曾擔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黃河水利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務,深知黃河的利用價值。他提出要加強對黃河在航運、農田灌溉、水力發電等方面的開發利用,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一、李書田和黃河航運
近代以來,黃河治理困難,僅有部分航段能夠通行,遠遠無法滿足我國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民國水利專家李儀祉指出,開發黃河航運很有必要。他說:“以前的治河目的,可以講完全是防洪水之患而已。此后的目的,當然仍以防洪為第一;整理航道為第二”,④“黃河航道在開發西北為第一先決問題”。⑤李書田也認為黃河航道開發是十分必要的。“查開發西北,首重交通,水道運量既大,而運價又廉,在西北下行運輸,多為農林畜牧土產,航運尤屬需要。”⑥李書田主張開發黃河航運,為西北經濟建設服務,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李書田分析了黃河可以通航的河段,提出如果能夠有針對性的整理水道、設計船只,是很有成功的希望的。他指出:“所有黃河本身,及其最大支流渭河,暨北洛河下游,與洮河湟水等,均有通航希望。現在黃河在青海貴德以上,毫無航運可言。貴德以下迄甘肅洮河口木排牛羊皮筏可分段通行。洮河口以下,暢通皮筏。甘肅靖遠以下,始間有木船。青銅峽以下至包頭,木船最多。包頭至河曲,亦通木船。包頭寧夏間,清末以來,曾再三試航汽船。往事雖未成功,但如整理水道與特別設計船只,相輔而行,必可成功無疑。”⑦所以,李書田在科學分析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整理水道、特別設計船只相結合的解決方案。就整理水道方面,李書田對黃河西北水道具體改進步驟做了詳細規劃。李書田提出的以黃河為經之西北水道系統具體改進步驟如下:“綜計以黃河為經之西北水道系統之應次第改進者為:1.湟水:西寧達家川間;2.洮河:岷縣河口間;3.黃河:a.貴德洮河口間,b.洮河口蘭州間,c.蘭州包頭間,d.包頭河曲間,e.河曲壺口間,f.壺口龍門間,g.龍門潼關間;4.渭河:a.寶雞咸陽間,b.咸陽潼關間;5.北洛河:大荔潼關間。上述水路交通貫通之后,青,甘,寧,綏,山,陜諸省物產,均可浮河達海,其裨益于西北經濟民生乃至國防者,俱極切要。”
①李書田還就整理河道的一些細節,進行了論證。“蘭州至寧夏,水道,以穿過峽谷六處,工程較巨。然成功以后,易于維持。其中大峽兩岸,自古以來,并人行道而無之,若不忽速開通,即河道測量及上行挽船,亦均無從立足也。渭河河道之整理,應期由潼關至咸陽。……且整理渭河灘地約可得良田一百四十萬畝,內無堿地,既可增益生產,并可與整理水道相輔而行。”②他不僅指出河道整理的工程任務艱巨,也指出了整理河道的益處,如,渭河灘地經過整理后,既可以提高農業產量,又可以與整理水道相輔相成。就黃河通航之特別設計船只問題,李書田進行了具體分析。“應用船后高出水面之槳輪,以推轉前進,既免沙粒之磨損,復無撞毀重要機件之危險,或即解決之方。又湟水自西寧起,即可通皮筏。洮河現時可分段通行皮筏。渭河咸陽以下,可以行舟。將來干支流河道整理并間輔以閘壩之后,洮河木船可通臨洮、岷縣。湟水木船可通西寧。黃河本身,貴德洮河口間,將來可使暢通皮筏;洮河口至蘭州間可通木船;蘭州至包頭,可通行一二百噸拖船,包頭至韓城,經壺口龍門等處船閘,可暢通木船;韓城至潼關以及潼關以下,均可通六百噸拖船;韓城潼關間,通航較易,可提前整理。”③
