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視野下生態農業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貫徹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廣大農村地區,要留住青山綠水,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就離不開生態農業的發展。文章從一個農業縣的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著手,秉著以一斑而觀全豹的想法,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農業;農業大縣
LH縣是農業大縣,長期以來,一直都致力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筆者對LH縣生態農業發展進行了長時間的調研,并對目前該縣農業發展中的有利條件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結合該縣實際就如何發展生態農業提出了對策。
一、LH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LH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科技創新,調整產業結構,生態農業發展已取得初步成就。
(一)LH縣生態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1.產業體系初步形成。通過近幾年的土地流轉,助推LH縣做大做強了油茶產業、茶葉產業、優質稻產業、紅糖產業和龍牙百合產業等等。建成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120多萬畝,其中優質稻生產基地60萬畝、金銀花生產基地21萬畝、特色果蔬茶基地12萬畝、油茶基地8萬余畝、龍牙百合基地1萬畝、三辣(生姜、辣椒、大蒜)基地5萬畝、烤煙生產基地2萬畝等。2.現代農業初現端倪。一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2019年,全縣農產品生產加工規模企業已達20家,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6.8億元,同比增長15%。湖南軍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湖南寶慶農產品進出口有限公司申報為省“百千萬工程”扶持范圍;七江天域農業創建為省特色產業園;花瑤印象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創建2019年度湖南省休閑農業示范農莊,創建11家市級龍頭企業。二是品牌創建取得新成就。2019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4個,綠色食品認證產品15個,完成3家企業的10個綠色食品認證。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大米24個,“鄉香湘”商標獲湖南省著名商標和邵陽市著名商標。山峰農業公司成功創建省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示范基地。3.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率先啟動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轉運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了“城鄉一體統籌兼顧、清掃保潔全面覆蓋、收集轉運專業運作、處理方式集中統一、經費保障合理分擔”的閉環管理。建成鄉鎮垃圾中轉站23個,新建鄉鎮污水處理廠4個,創建省美麗鄉村示范村3個,創建省級衛生村8個,市級衛生鄉鎮3個。完成省定改廁任務2826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3%。
(二)LH縣生態農業的幾種基本模式
依據該縣自然分布特點以及全縣布局規劃,初步形成了幾種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一是以縣城為核心的都市生態農業區。如白竹橋、花門,該縣目前主要發展了城郊型觀光休閑農業,節能減排型設施農業,并且妥善處理城市垃圾和其他廢棄物。二是南面鄉鎮生態農業區。該區域具有地形平坦、排水良好、交通方便、技術型勞動力多等優勢,該縣在南面鄉鎮生態農業區大力開展煙草、動物物種、繁殖等生態農業工程。三是北面鄉鎮生態農業區。該區山高坡陡,地勢落差較大,地處河流上源,自然環境相對潔凈,建立了金銀花、獼猴桃、玉竹、高山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帶。
二、LH縣發展生態農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生態農業發展認識不到位
當前,LH縣的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生態農業的發展缺乏了解。從生產者方面看,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的制約,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景認識不清,農民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對農業經營方式的轉型一時難以接受,并繼續保持農業的粗放經營模式。在消費者方面,雖然人民群眾已經充分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已引起消費者的關注,但人們對生態消費認識遠遠不夠,急需提高。筆者曾就這方面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說明該縣不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對生態農業發展和食品安全認識不夠,這些都將制約生態農業的正常發展。
(二)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不到位
一是濫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結構有所破壞。針對農村化肥消費情況,筆者在幾個村莊進行了調研,89.1%的被調查者家庭在種植作物時使用的是化肥,當問及為何不使用農家肥時,都說太麻煩且產量又低。調研數據顯示每畝土地的化肥使用量達到了147斤,接近規定的每畝150斤的極限。該縣一半以上的土壤結構被破壞。二是濫用化學農藥,害蟲天敵減少。該縣當前經營農田的方式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加之有文化和技術的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經營農田的大多是老年農民,他們的文化素質不高,亂用化學農藥,用藥量隨意增加的現象比較常見,從而破壞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三是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低,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筆者就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的處置在十多個行政村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農作物秸稈不再是農戶的生活資料,隨處亂丟亂放,對農村生活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農業科技含量較低、技術支持力度不足
