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品質棉種加工改進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江蘇省科騰棉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著力將高品質棉推廣作為提高棉花質量、增強棉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目前已累計推廣“科棉”系列高品質棉雜交種子100萬kg以上,覆蓋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區,受到棉農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是在公司長期的棉種加工過程中也一直存在破子率偏高,棉種發芽率波動較大,企業管理薄弱等問題。為樹立品牌形象,進一步提高棉種質量,公司以轉基因重大專項相關內容的實施為契機,調整了企業內控標準,進行了一系列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工檢驗設備更新添置改造、加工工藝的調整、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內容的高品質棉棉種加工技術改造。通過改造,完善了加工、檢驗條件,基本摸索出了一條適應高品質棉棉種加工特點的工藝路線,強化了全面質量管理意識,在原有國家標準的基礎上使得“科棉”系列棉種整體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包衣棉種發芽率可以穩定在90%以上,較改造前提高了5百分點。
1檢驗、貯藏設施添置為達到項目改造要求的質量指標,對棉種加工管理提出了進一步要求,主要加大了針對棉種的檢測頻度和取樣密度。其中毛棉子檢測以4000kg為一檢測單位,光子、包衣子加工檢測以2000kg為一檢測單位,檢驗標樣當班逐包抽取、當天送樣、當天檢測。為滿足檢測需求,新建了檢驗室,增添了3臺1000LZRX-1000DC型全自動恒溫箱、2臺704-1型烘箱,配齊了種子生活力檢測儀器、藥品。為確保種子儲藏質量,新建標準化種子低溫冷庫1座,儲藏面積260m2,配備專用制冷機組飛捷思特600型4臺,可年貯藏棉種30萬kg。
2設備改造、工藝調整
2.1皮棉加工工序的改造采用常規軋花工藝(5571型鋸齒軋花機)加工“科棉”系列高品質棉經常出現的問題:加工中纖維長度受損(普遍損失2~3mm),加工后皮棉中含大量細小棉結棉雜嚴重影響皮棉定等定級。在技術改造中,首先考慮降低鋸齒軋花機的鋸片轉速以減輕鋸片對棉纖維的損傷。通過反復對比試驗,最終將鋸片轉速設定在620~680r•min-1。這一轉速既能兼顧基本的產量要求,又可以有效地減小纖維損傷。為確保良好的軋花加工條件,還可適當降低子棉卷密度(一般可降低5%左右),調小軋花機壓力角6%,并將子棉含水率控制在8%~10%。為此,在子棉進入鋸齒軋花機之前環節,增加子棉烘干機1臺(設定熱風溫度50℃,電加熱循環風輸送,速度為1m•s-1。其主要作用一是降低子棉含水率,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種子休眠。降低鋸齒軋花機的鋸片轉速還可以有效地減少鋸片擊碎種殼而產生的細小雜質。配合適當加大排雜量,將清花機篩孔密度擴大15%,可以進一步提高皮棉加工質量。
2.2棉種加工工序的改造“科棉”系列高品質棉棉種子粒大,種殼薄,采用原有加工工藝破子率偏高。而且高品質棉棉種的后熟作用明顯,如果在剝絨和酸脫絨工序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成品種子發芽率。
2.2.1剝絨工藝改造。剝絨過程中受到機械損傷的種子,在后續加工過程中不易被清選出去,而且在酸脫絨工序容易受到酸堿的侵蝕,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率。試驗表明,輕度損傷的種子發芽率是正常種子的81.2%,中度損傷的種子發芽率是正常種子的33.8%,重度損傷的種子發芽率幾乎為零。因此,將加工后棉種的破子率和殘絨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就成了調整剝絨工藝的關鍵。改造中,增加96型鋸齒機1臺,將其鋸齒與勒條的間距在原標準間距的基礎上增加0.2mm,并將剝絨機的鋸齒與勒條間距也增加0.2mm;同時剝絨工序采取一、二道輕剝,控制短絨率在8%~9%,選配半成新的鋸片并放松剝絨車抱合板,控制鋸片滾筒轉速不超過650r•min-1,避免因鋸片過于鋒利、棉卷抱合太緊以及轉速太快造成過多破損,破損率盡量控制在3%以下。另外,要保證毛子的含水量不超過10%,要對設備進行認真的維護。