李書田提出的黃河通航措施并沒有僅僅停留在簡單的設想上,而是對特別設計船只的可操作性也進行了論證。他對各河段使用皮筏、木船等不同的通航工具都做了具體的分析,并指出其帶來的好處。如,應用船后高出水面之槳輪,既免沙粒之磨損,又無撞毀重要機件之危險。李書田認為開發黃河航運對于西北的經濟建設至關重要,且前景廣闊。“西北黃河水道系統如能依上述逐步整治,則自西寧可經蘭州寧夏以迄包頭;另由岷縣可至蘭州,亦下通包頭;接平綏北寧兩鐵路以達海口。以上均無平行鐵路,雖西寧蘭州間,有平行公路,因其運價過昂,與運量過微,仍非開通水道,不足以濟運輸上之需要。將來包頭潼關間之航路,因河道之整理,與壺口龍門船閘之建筑而得通行,則平綏路與隴海路之間獲一聯絡運道,山陜交界之產品,亦易下行。至渭河通航,更有助于寶雞、咸陽、西安等陜西各工業區之運輸,俾順河東下,可經河南山東而達海口。”④我國西北地區地域廣闊,但交通不便。若河道整治順利,黃河航運得以充分開發,則可以發揮其運量大、價格低的優勢,彌補該地區鐵路落后、公路運價高的不足,滿足西北運輸農林畜牧土產的需要。此外,黃河貫穿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幾個大省,擁有廣闊的腹地,開通黃河航運,也能加快我國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因此,李書田黃河航運開發的設想,尤其是西北地區的黃河航運開發很有現實意義。
二、李書田和黃河灌溉
李書田主張大規模引黃河水灌溉農田,以利民生,以利國防。“黃河中上游流域,無論為民生,為國防,均及應大規模引水灌田,增加農產。就中最有希望者,一為綏遠,二為寧夏,三為甘肅河西。河西因不在黃河流域之內,姑免詳述。”⑤李書田指出,可以將綏遠境內的后套及三湖河灌溉區整理擴充,改進民生渠,以達到增產的效果。“綏遠現在約可灌三百萬畝,旱年只能灌一百五十萬畝左右。如將后套及三湖河區盡量整理擴充,并將民生渠加以改進,修完支渠,使綏遠黃河之水,充分利用,則可灌之地,可增至一千二百七十萬畝。如此廣大區域,人口無多,可作戰后移民及移兵屯墾之用。”⑥同樣,李書田建議將寧夏幾個灌溉區域的舊渠加以整理擴充,這樣在確保現有灌溉面積的基礎上又能增加一部分灌溉面積,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他指出:“寧夏灌溉亦可分為三區:(一)中衛區灌中衛、中寧二縣,最著之渠為美利渠、七星渠,(二)河西區灌河西寧夏、寧朔、平羅三縣,系青銅峽以至石咀山間之條形平原,最著之渠為漢延、唐徠、惠農、大清……云亭等六渠,(三)河東區灌河東金積靈武兩縣,最著之渠為秦渠、漢渠、天水等三渠。寧夏中衛河東河西三區舊渠,若加以整理擴充,除現有可確保灌溉之一百萬畝左右外,舊渠區可增加確保澆灌者,亦約一百萬畝,如再擴充,新增灌域亦可有一百萬畝,共可達三百萬畝。”①按照李書田的計劃和科學估算,以綏遠將來可灌1270萬畝、寧夏可灌300萬畝計算,則共可達到1570萬畝,上述黃河廣大墾殖及屯墾灌溉區域,將成為西北建設及國防上的糧庫。②
此外,李書田指出有些潛在的可灌區域可以利用:“綜計潼關以上黃河流域,除陜西省水利局及甘肅水利林牧公司已辦及已計劃興辦之灌溉區外,尚可舉辦灌溉及其他農田水利之區域如下:一、青海:(1)湟水流域,(2)貴德循化間沿黃高原;二、甘肅:(1)隴東高原,(2)沿黃河所有兩峽谷間小平原保坍淤灌與整理灘地,(3)沿黃高原;三、寧夏:(1)中衛河南北平原整理擴充,(2)寧夏河東西平原整理擴充;四、綏遠(1)后套區,(2)三湖河區,(3)薩托區;五、陜西:(1)整理渭河灘地,(2)渭北高原,(3)黃渭洛間黃河沿岸低地;六、山西:晉西南汾河南北沿黃高原。”③李書田在對現有水利設施充分利用改進的基礎上,又對潛在的可以開發的灌溉區域進行了匯總說明。