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地區農業經濟的興衰演變范文

地區農業經濟的興衰演變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農業經濟的興衰演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地區農業經濟的興衰演變

乾亨三年(981)《王裕墓志》記:“行順州(疑治今阜新縣大巴鄉五家子)刺史,公下車之始,起學勸農,褰帷布政。”清寧六年(1060)《趙匡禹墓志》記“:知臨海軍(今錦州)節度使事。公乃覃信惠,去煩苛,勸農桑,繕廬舍。考未三載,治洽一同。”另外,遼代中央機構南面官設有司農寺,在東京道一些州縣設有司農分司,委派司農少卿等官員管轄一定范圍內的農業生產,此類官員多為地方行政長官兼任。如遼朝后期,道宗大安六年(1090)的《蕭袍魯墓志》記載,蕭袍魯死后,遼廷委派東京巡警使、司農少卿張可及為敕祭使,知遼西州軍州事、司農少卿楊恂如為敕葬使,說明作為地方官的張、楊二人都兼本地區勸農事。

再次,對遼寧實行特殊政策。在遼東地區,“先是,遼代新附地不榷酤,而鹽麯之禁亦弛”,可見市場管理貨物征稅比較寬松,基本上是維護渤海時期的封建剝削制度,這種局面大約保持了近百年。圣宗太平年間,東京戶都使馮延休按照燕京地區制度征稅,大大加重了封建剝削和壓榨,渤海大延琳起義即在這種背景下爆發。叛亂平定后,遼廷“連年詔令復其租,民始安靖”。

對于遼西大、小凌河流域地區,也有特殊政策。圣宗統和26年(1008),宋朝使臣路振出使遼朝,路經靈河(今大凌河)一帶,在其所撰《乘軺錄》中記載,靈、錦、顯、霸四州“州民無田租,但供蠶織,名曰太后絲蠶戶”。即大凌河流域的大部分州縣不納賦稅,這必然會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但到遼代后期,開始繳納租賦,據《遼史•道宗紀五》記載,道宗大安三年(1087)三月因為災荒“免錦州貧民租一年”。

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在今北鎮達子營遼金時期遺址出土了一件長30厘米,寬7厘米,厚0.8厘米,打磨光滑的石鐮,反映出在遼代農業生產中,石器農具可能在某些地區還有使用,但鐵制農具已經得到廣泛的推廣。遼代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從中原北上定居的漢人以及渤海遺民,當然也有部分與漢民雜居、轉牧獵為農耕的契丹人、奚人等。因而,遼代的農業生產工具帶有很明顯的“中原特色”,也就是說,遼地的農業生產工具有一部分是直接從中原傳入的。但隨著生產的發展,大多數農業生產工具是仿中原農具樣式在遼地制造的。目前在遼寧各地級市內皆有眾多的遼代鐵制農具出土,在種類和數量上以今遼西和遼北地區為多,其類型有犁、鏵、鎬、鏟、鋤、鐮、鍬、鍘刀等。如阜新彰武縣馮家鎮張家坑遼墓出土鍛制鐵鋤1把,分為箍、勾、板三部分,鋤板長27.6厘米,寬11.2厘米,鐵鋤粗大沉重。尤為重要的是鐵制犁、鏵的出土,“昌圖八面域(遼韓州)、阜新紅帽子古城(遼成州)和赤峰等地出土了鑄鏵銅范。出土的鐵鋤由鋤鉤和鋤板兩部分組成,同近代鐵鋤大體相似。”

銅犁范結構合理,規整精致,側面內壁鑄有契丹文印記,是為鐵作坊的標志,說明為本地制造。錦州北鎮大市鄉東溝村也出土了鑄犁鏵的銅范,通長41厘米、寬26厘米、厚32厘米,為子母范的母范部分,范作菱形,范內有陽文鐵線契丹文2字。

與鐵制犁、鏵的使用相配合,牛耕技術在各地農業區得到了普遍推廣。從上述出土的犁鏵的形制來看,這種破土農具非用牛之挽力不能牽引使用。另外,從使用的寬大的鋤頭和犁鏵可知,遼西和遼北地區大田的耕作實行寬行大垅,保證農作物的通風透光,以求豐產豐收。遼代農民們為防止春播前后大風揚沙掩埋田苗,采用了壟作制技術。

北宋使臣王曾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出使遼國,在其《王沂公行程錄》中記載中京地區的奚人農夫即“所種皆從垅上,蓋虞吹沙所雍”。這一耕作技術不僅可防風沙掩苗,同時也可保墑抗旱。另外,遼地春寒多霜凍,嚴重威脅著早春農作物的生長。遼代農民發明了覆棚栽培技術。據歷史文獻記載,上京地區在培植西瓜幼苗時,即“以牛糞覆棚而種”。遼寧地鄰上京和中京地區,故壟作制技術和覆棚栽培技術亦應得到推廣使用。遼代的糧食加工工具———石磨、石臼、石杵在各地出土也較多。如錦州義縣大定堡鄉牌坊屯遺址出土磨盤、石臼;朝陽建平縣昌隆永鎮新房身村柴達木遺址出土小石磨;葫蘆島建昌縣牤牛營子鄉三道杖子村遺址出土小石磨;鐵嶺昌圖縣古榆樹鎮五四村遺址出土石磨、石臼;丹東鳳城市邊門鎮川嶺溝屯遺址出土石臼等。

