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農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人們越來越重視農業,生態農業正在全面發展。如何使農業生態發展更具特色,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每一個農業工作者迫切需要重視和完成的任務。根據生態學原理,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開辟農業生產新途徑,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農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人類有長遠的影響。闡述了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解決了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污染問題,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發展建議
1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改善農村及城市周圍環境,避免空氣和水的污染,能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同時,可以促進農村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加快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以及一些地區、村、鎮、企業相結合的復雜農業系統。從實行糧豆輪作、牧草混種、混牧、增施有機肥、采用生物防治、實行少免耕、減少化肥、農藥、機械投入等方面,闡述了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通過稻田養魚、浮萍稻田養殖等生態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林糧、林果、林藥間作的主要農業模式,農林畜牧業復合生態系統模式,糧、桑、漁結合模式,種植、養殖相結合模式,利用有機廢棄物的多階段綜合利用模式。由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工藝,更多地使用農藥和化肥,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充分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演化鏈中的自然循環,管理和培育生態農業。輪作、利用害蟲的天敵對付害蟲,以及利用動物糞便作為植物的有機肥料,均可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促進生態平衡,從而生產和供應更多綠色和環境友善產品。因此,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保障人類健康,更好地保護環境,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收入,增加生態效益。生態農業不僅可以增加物質循環,而且可以促進能源轉化,更好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可以生產更多的新型有益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更多需求。因此,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2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2020年,即墨區農業和農村局積極探索和培育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相結合的模式,開創了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財富”的新發展道路,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工作邁上新臺階。工作人員深入了解即墨市農村有機廢棄物處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針對當地需求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有效地解決了農村有機垃圾如尾葉菜、秸稈、畜禽糞便、人糞便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近年來,各級政府積極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大力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努力減少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取得了明顯成效。加強對高毒高殘留農藥來源的監管,推廣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術,開展廢棄物和舊地膜回收處理,實施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加強病死、病畜禽的無害化處理。2015年,全省推廣0.008mm以上標準地膜超7.33萬hm2,可降解地膜2萬hm2,增建塑料薄膜加工能力6500t的塑料薄膜回收站70個,塑料薄膜加工能力12萬t。推進秸稈、畜禽廢棄物等農業廢棄物的利用,每年處理畜禽廢棄物和農業廢棄物總量達8000萬t。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7346萬t,綜合利用率達85%,重點地區利用率達90%以上。農業生態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建成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4個、示范點30個,全國重點農業文化遺產地3個。全省有休閑農業經營者8000多人,從業人員近50萬人,年收入超過240億元。
3面臨的不足
3.1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投入不足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非點源污染防治涉及面廣、成本高、難度大、公益性強,需要較大的財政支持。當前財政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迫切需要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導向、社會資本參與的產業發展機制和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體系。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和檢測資金,多數沒有基本的檢測能力,不能為基層政府和農業生產者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
3.2系統還不夠完善
我國在農業生態建設、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融資機制、激勵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完善,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和機制刻不容緩。
3.3農藥結構不合理
化學農藥占農藥總量的93.3%,生物農藥僅占6.7%,其中高毒、高殘留農藥占30%以上。由于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廢水的無害化處理滯后,不僅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而且造成湖泊、水庫和河流水質的富營養化。
3.4農民環境意識比較淡薄
不注意避免或消除農業污染的產生,不能自覺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4促進綠色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4.1加強資金投入,開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制定促進五大產業振興的金融支持政策。我們將通過補貼、利息補貼、擔保和代替補貼的激勵措施相結合來增加政府投資。中央給予適當獎勵和補充支持,加大對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的支持力度,鼓勵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用于園區建設,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推進農業園區產業化發展,不僅是農業園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農業園區發展的重要動力。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產業發展、村鎮建設、土地利用等相關規劃銜接起來,實現產業發展規劃與村莊建設、生態宜居性協調統一,形成園林村與生產村一體化發展模式。一是建設規模大、綠色高質量的生產基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實現田網、水網、電網、路網的聯網。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引導龍頭企業充分發揮產業組織優勢,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聯合組建農業產業化聯盟,擴大和壯大具有特色優勢的優勢產業,實行產銷一體化經營。
4.2對保護區要減少化肥施用,合理布局
重點保護區應調整種植結構,加快發展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大力推廣生物防治和精量施用、土壤施肥等技術,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提高農藥和化肥的利用率,制定不同作物無害化生產技術規程,大力開展規范化、無害化生產。合理布局畜禽養殖業,科學控制飼養密度,實行規范化養殖,加強養殖場環境綜合治理,減少畜禽養殖對水土的污染,根據生態省建設要求和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標準,積極采取生物、農業和工程措施建設生態農業縣,加快改善調水區農業生態環境。
4.3加強農業環境監控體系建設
舒適的環境有利于農作物和牲畜的生長繁殖。特別是畜禽養殖,環境不舒適容易引起疾病、厭食、腹瀉等問題,影響養殖場的生產效率,提高養殖成本。隨著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大規劃和大力支持,農業領域的物聯網系統建設逐漸成熟。
4.3.1畜牧業監控錄像通常安排在農場區內。農場污水處理的重點是污水處理效果的監測,有工作人員居住區和現場環境指標主要集中在空氣質量監測領域。
4.3.2鄉郊環境監察。農村環境污染影響空氣質量,進而影響人們的健康。這對加強環境監測工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保護農村環境,在監測站環境保護部門的領導下,配備了環境監測儀器,確保及時、準確、規范地提供監測數據和信息,定期監測污染物排放濃度和污染源排放量處理的實施和運行情況,還包括農村地表水質、土壤污染等必須進行實時監測。
4.3.3農業種植應在保障農產品健康的同時,減少氮肥的使用,減少農藥的使用,進一步肥沃土壤,提高農產品質量,以綠色防治措施促進綠色農產品和生態農業的發展。
4.4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棉花、油、糖、蔬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產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全面提高發展質量,不遺余力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首先,農業耕作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用來生產物理,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資源和環境狀況。目前,我國種植的糧食和蔬菜較多,這與畜牧業乃至漁業的發展是相協調的。二是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人們對食品的需求量很大,越來越關心優質、安全、環保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三是著力建設優質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發展規律始于日本最初提出的“一村一產”,現已演變為“一鎮一產”和“一鄉一產”,甚至“一縣一產”,是提高農業規模效益,改善特色,提高產業帶優勢,通過規模優勢為農業提高質量和效益奠定良好基礎。通過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質供應區,提高農產品質量。
4.5加強人才建設、健全管理工作機制
要使農業建設得到更好的發展,需要一支強大的人才隊伍。深入落實優秀農業科研人才培養計劃,重點抓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多種形式培養高素質的監測人才和技術人才。創新管理機制,開辟優秀青年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有利于“優秀青年人才”機制的不斷完善,突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對優秀青年人才給予一定的鼓勵和獎勵。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做好新時期農村人才工作,不斷加強對農村振興人才的支持。
4.6積極宣傳,加強培訓
讓更多的人了解生態農業和環保意識,并加強宣傳和提高意識,我們可以利用電視、廣播、手機微信、海報等形式的宣傳,讓居民了解農村環境的重要性,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配合,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農業發展。組織參加者對生態循環農業基地、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測土配方服務中心等場地進行觀察考察,探討了新形勢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發展方向。
作者:辛麗娟 初堡壘 單位:青島市即墨區龍山街道辦事處