他的引黃灌溉計劃,既避免了重復建設,減少了浪費,又達到高效高產的目的。談到灌溉方法,李書田主張用上游水灌溉下游平原,并整理灘地,兼顧改進通航等。李書田說:“大規模之灌溉,必須利用河流上游受水區域所集之水量,以灌溉其下游之平原。如綏寧兩省平原之可利用黃河由青甘兩省所來之水,甘肅河西之可利用祁連山雪水是也。此外甘寧兩省黃河流經晉陜七八處,兩峽之間,各有較小平原,皆可引水淤灌,并整理灘地。渭河寶雞至潼關一段,灘地達一百四十萬畝之多,此段整理灘地,及改進通航,與整理秦嶺渭河間諸山溪,及掘井灌溉,可兼籌并顧。”④除用上游水灌溉下游平原外,李書田建議也可待水力發電事業發展以后,利用水電動力戽水灌溉高原。“將來西北各處水力發電事業發展以后,凡屬高原,如青海貴德循化間沿黃高原,甘肅隴東高原,沿黃高原,陜西渭北高原,晉西南汾河南北黃河東岸高原,皆可應用便宜水電動力,戽水灌溉。晉西南黃汾以上高原,可資壺口龍門水電動力,以戽水灌溉者,約在一百五十萬畝以上。將來改良及設廠制造高原灌溉所需戽水設備及原動力機,亦屬切要之圖。”⑤
根據李書田的設想,待西北各處水力發電事業發展以后,凡屬高原,則都可應用便宜水電動力,戽水灌溉。利用水電動力戽水灌溉結合上游水灌溉下游平原的方法,黃河灌溉將更高效。李書田還就李儀祉引黃河水灌田的主張,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李書田指出:“李儀祉先生曾謂如從甘、寧交界選擇適當地點引黃河之水淤灌阿拉善額魯特旗地約可淤灌一千萬畝,為戰后移民墾殖及移兵屯墾極有希望之區域。黃委會雖曾派查勘隊前往勘查,據其報告,較中衛過高,無法引灌。但如從黃河由甘肅景泰出長城后之五佛寺附近引水,因在中衛以上約百五十公里,依蘭州包頭間平均坡度或高出中衛七十五公尺以上,若更利用附近峽谷,筑壩抬高水位,兼利航行,且資發電,仍可有導水入阿拉善區之可能。但是否經濟合宜尚有待于重行查勘。”⑥由于李儀祉先生從甘、寧交界選擇的引黃灌溉的地點,較中衛過高,無法引灌。李書田提出改進意見,主張從五佛寺附近引水,再筑壩抬高水位,以兼利航行、發電,并待實際查勘而定。
三、李書田和黃河水力發電
李書田提到黃河蘊含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卻未能加以利用。“惟山陜交界之黃河,不但自古未曾加以利用,抑且自禹治水以后,龍門之上,罕聞河害;下似河南孟津以下,小有疏失,則奔騰橫決,一瀉千里……掃蕩數十縣區。其所以如此者,乃因自河曲下迄龍門之間,約為山陜交界黃河五分之四,胥流經山陜之內。……是故山陜交界之黃河谷地,人口較稀,夙不為政府與社會所注意。殊不知其水力資源之豐富,在我國僅亞于揚子江三峽。茲當建國伊始,應悟已往之未能利用,而知今后之未宜遺棄也。”⑦李書田指出,山陜交界之黃河谷地,人口稀少,歷來不為政府與社會所注意。但山陜交界之黃河水力資源相當豐富,在我國僅次于揚子江三峽,應該加以利用。李書田主張利用山陜交界黃河豐富的水力資源來發電。他分析道:“綜觀河曲至潼關之間,黃河河道形勢,自河曲至禹門口,岸高谷狹,坡度陡峻,水流湍急,灘峽跌水,屢見不鮮;復以黃河河源一帶,當有積雪,干流源遠流長,固定低水流量匪細,而兩岸支流,且甚眾多,受水區域廣袤,雖雨量多集中于夏秋,但蓄水庫址,不難尋得于谷地,調劑盈虛,尚易為功。……山陜交界黃河,自河曲至禹門口,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堪資節節利用,以發水電動力。”①李書田認為,開發黃河水電動力,更適合西北經濟建設需要。他指出:“普通動力之發生,需要燃料,但西北燃料相當缺乏。中國產煤區域……陜西雖僅次于山西,約占全國百分之二十五六,但煤層甚薄,普通僅三公寸,開采殊不經濟,且含硫過重,易損鍋爐。故陜西煤藏,為量雖豐,為用不大……石油有特種及國防需要,自不宜用作普通動力燃料。