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棉花后代群體篩選方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轉基因植株的篩選鑒定是植物轉基因研究的重要環節。目前,轉基因棉花篩選鑒定的常用方法為卡那霉素篩選法和PCR分子檢測法[1-2]。針對不同試驗目的,這兩種方法相關報道的文獻較多,但都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實際轉基因棉花育種過程中,這兩種方法的應用均存在弊端??敲顾睾Y選法不能反映目的基因的表達效果,其篩選結果缺乏可靠性。PCR分子檢測法對試驗室要求嚴格,檢測費用昂貴,檢測周期長。此外,轉基因克隆研究的發展迅速,不斷出現新的抗蟲基因、抗旱基因、抗病基因[3],通過外源目的基因表達,而進行生物測定的篩選方法各不相同,過程復雜,篩選緩慢。特別是近年,隨著大規模轉基因研究的相繼開展,傳統的篩選方法已無法滿足大規模轉基因后代的高效篩選,尤其是在轉基因雜交育種中,需要在開花前得到準確篩選結果,以便育種操作,傳統的篩選方法在效率上尚略顯不足。因此,探索一種快速,準確、較為系統的篩選方法,進行大規模轉基因棉花后代群體的篩選顯得尤為重要。本試驗結合我國棉花轉基因育種中的兩個主流方法[4-5],以花粉管導入[6]外源基因自交系T1-T3、轉基因雜交育種F1種子為材料,探討田間卡那霉素篩選與PCR分子鑒定相結合,應對大規模轉基因棉花后代篩選的可靠性和實用性,為轉基因棉花后代的篩選鑒定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供試品種為綠色棉隴綠棉3號、白色棉隴棉2號、棕色棉BC05,均由甘肅省農科院作物所棉花研究室選育、提供,具有纖維品質優良、產量穩定等突出性狀[7-8]。轉基因鑒定的供試材料為:①通過花粉管通道法對隴綠棉3號、BC05導入抗蟲基因GNA、抗旱基因GhABF2的T1-T3;②WBK09、20090713-1979分別與隴綠棉3號、BC05、隴棉2號雜交F1(GNA、GhABF2的基因質粒、引物序列由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WBK09含Bt抗蟲基因,材料和引物序列均由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20090713-1979含BADH抗旱基因,材料和引物序列由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提供),花粉管導入T1-T3材料為海南、敦煌兩地繁育所得,WBK09、20090713-1979與供試品種雜交F1由海南育種所得。GNA、GhABF2的基因質粒與WBK09、20090713-1979均攜帶NPTⅡ標記基因(新霉素磷酸轉移酶基因),該基因是目前基因工程中被廣泛使用的選擇標記,它對植物細胞表現毒性的機理是:卡那霉素干擾了細胞葉綠體及線粒體的蛋白質合成,最終導致植物細胞死亡,而轉基因植株抑制了這個過程[9-10]。供試材料種植于甘肅省敦煌市肅州鎮隔離試驗區。分子鑒定地點為甘肅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基因工程研究室。
1.2方法
1.2.1卡那霉素濃度梯度試驗。設置卡那霉素3.0g•L-1、5.0g•L-1、7.0g•L-1三個處理濃度,在棉花現蕾期,對供試品種頂端倒數第2片真葉用毛筆涂抹藥液,各處理50株,以WBK09做對照(經過PCR分子檢測,攜帶NPTⅡ標記基因),3~5d觀察統計結果。
1.2.2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篩選。在卡那霉素濃度梯度試驗的基礎上,對轉基因供試材料進行卡那霉素篩選,對篩選后的陽性植株做標記,以備PCR分子檢測。
1.2.3PCR分子檢測。剪取陽性植株頂端較嫩葉片,采用改良的CTAB大量提取法[11]提取純化基因組DNA,針對陽性植株所含不同基因,利用設計好的引物(表1)進行PCR檢測。PCR體系所用藥劑為Fermentas公司生產,采用引物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統計檢測結果。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品種敏感性及卡那霉素篩選條件的確定根據田間觀察結果,對棉葉與卡那霉素處理反應的表現分為三個等級,Ⅰ級:涂抹葉片正常;Ⅱ級:涂抹葉片有輕微變黃;Ⅲ級:涂抹葉片具有黃色斑點(圖1),為了得到可靠的卡那霉素篩選結果,消除棉花葉片自身對卡那霉素具有抗性的試驗影響,以Ⅲ級處理結果作為卡那霉素篩選標準。