2.2.2酸脫絨工藝改造。酸脫絨過程中,棉子短絨率越高,加工越困難,短絨率在7%以上,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所用的泡沫酸濃度在常規濃度的基礎上增加一個百分點。“科棉”系列棉種在剝絨工序一般控制短絨率在8%~9%,酸脫絨時要據短絨率和水分高低,結合種子殘絨率來調整泡沫酸的濃度。技改中著重改進了供酸系統,增加壓力泵1臺,改供子倉下口1點供酸為在供子絞龍一線3點供酸,大大增加了供酸的均勻性,并將流注改為壓力噴霧注,使酸液能均勻浸透棉短絨,大大增加了脫絨的均勻性,使殘絨更低更均勻。同時增加了棉子在滾筒中停留時間,改原來的45min為60min,利用滾筒中的溫度進一步打破棉種休眠,使成品棉種的發芽率能夠趨于穩定。
2.2.3其它。在加工過程中,吸子的風速和提升機的提升速度對種子的破損率影響也較大。要隨時監測種子的損傷程度,調節吸子風機的風速、提升機的提升速度以及輸送絞龍螺旋葉片與外殼的間隙,以減少機械損傷。
3改進棉種加工質量管理制度針對以往公司普遍存在的基礎管理工作薄弱的狀況,結合工藝技術改造,還著力改進了種子加工質量管理制度。其根本出發點就是,一要提高全體職工的質量管理意識,二要改以往的以事后檢驗為主的管理模式為以防患于未然為主的過程管理模式。
3.1實行全員參與的網絡化管理首先是強化對全體員工質量意識的培訓,要使他們認識到質量管理決不僅僅是檢驗部門的事,也不僅僅是管理人員的事,而是涉及種子質量的所有生產管理人員的共同責任。在此基礎上通過質量管理網絡,明確從子棉進廠、軋花、剝絨、硫酸脫絨、包衣到計量、包裝等各個加工環節質量管理節點上相關人員的職責,真正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各個加工班組實行值班長質量負責制,由質量監控部門根據當班檢驗員室內檢驗結果協調生產。
3.2實行棉種加工全過程跟蹤檢測管理,建立健全質量檔案為便于進行質量跟蹤,對所加工棉種從進廠毛子、半成品(光子)到成品(包衣子)實行分批編號,并且各個批次的編號之間要一一對應;對各批次棉種在酸脫絨工序的氨中和前后分別抽樣進行殘酸含量、發芽率、生活力等項指標檢測,并備有詳細的檢測記錄,如發現殘酸超標等異常情況則及時調整。酸脫絨后的光子和包衣后的成品子按不同批次分別堆放,并按國標要求的各項質量指標建立各批次棉種的質量檔案,以備銷售前后的質量跟蹤。高品質棉種的后熟作用比較明顯,因此對進廠加工的前、中、后期毛子應分別堆放、加工;對當年銷售的后期收獲的棉種,要求作打破休眠處理。
3.3合理化處理質量檢測異常的種子在加工檢驗過程中,如果種子出現發芽率異常,應及時分析具體情況:首先檢查檢驗條件是否正常,包括發芽室溫濕度、殘酸含量、培養皿水分、培養皿覆沙厚度以及培養皿內是否含有霉菌等。同時對同批次標樣重新復檢,并且對該批次標樣作生活力檢測。如果重新復檢發芽率仍然異常,但生活力檢測結果正常,則有可能是種子后熟作用產生的影響,或是酸脫絨不當造成的硬子。這時可以對種子作低溫打破休眠處理后再作發芽實驗。如種子生活力檢測低于標準,則該批次種子不能作商品子用。如果室內檢測種子殘酸含量超標,則應對該批次種子上機作二次中和,并經檢驗合格后,方可作商品子用。
4小結
通過技術改造,完善了加工、檢驗基礎設施,改善了加工、檢驗條件,總結出了一套能夠適應“科棉”系列高品質棉這類子粒大、種殼薄棉種的加工工藝,同時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的模式,使得廣大職工普遍加強了質量管理的意識,這對于棉種加工的穩定運行,尤其對種子加工質量的提高起到了明顯的效果。改造后,出廠種子的自控檢驗發芽率全都能夠穩定在90%以上。當然,目前企業基礎管理薄弱的問題由來已久,再加上現有種子加工多為間歇性生產,關鍵崗位的技術人員流動頻繁,棉種加工與管理中的問題不太可能通過一次技術改造工作全部解決,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地自上而下加強管理工作,使之實現常態化,才能真正保證棉種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