……寶雞蘭州間行車用煤,因沿路缺乏煤礦,極成問題。補救之道,西北經濟建設所需要之動力,必須利用水力發電。”②因此,黃河水電開發對于西北經濟建設意義重大,非常必要。李書田還就黃河水力發電量做了科學估算:“假如河曲至潼關間,節節在可發水電動力之地點,如何曲天橋、黑峪口……壺口、龍門、等七處筑壩以后,抬高水位,坡度緩和至一萬分之一以下,并以河曲以上抬高水位以后,所省出之落差,抵償龍門下游至潼關間,自然坡度高出萬分之一所需之落差,則六百公里之間,所消耗之落差,當不及六十公尺,尚余四百四十公尺以上之水頭,可資應用其水力。又假如自河曲至龍門間,全年百分之九十以上時間可資利用之平均低水流量,均超出二百八十秒立方公尺,而因在干支流節節筑壩,蓄水調節以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時間之平均低水流量,能維持至七百七十秒立方公尺以上,則自河曲至龍門,共至少可發出水電動力四百七十五萬千瓦。”③“
另據筆者最近接獲日本工程師,前者堪估黃河中游水力資源之估計,在河曲龍門間,可發之水電動力蘊蓄量如下,(一)在山西河曲東北樓子營與河曲之間,可發四十七萬七千千瓦。(二)在山西河曲天橋之南保德之東北,可發一百一十一萬一千千瓦。(三)在山西興縣之黑峪口,可發五十六萬七千千瓦。(四)在山西臨縣磧口鎮南,可發七十萬零二千千瓦。(五)在陜西延川之延水關,可發七十二萬千瓦。(六)在陜西宜川之壺口,可發六十四萬七千千瓦。(七)在山西河津之禹門口,可發六十六萬九千千瓦。總計自河曲至禹門口可節節分設七所大規模水力發電廠,共可發電四百八十九萬三千千瓦,與筆者所估之數,相差無幾。”④類似的科學估計,李書田做了許多,又比如:“渭河寶雞峽,如筑八十公尺之高壩,盡量利用,可發生電力至八九萬匹馬力。……晉陜交界之黃河,如藉筑壩蓄水龍門及壺口之水力,均可盡量應用。如在壺口修建五十五公尺高之大壩,約可得三百萬匹馬力。即不修壩,在最枯水時期,亦可得十三萬五千匹馬力,可以之電化晉陜……蘭州以上朱喇嘛峽,不難發生一萬匹馬力以上之電力。再上黃河劉家峽與洮河口之牛鼻峽,成丁字式,可建筑一百三十公尺高之大壩,能發生五十萬匹馬力,則甘肅沿黃高原,均可戽水灌溉……又甘青交界湟水支流大通河之享堂峽,蓄水導流,可得一百公尺左右之水頭,能發生七八萬匹馬力。”⑤再有,按照李書田的估計,黃河在秦晉交界河曲龍門間之水力資源,估計占到全國水力資源的30%。因此,黃河水力資源的開發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潛力。“黃河在秦晉交界河曲龍門間之水力資源,計估我全國水力資源百分之三十。我國最大水力資源,系在揚子江三峽,其可發之水電動力,據美國顧問工程師薩瓦奇氏來華所堪估,約為一千零五十六萬千瓦,是黃河山陜交界河曲迄龍門間之水力資源,幾等于揚子江三峽水力資源之一半。”⑥
李書田指出,黃河發出的水電動力,用途很廣:“山陜交界黃河可發之四百八十萬千瓦左右水電動力,用途至廣:(一)可濟山陜豫綏四省工礦廠場所需電力之用。(二)可供上述四省鐵道電化之用。(三)可供河西禹門口間各船閘電力啟閉之用。(四)可資抽水灌溉山陜兩省沿黃高原及山西沿汾高原之用,俾期增加農產。(五)可資為四省各縣市鎮鄉電化之用。(六)可用以固定空中淡氣,制為肥料,下浮于河,分別輸至山陜豫冀魯蘇皖七省廣大平原,以濟農業之需。”①李書田看到了黃河發出的水電動力的許多用途:可供山、陜、豫、綏四省廠礦需要及鐵道電化之用,發展工業;可以灌溉山陜兩省沿黃高原、山西沿汾高原以增加農產,發展農業;可以供四省各縣市鎮鄉電化之用,利于民生,等等。總之,黃河的水電開發將會對農業生產多有助益。