在該篩選標準下,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結果表明:三種濃度的卡那霉素棉葉涂抹,3~5d內,均使隴棉2號、隴綠棉3號、BC05的棉葉百分之百轉變為具有黃色斑點的葉片;對照WBK09經過濃度為7.0g•L-1卡那霉素棉葉涂抹,在3~5d內,葉片仍未變化。該結果表明,3.0~7.0g•L-1卡那霉素葉片涂抹,可以明顯區分轉基因與非轉基因植株。此外,參試品種在5.0g•L-1卡那霉素葉片涂抹處理下,百分之百轉變為具有黃色斑點葉片,隴棉2號需要3d,BC05需要4d,而隴綠棉3號需要5d;因此,可以認為,隴棉2號棉葉對卡那霉素最為敏感,BC05次之,隴綠棉3號棉葉與卡那霉素反應最為遲緩。在保證準確性的前提下,為了快速得到篩選結果,可以確定隴棉2號的最佳篩選條件為5.0g•L-1卡那霉素葉片涂抹,0~3d觀察期;BC05的最佳篩選條件為5.0g•L-1卡那霉素葉片涂抹,0~4d觀察期;隴綠棉3號的最佳篩選條件為3.0g•L-1卡那霉素葉片涂抹,0~5d觀察期(見表2)。
2.2卡那霉素篩選結果分析在確定卡那霉素篩選最佳條件后,以各品種最佳篩選條件對相關轉基因后代進行田間篩選操作,0~5d內,共計篩選出820份葉片未變色的植株,其中,隴棉2號181株,隴綠棉3號324株,BC05315株。隴棉2號、隴綠棉3號、BC05在篩選過程中得到穩定篩選結果的時間分別為第3d,第4d,第5d(表3),該結果表明,針對不同品種確定的最佳篩選條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由于操作簡單,本次試驗僅用5d完成21112份轉基因棉花后代材料的田間篩選,因此,可以認為,田間卡那霉素篩選可以快速、準確地篩選出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轉基因植株。
2.3PCR分子檢測結果分析對820份陽性植株,進一步進行PCR分子檢測,得到具備NPTⅡ標記基因的材料806份,攜帶目的基因的材料有161份,其中轉基因雜交育種F1中,有158份含有目的基因;通過花粉管導入基因的T1-T3材料中,雖然有269份材料驗證出NPTⅡ標記基因,但只有3份材料具備目的基因(表4,圖2);經過多次重復,結果一致。該結果表明:卡那霉素陽性植株篩選的準確率為98.3%,卡那霉素篩選攜帶目的基因的轉基因植株準確率為20%;處于連鎖狀態的標記基因與目的基因,在轉基因育種過程中沒有完全轉化或遺傳。
3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通過對隴棉2號、隴綠棉3號、BC05非轉基因植株進行卡那霉素敏感試驗,以確定田間卡那霉素篩選的最佳條件,在此試驗基礎上,對其相關轉基因后代進行田間卡那霉素初篩,對篩選后的材料進行分子鑒定。試驗結果表明,在實際轉基因棉花育種中,應對大規模轉基因棉花后代篩選鑒定,卡那霉素葉片涂抹與目的基因PCR檢測相結合,具有簡單、快速、準確的特點,是一種高效的篩選方法,具備一定的實用性。在卡那霉素濃度梯度試驗中,不同品種的棉葉對卡那霉素的敏感性不同,與白色棉隴棉2號相比,綠色棉隴綠棉3號,棕色棉BC05的葉片小,蠟質層較厚,該生理性狀影響葉片與卡那霉素反應。王彥霞、燕麗萍、李舉等[12-14]在卡那霉素篩選研究中,使用的卡那霉素篩選濃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品種在不同地區做轉基因材料田間篩選,要得到準確的篩選結果,必須進行前期梯度試驗。在PCR分子檢測試驗中,標記基因鑒定結果與目的基因鑒定結果相差甚遠,這種情況在通過花粉管導入后代的材料中尤其明顯,祝建波[15]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類似情況,并推測原因是:在轉基因過程中,標記基因與目的基因在核酸酶的影響下,形成不完整片段。由于這種原因一般只導致出現個別異常,在本次試驗中,試驗群體龐大,不會造成差異如此懸殊的標記基因與目的基因鑒定結果,所以,在本次試驗的基礎上,推測原因為:處于連鎖狀態的標記基因和目的基因在轉基因過程中存在分離情況。該推測需要進一步試驗研究進行論證,但試驗結果可以明確,卡那霉素篩選準確率低,目的基因PCR鑒定才是準確的篩選方法。在大規模轉基因棉花育種中,快速、準確的篩選尤為重要。尤其在轉基因雜交育種過程中,需要在開花前得到準確的篩選結果,以便進行親本選配及雜交組合的田間操作,此時,如果對轉基因育種T0進行卡那霉素快速篩選,縮小范圍后,再進行準確的分子鑒定跟蹤,可以大規模減少后代群體,提高篩選效率,盡早篩選得到含有目的基因的轉基因材料,加快其后代進行遺傳穩定性、基因表達量的研究,縮短安全性申報及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