阜新彰武縣平安鄉馬家村一號遼墓出土石磨盤一具,獨具特色,從形制上考察,上扇030只留盛放待加工糧食的圓槽和兩側“貫耳”上的杠眼,而將其他多余部分皆琢去。這樣在不影響研磨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輕上扇重量,使推轉起來更加省力。此外,上扇和下扇磨面一凹一凸,這同一般直平磨面相比,則增大了研磨面積,因而提高了功效。石磨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是顯而易見的,堪為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杰作之一。

農作物種類

遼代農作物的種類較豐富,品種也比較齊全,且均為適于北方地區種植的品種。如糧食類作物,主要有粟,俗稱谷子,子實去皮后為小米。粟在遼代各地大面積種植。《遼史》卷59《食貨志上》有“諸屯田在官斛粟”“或治私田,則計畝出粟”的記述,表明在遼代無論官田還是私田,大都種粟。《遼史》中多處有“遼東粟”的記載,是遼寧地區的主要農產品。因為粟較耐旱抗寒,在瘠薄的坡谷地上也能較好生長。如中京的奚人聚居區即為丘谷山地,他們過著半農半牧的定居生活,他們種植的農作物即多為粟。北宋使臣蘇頌的使遼詩《牛山道中》即云:“農夫耕鑿遍奚疆,部落連山復枕岡。種粟一收饒地力,開門東向雜夷方。”

鄰近的遼西丘谷地帶亦應種粟。遼代農民種植較普遍的另一類抗旱耐寒的農作物是黍,俗稱糜子,去皮后為黃米,性黏,是遼代人比較喜愛的食物原料之一。還有稗子,其籽粒可制作飴糖、釀酒和作飼料。在阜新白城子城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泡子鎮白城子村東白城子屯)地下發現了稗子粒,種植之后,居然生苗結籽,當地人稱這種古稗子為薄皮稗子。此外,從《遼史》《契丹國志》《遼史紀事本末》及《遼史拾遺》等文獻史料中,北方地區種植的還有菽(豆類)、稷(高粱)、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等經濟作物。遼代人種植的蔬菜、瓜果品種也較豐富。如有芹菜、回鶻豆、韭菜、菱芡、葵、蔥、姜、蒜等蔬菜;梨、棗、海棠、杏、桃、李、柿、櫻桃、榛、栗、大籽松等瓜果。遼人已能種植從西域引進的西瓜。胡嶠《陷虜記》記載,自遼皇都上京東行數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遼寧地區的生態環境要優越于上京道和中京道地區,這些產品應該絕大部分均有種植。

農業區域的擴展

遼代遼寧各地區農業種植比較普遍,而且原來相對落后的邊緣地區也得到了極大的開發。如遼寧北部的今阜新、康平、法庫、昌圖、開原地區,隋唐時期人口稀少,以契丹、靺鞨等少數民族的游牧經濟為主,行政建置較少。遼代則人口大量增加,州縣設置達20余個。據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遼寧分冊(下)》(西安地圖出版社2009年版)統計,到目前為止,遼寧北部阜新市和康平、法庫、開原、昌圖地區有遼代城址(包括城堡址)72座、遼塔考定26座(現存5座)、遼墓95處,還有聚落、村屯、窯址等其他遺址近千處,可見其經濟發展相對繁榮。阜新紅帽子古城(遼代成州)出土的鑄造犁鏵的銅范,以及其他地區眾多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鐵農具,說明農業生產比較普遍。今阜新和康平西部地區,遼屬上京道,據《遼史•地理志一》所載共11個投下州,人口合計2.85萬戶。另外還有《地理志》中失載的州城,和大量王公貴族的私城,估計人口應在25萬人以上。其中漢人占80%以上,其余為契丹、渤海等民族人口。

咸州(今開原老城)自圣宗開泰八年(1019)設置以來,即成為遼寧東北部的一個發展較快的城市,農業富足,糧食儲存較多,到金代升為咸平府,成為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上述種種都表明了遼寧北部地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金元時期。當然,一些地區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制約,農業經濟相對落后。今撫順、本溪、丹東市所轄遼東丘陵地區,森林茂密,遼代僅設有5州5縣1城。從考古成果來看,目前僅發現遼代城址4座、遼塔1座、遼墓1處和其他聚落遺址20處,與其他地區相比實在是太少了,可見人口不多,農業經濟發展程度不高。另外,今北鎮至遼中之間方圓200余里的沼澤地帶條件惡劣,少有人煙,更談不上農業的發展。