利用黃河水力發電,還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財富的積累,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李書田說:“山陜交界黃河河曲龍門間,所可開發之四百八十萬千瓦電力,約等于六百四十余萬匹馬力,已可抵五千一百四十余萬人工。且電力可晝夜工作,較之人工,每日僅工作八小時者,又增多兩倍,則共可等于一萬萬五千四百余萬人工。是河曲龍門間黃河水電動力開發以后,山陜兩省,及豫西北與綏南,共增加一萬萬五千四百余萬名不需食、衣、住、行之勞工,為之服役,生產力強,財富增進,此區之生活水準,自可提高,人人胥得享受若王侯矣。”②因此,黃河山陜交界河曲龍門間水電動力的開發,關系到人民生計、國防工業,意義重大。“黃河山陜交界河曲龍門間水電動力之開發,乃晉、綏、陜、豫四省工業化之柱石,增進國家財富及充裕人民生計之基礎,鎮攝西北之國防工業之所系也。”③
綜上,李書田對于黃河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李書田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解決問題。李書田針對黃河不同的河段、沙粒情況,提出整理水道輔以閘壩,特別設計不同種類、不同載重量的船只,航行于黃河不同的干支流,用以解決黃河長期以來航運不暢的問題,并做出可行性分析。盡管李書田提出的僅僅是理論上的設想,但在當時來說也很具有先進性。放眼當前,甘肅、寧夏、內蒙古三省區黃河航道全線通航問題,都并非易事。何況在當時積貧積弱、科學并不發達的中國。第二,李書田能夠將水利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堅持黃河水利開發為經濟建設服務。比如,把黃河的航運開發與西北經濟建設相聯系。他認為可以利用黃河航運運量大、價格低的優勢,幫助西北運輸農林畜牧土產,并有利于寶雞、咸陽、西安等陜西各工業區的產品運輸。因此,黃河的航運開發,意義重大。“山陜交界黃河之航道,可藉此充分改進……此段黃河,雖自大禹治水以來,未曾利用;然自今日之水工科學視之,不難控馭與利用;而自水利經濟視之,尤為大利之源泉也。”④再如,西北經濟建設需要動力,但西北缺乏動力燃料;而黃河蘊含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卻未能加以利用。所以,開發黃河水電動力,支持西北經濟建設,是很好的解決辦法。第三,李書田注重在總結前人經驗、充分利用現有水利設施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見解,不搞重復建設,從而節約資源。李書田就李儀祉引黃河水灌田的主張,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又提出將寧夏灌溉三區的舊渠,加以整理擴充,以增加灌溉面積。第四,李書田對于黃河的開發與利用,都建立在勘測研究、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他任職黃河水利委員會期間,致力于黃河治理的勘測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對黃河水力發電的數量做了科學的評估,并與日本工程師的評估比較,結論是相差無幾,足見李書田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李書田開發利用黃河的設想,對于我國水利事業進步、經濟的發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楊娟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