該縣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大部分都用在農業基礎設施的改造和農民補貼上,對推廣農業技術方面的資金投入卻少之又少。根據筆者在24個鄉鎮的調查,該縣有21個鄉鎮給農技人員安排其他工作,沒有專門從事農業技術的進村入戶指導和服務,農技人員離崗和流失十分嚴重。該縣在生物應用、農業新品種的培育、如何使用高效低毒的農藥等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的距離。該縣因地制宜,提出了“南煙北藥”工程,大部分鄉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模式,但具有推廣價值的生態農業配套技術卻不多。例如白竹橋村在蔬菜水果的種植上,只注重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以避免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但在提高水果和蔬菜抗蟲技術上一直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在植保和農業節水灌溉等技術方面,也遠遠落后。
三、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根據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內涵,以及在LH縣的調查研究基礎上,要發展生態農業,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突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突出抓好主導產業發展。要秉著“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高產高效”的原則,制定生態產業發展區域規劃,立足本地優勢資源,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以項目實施為依托,以“一村一品”、“一鄉一品”或“幾鄉一品”為原則,建立生產基地,實現農業綜合開發。比如LH縣就以“南北”的氣候地理差異,形成了以北面鄉鎮為中心的中藥材生產、獼猴桃、延季蔬菜和名優茶生產基地;以南面鄉鎮為中心的“三辣”和龍牙百合生產基地。二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為實現生態立縣、打造綠色家園這一目標,做大做強國家級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提高規模企業占比,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三要積極打造知名品牌。要加大對農產品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注冊力度,要增加農產品知名品牌的數量,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宣傳活動,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今,LH縣已有五個地理標志商標,即金銀花、龍牙百合、辣椒、紅皮大蒜、虎爪生姜,為該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增添了新的動力。
(二)加大對生態農業的宣傳教育
由于生態農業是一項新的工作,有些地區的干部和群眾對生態農業認識不夠,因此要加大對生態農業的宣傳教育。要做好宣傳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現有的網絡媒體對生態農業進行宣傳教育,如電視、廣播、電腦、報刊等,發放有關生態農業的書籍,讓人民了解什么是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好處。從而轉變他們那種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二是要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生產技術,利用已經建好的生態農場,讓農民親身參與生態體驗和示范指導,拓展他們對生態農業的認識。三是要讓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具有生態服務理念。讓生態服務的理念成為政府工作人員行動的指南。
(三)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要積極爭取項目資金。要抓住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有利條件,認真鉆研政策,敏銳把握投資導向,向國家、省市爭取項目資金。加快完成標準化農田改造和農村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二要探索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新機制。過去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總是采取政府主導,農民被動的參與機制,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建立一種新型農民自愿參與機制,在如何提高農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性這一問題上,筆者在村里也進行了調研,90%的村民愿意投入資金,但村務必須要公開。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引進其它的社會資金,積極發揮新鄉賢參與家鄉建設的作用。
(四)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
首先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提升農民創業創新的能力。把各類培訓資源整合起來,突出搞好針對性、適應性培訓,完善村民技能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筆者曾就農民職業培訓走訪了職業中專等農民培訓機構,75%的農民不愿參加培訓。筆者針對這一問題走訪了一百戶農民,當被問及為何這種免費的培訓不參加時,70%的農民是因為培訓一天就要損失一天的收入,走訪參加過培訓的農民,76%以上的農民認為培訓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培訓流于形式。因此要加大培訓力度,要堅持把勞務收入作為農民增收的主戰場,加強勞務輸出引導服務。其次要破解該縣土地流轉的困境,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擴大土地規模經營。當前,LH縣土地流轉率只有17%,農村許多土地閑置,沒有充分利用起來。該縣每年外出務工人員30多萬人,他們承包的土地都要流轉給別人去耕種。這就需要我們去引導,去發動,去落實。要順應發展趨勢,出臺土地流轉指導意見,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莊、生態農業園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最后要著力發展新型農民服務組織。培育一批集信息服務、技術培訓、技術跟蹤、提供生產資料、產品營銷、貸款擔保貼息、農業保險以及產、加、銷一條龍服務并充分維護農民利益的新型農民服務組織。在陜西考察時說過,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希望鄉親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挑上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參考文獻:
[1]方紅.生態文明視野下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8(09):221.
[2]羅斌.隆回年鑒(2019)[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9.
作者:肖菲 單位:中共隆回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