糧食產量的提高

圣宗時期,契丹社會完成了向封建社會的轉化,遼宋簽訂“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戰爭。

圣宗鼓勵農桑,不斷減免和調整各地稅賦,這些情況促進了遼代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遼寧地區的農業也得到較大發展。在圣宗、興宗時期,“遼海編戶數十萬,耕墾千余里”,即主要是遼寧地區農業發展的反映。圣宗太平九年,“燕地饑”,而遼東地區連年豐收,各州縣糧食增產,多有儲存。“戶部副使王嘉請造船,募習海漕者,移遼東粟餉燕”,因為水路艱險,運糧船多至覆沒,故“議者稱道險不便而寢”。興宗即位之初,遼寧境內糧食儲存增多,各地自給有余。景福元年(1031)七月,“以比歲豐稔,罷給東京統軍司糧”。

在圣宗、興宗交替之際,“遼東粟”的一征一罷,反映了這一時期遼寧地區農業的發展盛況。在五京和許多大小州城內,都置有儲糧倉廩,以備急需。如在東京地區,咸(今開原)、蘇(大連金州)、復(瓦房店復州城)、辰(蓋州)、海(海城)、同(開原南中固鎮)、銀(鐵嶺銀州鎮)、遂(彰武縣四合城鄉土城子)等50余城內,各有和糴倉,各倉所儲糧食,“所在無慮二三十萬碩,雖累兵興,未嘗用乏”。足見包括遼北、遼南地區在內的遼河以東地區糧食產量相當可觀,農業生產比較發達。

遼代后期遼寧農業的衰落

遼代后期,氣候日漸寒冷干燥,對農業生產造成重大影響。道宗中期以后,旱災的記載增多,如咸雍二年(1066)秋七月“以歲旱,遣使振山后貧民”;十年夏四月“旱”;大康六年五月“以旱,禱雨”。也有雪災的記載,如大康八年九月“大風雪,牛馬多死”;九年夏四月“大雪,平地丈余,馬死者十六七”;大安二年八月“以雪罷獵”。因此遼寧大部分地區不斷出現饑荒,道宗朝經常賑濟災民。據《遼史•道宗紀》記載:道宗咸雍八年(1072)六月“振中京……振興中府”;道宗大康四年(1078)春正月“振東京饑”;道宗大安二年(1086)秋七月“出粟振遼州貧民”;道宗大安三年(1087)三月“免錦州貧民租一年”;道宗大安四年(1088)三月“振上京及平、錦、來三州饑”;道宗大安四年(1088)夏四月“振蘇、吉、復、淥、鐵五州貧民,并免其租稅”;道宗壽隆五年(1088)冬十月“振遼州饑,仍免其租賦一年”。天祚帝統治時期,氣候日益干旱轉寒,旱災、雹災、霜災、水災屢有發生。據《遼史•天祚帝紀》,乾統二年(1102)三月“大寒,冰復合”;三年秋七月“中京雨雹,傷稼”;八年六月“射柳祈雨”;九年秋七月“隕霜,傷稼”,八月“雪,罷獵”等。后金起兵以后,朝廷征調了大量物資,乾統六年(1106)六月“籍諸路兵,有雜畜十頭以上者皆從軍”。

契丹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的剝削和壓榨也日趨嚴重,“至天祚之亂,賦斂既重,交易法壞,財日匱而民日困矣”。“民所甚苦者,驛遞、馬牛、旗鼓、鄉正、廳隸、倉司之役,至破產不能給”。這樣,遼寧地區的農業日益衰落,饑荒非常嚴重,如天慶八年(1118)十二月,“時山前諸路大饑,乾、顯、宜、錦、興中等路,斗粟值數縑,民削榆皮食之,既而人相食。”遼末遼寧地區的農業經濟呈現一片凋敝景象。總體來看,有遼一代,作為遼朝的腹心地區,遼寧農業經濟繁榮,同時帶動了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等各方面的快速發展,成為古代遼寧歷史發展的一個高潮期。遼代所確立的遼寧地區農業經濟格局也為金元時代所沿用下。

作者:肖忠純單位: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毛片| 国产拍拍拍无码视频免费| 97青青草原国产免费观看| 成人av免费电影|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李宗60集奇奥网全集| 亚洲欧美第一页| 疯狂做受xxxx高潮不断| 国产aaa毛片| 麻豆一二三四区乱码|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2021|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婷婷色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 日本强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97色|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男人桶女人羞羞漫画全集| 午夜美女福利视频| 色偷偷88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国产在播放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91精品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外国毛片大全免费看| sss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中文午夜乱理片无码|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18|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熟女AA片| 日韩一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晓雪老师下面好紧好湿|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